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地處甘肅省東南部,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是中國北方最佳水果和蔬菜生產基地之一,也是花牛蘋果的故鄉。走紅全網的天水麻辣燙主要食材“甘谷辣椒”“武山蔬菜”“麥積花椒”等農產品在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2020年全國首次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現場會在天水召開以來,天水市堅持把冷鏈設施建設作為支撐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和農民增收的基礎工程,聚焦產地“最先一公里”,補齊冷鏈物流設施短板,累計建成冷鏈物流設施3468個、實現儲藏能力114萬噸,有效提升產業增值效益、促進群眾穩定增收。
聚焦“增活力”,全要素保障建設
按照“政府引導、分級負擔、社會參與”的思路,多方式拓寬投資渠道建設,全方位強化要素服務保障,有力助推冷鏈設施高效高質建設。
強化財政支持。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廳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建設扶持政策,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方式,2020年以來累計投入財政專項補助、銜接資金、東西協作幫扶資金2.57億元,撬動社會投資6.5億元,建成冷鏈設施840個,新增儲藏能力20萬噸,購置冷鏈車33輛。
強化融資服務。針對建設主體資金短缺問題,開展專項擔保貸款服務,協調金融、擔保機構創新信貸產品,放大貸款規模、延長貸款期限,近4年累計為138家(次)建設主體提供擔保貸款3.5億元;針對蘋果豐產銷售難題,市政府設立專項貸款風險補償金5000萬元,撬動社會和金融資本5億多元,支持蘋果收貯銷售,有效緩解果品收儲企業資金短缺問題。
強化要素保障。優先安排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規劃用地指標,鼓勵村集體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參與建設冷鏈物流設施;全面落實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優惠政策,近4年為231戶(次)經營主體落實電價補貼3758.4萬元。
立足“強產業”,全區域分層布局
立足冷鏈物流設施需求量大的實際,聚焦不同層級,強化分類建設,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助力農業產業發展。
聚焦產業重點區。堅持“不貪大求全、不漏建重建”,突出鮮活農產品優勢區和脫貧縣區,以果品、蔬菜等特色農產品主產區為重點,優先支持需求最迫切的村、條件最符合的企業、聯結機制最緊密的合作社,因地制宜建設以節能型氣調庫、機械庫為主的產地冷鏈設施,基本實現果蔬主產區全覆蓋。
聚焦田頭交易場。立足田頭地埂收購農產品的實際,依托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積極引導組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大力建設“田頭庫”,方便果農就地就近儲藏保鮮,開展錯峰銷售和常年供給,實現產地供給增加“收儲”、市場需求加大“投放”,進一步保持農產品品質,促進農產品增值增效。
聚焦分級儲藏庫。堅持分類指導、分級建設,重點引導家庭農場建設200噸小型收儲庫、合作社建設500?1000噸中型周轉庫、龍頭企業建設1000?5000噸大型托底庫;依托存量產地冷鏈設施,配套建成倉儲保鮮、分級分揀、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冷鏈物流集配中心5個,串聯產地冷鏈設施,構建起了大中小庫聯通、集配中心聯動的冷鏈物流體系。
確保“穩增收”,全過程聯農帶農
按照“農有、農用、農享”原則,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戶更多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確保群眾穩定增收。
建立項目聯農機制。積極推行“項目帶動、經營主體建設、農戶參與”機制,引導財政補助建設冷鏈物流設施的主體把帶動脫貧戶作為前置條件,將財政補助資金折股量化到農戶、收益到群眾,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吸納脫貧戶參與設施建設、入股分紅、務工增收,帶動果蔬等主產區農戶年戶均增收4200多元。
建立村社共建機制。圍繞村級富民產業需求,將冷鏈建設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相結合,引導縣區利用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7400多萬元,鼓勵社會資本采取資金入股等形式參與設施建設,并將建成儲藏能力1.8萬噸的23個村級冷鏈設施,租賃給致富能手管理經營,吸納村民務工,豐收季節每人每月增收3500元以上,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以上,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建立產銷對接機制。緊盯北上廣、深圳、浙江等銷地市場和越南、尼泊爾、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果農依托產地冷鏈設施,開展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提升農產品產地集采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優勢,全市實現果蔬產地損耗降低20%以上、50%以上蘋果實現錯峰銷售、保鮮增值30%以上,基本實現產地與銷地銜接、運輸與倉配一體、物流與產業融合,真正把冷庫變成了農民創業的“寶庫”、致富的“金庫”。
下一步,天水市將立足生產、流通、消費實際,聚焦制約冷鏈物流發展的痛點難點,進一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管理運營水平,著力構建暢通高效、安全綠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發揮更大作用。
(甘肅省天水市人民政府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