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強化資金保障 創新建設模式 聚力提升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水平
時間:2024-08-08 15:11:52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2020年,在農業農村部關心下,湖南省被列為全國首批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試點省份,拉開了全省規?;哔|量建設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大幕。2023年起,湖南省財政又將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納入銜接資金支持范疇,接續推進。據評估,目前全省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能力提升至34%,鮮活農產品損腐率下降到10.8%,農產品商品化處理、錯季銷售及溢價能力明顯提升,參與項目建設的實施主體平均收益增加20.6%,直接創造就業崗位6萬余個。

  多措并舉爭取資金,實現銜接資金“從無到有”的突破

  將冷鏈物流設施作為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的重要支持方向。據統計,2023年縣級使用銜接資金1.23億元。預計2024年可達2.4億元。

  堅持高位推動。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作為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促進農民增收的民生實事來抓,先后出臺《湖南省“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湖南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明確深入開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強鏈補鏈行動,支持建設一批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及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完善田間地頭冷鏈設施,為持續推進體系建設提供了遵循。

  堅持高效推進。通過“三上三下”摸底,形成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儲備庫,切實做到有多少主體安排多少任務、有多大需求建設多大規模。統一建設規范、技術標準和驗收程序,建立承建商黑白名單制度,加強項目質量管控,為提高銜接資金使用績效提供制度保障。

  堅持宣傳引導。編制《湖南省農產品產地冷藏設施建設典型案例》,聯合省內主流媒體做好政策解讀、典型宣傳、經驗推廣,講好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提升農業質效、促進農民增收故事。

  多元施策帶動發展,實現建設模式“從一到多”的創新

  注重發揮不同類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設運營模式。

  “多個主體聯建,助推產品增值”模式。鼓勵多個同產業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抱團聯建冷藏設施。如郴州汝城縣7家合作社、家庭農場在產地共同建設冷庫,組建生姜產業聯合體,共同享有應季倉儲使用權和冷庫經營收益分紅權。同時,開展分級分選和包裝服務,形成田頭市場,生姜價格每斤平均提高0.5元左右,畝均收入提高3000元以上。

  “龍頭企業參股,提高經營收入”模式。鼓勵涉農龍頭企業牽頭,采取“前店后庫”“前廠后庫”形式,出資入股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冷藏保鮮設施項目。如株洲茶陵縣紅星盛康油脂公司以冷鏈為紐帶,參股縣內三家合作社冷庫,庫容2400立方米,通過企業對接長沙紅星大市場,有效拓展了黃桃、梨子、白玉絲瓜、食用菌、油茶籽等果蔬農產品銷售渠道,農戶增收10%以上。

  “村級組織引領,盤活集體資產”模式。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龍頭,以閑置院落、廠房、土地等資產和財政資金入股打造冷鏈產業園,推動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活可干、有錢可賺、有紅可分”。如長沙縣江背鎮福田浩淼冷鏈集配中心,由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領8個實施主體開展建設,獲財政補貼450萬元、社會融資1500萬元,每年冷庫出租為村集體創收30.2萬元,帶動當地60余人家門口就業。

  多管齊下打通堵點,實現物流體系“從點到面”的提升

  湖南始終聚焦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合理集中開展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激活鮮活農產品末端冷鏈微循環,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串點成面。

  完善“毛細血管”補鏈。截至2023年底,共新建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10383個,新增庫容478萬立方米,新增冷藏能力92萬噸,加快補齊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短板。

  貫通“重要關節”強鏈。鼓勵涉農企業與實施主體在農業產業重點鎮、中心村聯合開展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初步形成具有規模的農產品產地冷鏈集配中心達75個。

  暢通“神經網絡”延鏈。依托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整合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田頭市場、干支運輸和快遞配送等資源,利用供銷合作、郵政快遞、電子商務、商貿流通、產業園區、產地批發等主體形成流通網絡優勢,開展合作聯營、成網配套,推動形成產地到集配中心、集配中心向全國延伸的冷鏈物流服務網絡。

  下一步,湖南省將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安排部署,繼續把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質量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服務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抓緊抓實、抓出成效,推動“湘”味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到市民餐桌,為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湖南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