福建廈門有這樣一個地方——蓮花鎮蓮花村蓮花山,在這里種蓮花的簡福川,也被親切地稱為“蓮花伯”。
他68歲了,在大陸18年,一共買過3輛汽車。最早的一輛是皮卡車,跑了70多萬公里后報廢。“除了發動機什么都換過了。”他說。另外兩輛,停在簡福川在廈門的農場里。兩輛車的里程相加,也超過了60萬公里。
18年,3輛車,130萬公里……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算出了簡福川在大陸的狀態:每年平均跑7.2萬公里。
為何會如此奔波?原來,人稱“蓮花伯”的簡福川,培育了600多個品種的蓮花,把蓮花基地開到了廈門、廣東、浙江、江蘇、湖北等地。來大陸的這些年里,他常常一個人開著車往返于各個基地,每個月巡回一次,一個來回就有6000公里的車程。
如此勤勞,源于熱愛
“我出生于臺南,那時周圍有許多人種蓮花。”簡福川說,“從小我就覺得蓮花太美了,于是就有了長大以后種蓮花的想法。”
30歲時,簡福川開始在臺灣實施他的蓮花夢。奮斗20年后,雖然蓮花事業小有成就,但苦于土地資源稀缺,無法大規模種植,他將目光投向大陸。
2006年的一天,簡福川在赴大陸考察的飛機上,看到雜志上一篇介紹蓮花鎮蓮花村的文章,驚奇廈門竟有這樣一個地方:鎮、村、山都以蓮花為名,“想必那里種了很多蓮花”。
那一年,他懷揣300萬元資金,只身來到蓮花山下。讓他失望的是,到了目的地他才發現,當地無人種植蓮花。怎么辦?思考再三,他還是留了下來。
“我的祖先是從福建到臺灣去的,我們的根在閩南。在蓮花鎮蓮花村蓮花山下種蓮花,把這里變成名副其實的蓮花村,肯定很妙。”簡福川說。
如此熱愛,所以堅守
從一片荒地,到建起120畝的蓮花池,簡福川以異于常人的毅力,克服了無數的困難。
沙土并不適合種植蓮花,他花了三年多時間改良土地;好蓮花需要好水來種植,他花費苦功,引入山泉水;市場銷路沒打開,他拿著從別的蓮花基地賺的錢,補貼在廈門的資金投入;村民不配合,他一次又一次地用心與他們溝通……
“頭幾年,我天一亮就泡在水里,為了能夠盡快把蓮花基地建設起來。”簡福川說:“一年等,兩年盼,三年無希望,四年姑且攢攢看看,第五年眼淚配碗飯,但是我覺得還是要努力再看看。”
如此堅守,才能成功
漫步在120畝的蓮花池畔,筆者看到,簡福川的基地已經歷了歲月的沉淀,600多個品種的蓮花,讓這里成為周邊許多學校的科普教育基地。他的招牌品種九品香水蓮,是蓮花中最嬌貴的,但在廈門培育成功并打開了市場。“九品香水蓮茶”“蓮花面膜”“蓮花香”……這些產品因為堅守品質,受到市場歡迎。
一個更大的計劃已經開始了,簡福川告訴筆者,他正整合自己在全國各地的蓮花基地資源,以廈門為核心,打造兩岸青年農業科技孵化中心,讓更多年輕人通過這個平臺,邊學習邊實踐,找到從事蓮花產業的方向和方法。
“我喜歡做一件事就堅持、專心地做下去。大陸的農業市場廣闊,利好政策多,更給了我長久發展的信心。”簡福川說,他的目標,是在中國更多的土地上,開出一朵好蓮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