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聚焦“三個集中” 推動“三個轉變” 建設武陵山區冷鏈物流重要支點
時間:2024-08-08 15:10:15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湖北省來鳳縣地處武陵山區,境內茶葉、畜牧等產業較為發達。但由于儲存條件受限,特別是冷藏設施短板明顯,嚴重制約縣域產業發展?;谶@一實際,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支持下,來鳳縣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領作用,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撬動資本、形成資產,加快構建“1+8+N”(1個龍頭、8個樞紐、多個支點)的冷鏈物流體系,推動實現“三個提升”(冷鏈保鮮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提升、聯農帶農效益提升)。

  集中資源優冷鏈,從“政府引領”到“多方參與”

  聚焦項目建設,全力爭取政策、資金支持,最大程度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精心謀項目。圍繞五條全產業鏈(藤茶、油茶、黃精、畜牧、糧食)建設,建立儲備庫、項目庫、實施庫“三庫機制”,近三年謀劃冷鏈物流項目41個、涉及資金7.8億元。建立“鏈長負責制”,由縣級黨政主職擔任“鏈長”,“一月一調度”推進冷鏈物流項目建設。

  用心爭資金。用好用足政府專項債券、中央銜接資金及各類專項資金,保障項目實施。2022年以來,全縣共投入資金3.6億元(含企業自籌),實施冷鏈物流項目20個。其中,爭取專項債1.9億元實施項目3個;爭取中央銜接和對口幫扶資金1333萬元實施項目8個;爭取冷藏保鮮等專項資金1253萬元實施項目9個、新建冷鏈倉儲48座。

  暖心扶企業。注重發揮政府投資的牽引力和市場主體的主導性,采取政企合作、資金共投的方式,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商貿企業參與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近三年來,全縣116家市場主體投入資金1.2億元,新建冷鏈保鮮及配套設施116個。目前,全縣冷鏈存儲庫容達6.35萬立方米。

  集中力量建體系,從“分散處置”到“互成體系”

  聚焦體系建設,加快構建“1+8+N”的縣鄉村三級冷鏈物流網絡,破解“分散處置、不成體系”的問題。

  建強縣城“一個龍頭”。錨定“武陵山區重要支點”定位,發揮國企平臺作用,投資1億元建設冷庫4座、低溫加工車間2400平方米、保鮮設施9600平方米。同時加快建設智慧物流產業園,其中智慧冷鏈物流設施達3.5萬立方米,預計2025年建成運營。

  建好鄉鎮“八個樞紐”。按照“縣級統籌、鄉鎮運營、村級入股”的思路,成立8個鄉鎮強村公司,按照“公司化實施、共享化運營”模式,整合資源建成8個鄉鎮冷鏈物流樞紐、容積1.27萬立方米。

  建足村級“多個支點”。重點聚焦“產業強村”,采取資金補貼方式,鼓勵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冷鏈保鮮設施。2023年,投入資金1100萬元在8個村新建冷凍庫、通風庫21個。目前,全縣已有76個村具備冷鏈保鮮能力、占比41%,“產業強村”實現全覆蓋。

  集中優勢強產業,從“合作共建”到“成果共享”

  聚焦成效建設,發揮冷鏈物流體系優勢,協同破解產業發展短板、企業資金瓶頸、群眾增收渠道等問題。

  堅持“產業增效”。聚焦加工研發、冷藏保鮮等關鍵環節,著力破解產業提檔升級難題。目前,全縣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59.4萬畝,其中藤茶8.63萬畝、油茶10萬畝。隨著冷鏈物流項目投入使用,全縣已增加農產品儲存容量4.27萬立方米,農產品產后損耗率平均下降11%,供應時間平均延長30天,預計每年可增加收益4億元。

  堅持“渠道升級”。深化武陵山龍鳳示范區(全國跨省最近的經濟協作示范區)建設,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平臺。在線下,打造武陵山區首個智慧冷鏈物流園和重要批零集散地——西商農商城,建成64個冷庫、面積4300平方米,農產品年銷售額達5億元,帶動就業超2000人;在線上,成立來鳳電商聯盟,2023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達15.84億元,“832”平臺銷售額位居全國前十。通過農產品“出山”,全縣18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實現全覆蓋。

  堅持“合作共贏”。創新“企業+村集體+基地+農戶”合作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大山貓生態農業公司與革勒車堰塘村等5個村近百戶農戶簽訂蔬菜種植協議,自建冷鏈保鮮設施800立方米,定期收購農戶蔬菜,合作農戶年保底收入超8萬元;宏蚨祥公司與政府共同出資建設冷鏈倉儲及配套設施2000平方米,解決了大棚蔬菜、黑豬肉的冷藏保鮮難題,帶動400余戶居民人均年增收5500元。全縣冷鏈物流設施帶動就業超1200人,實現農戶增收5000萬元。

  下一步,來鳳縣將以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為切入口,進一步完善“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群眾參與”的多元合作機制,暢通“1+8+N”的冷鏈物流網絡,打造“立得穩、靠得住、搬不走”的縣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支點作用、作出來鳳貢獻。

  (湖北省來鳳縣人民政府供稿)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