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如何吃油更健康(四)
時間:2024-08-08 14:55:43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芝麻油的營養價值有哪些?

  芝麻油是一種常用的調味油,在我國具有悠久的食用歷史,一般由芝麻烘焙并壓榨制成,具有獨特的香味和營養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

  芝麻油中含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油酸等,其中油酸含量為45.3%?49.4%,亞油酸含量為37.7%?41.2%,對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保護肝臟等有益。芝麻油中的芝麻粉能夠通過降低血壓、血脂和膽固醇水平來保護心臟并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芝麻油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多酚類物質、芝麻素和芝麻林素。這些抗氧化劑有助于清除體內自由基,減輕細胞氧化損傷,保護身體免受炎癥和慢性疾病的傷害。芝麻素具有較強的降膽固醇、降血糖血脂、降血壓、保護肝臟等生物學活性。芝麻油中的一些成分,如芝麻素和亞麻酸,具有抗炎作用。這些成分可以減輕炎癥反應,有助于減輕關節炎等炎性疾病的癥狀。

  烹飪注意事項:芝麻油具有高溫穩定性,適合用于高溫烹飪,如炒菜和煎炸。在350℃下進行煎炸,芝麻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對穩定。

  黃油有哪些特點和功效?

  黃油是用牛奶加工出來的一種固態油脂。黃油營養是奶制品之首,牛奶煉成的黃油營養豐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醣化神經磷脂、膽固醇,可以用于炸魚、煎牛排、烤面包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香醇味美、綿甜可口。

  黃油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A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可以為身體和骨骼發育補充營養。黃油中含有的銅對于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發、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和肝、心等器官的發育有重要影響。同時,黃油富含脂肪,能夠維持體溫和保護內臟,且為人體提供必需脂肪酸,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在飲食方面,黃油老少皆宜,每次10?15克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孕婦、肥胖者、糖尿病患者等不宜食用。

  “一勺豬油十副藥”有道理嗎?

  豬油是從豬肉提煉出的食用油之一,其初始狀態是略黃色半透明液體的食用油,常溫下為白色或淺黃色固體。

  營養特性:每100克豬油中含有0.2克水分、99.6克的脂肪(飽和脂肪酸41.1克,單不飽和脂肪酸45.6克,多不飽和脂肪酸8.5克);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及少量維生素,以及植物油中沒有的花生四烯酸。

  動物油的油脂與一般植物油相比,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香味,可以增進人們的食欲。特別與蘿卜、粉絲及豆制品相配時,可以獲得用其他調料難以達到的美味。動物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當,并且能提供較高的能量。豬油在人體的消化吸收率較高,可達95%以上,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食用油,其所含的脂肪比例小于黃油,較適于缺乏維生素A的人群和少年兒童食用。

  健康功能:有補虛潤燥、解毒通便、祛風殺蟲、潤膚的作用。

  市面上新流行的“不怕胖的MCT油”是什么?

  “不怕胖的MCT油”是指含有中鏈三酸甘油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簡稱MCT)的油脂。MCT油是從某些油脂中提取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脂肪,主要來源包括椰子油和棕櫚仁油。與長鏈脂肪酸(Long Chain Fatty Acids ,簡稱LCT)相比,MCT的碳鏈較短,通常包含6到12個碳原子。

  MCT油因其獨特的消化和代謝特性而受到關注。由于碳鏈較短,MCT可以更快地被身體吸收和轉化為能量,而不是像長鏈脂肪那樣容易被存儲為體脂。這意味著MCT油可以提供快速的能量源,并且理論上不太可能轉化為脂肪存儲,這也是它被稱為“不怕胖的油”的原因之一。

  MCT油在體育運動、體重管理和某些特殊醫學飲食,如生酮飲食中的應用日益受到關注。一些研究表明,MCT油可能有助于促進體重減輕、增加飽腹感和提高能量消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MCT油有這些潛在的好處,但攝入過量仍然可能導致能量過剩,最終影響體重管理。

  總之,雖然MCT油因其獨特的代謝特性被認為是一種相對“不易導致體重增加”的脂肪,但合理的飲食平衡和適量攝入仍然是保持健康體重和整體健康的關鍵。在考慮將MCT油納入飲食時,建議尋求營養專家的建議,確保它適合您的健康狀況和目標。

  我國食用油推薦攝入量是多少?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及《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成年人的總脂肪供能達到膳食總能量的20%?30%,成年人每日推薦攝入食用油控制在25?30g,相當于普通瓷勺2?3勺。在日常家庭烹飪時,為了盡量準確控制用油量,建議將食用油先倒入帶有刻度的油壺中,根據家庭人數評估日常食用油攝入情況。

  我國居民食用油攝入量的趨勢和現狀如何?

  從變化趨勢看,1982—2015年中國成年人慢性病與營養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每標準人日烹調油攝入量由1982年的18.2克上升至2015年的43.2克,超出膳食指南推薦攝入量高限13.2克。

  從消費結構看,2015年我國成年居民平均每日烹調油攝入量小于30克/天的人群比例為42.9%,其中80歲以上人群比例最高,為60.7%。城市居民烹調油攝入量小于30克/天,為46.6%,高于農村居民攝入量。

  我國食用油消費有哪些地域特點?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盛產什么油,老百姓便習慣吃什么油。在我國,不同種類食用植物油的消費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征。

  東北的黑土地上“遍地都是大豆高粱”,因此東北人吃得多的便是大豆油了。大豆的種植區域分布范圍很廣,其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和黃淮流域。大豆壓榨則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東北地區。因此,大豆油的主要消費群體集中地在東北、華東和華北地區。

  提到菜籽油,四川、重慶人絕對是菜籽油的忠實粉絲。湖北、四川等長江流域、安徽、江蘇等黃淮流域,還有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區,都是菜籽油的重要產地。因此,四川、重慶、湖北、貴州、湖南、安徽、浙江、江蘇等地不少人都愛吃菜籽油。

  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休閑食品原料,國內花生主要集中在黃淮流域、華南、長江流域和東北產區,其中以河南、山東等省種植面積較大。山東、河南、河北、兩廣居民有食用花生油的習慣。

  我們每人每天吃了多少油?

  看得見的油比較容易估算,主要就是烹調油的用量,我國居民日常烹調用油主要是植物油。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的食用油溫飽標準為10千克/年。據糧油行業的匯總數據顯示,近年我國人均植物油消費量約30千克/年,其中絕大部分(70%以上)被作為家庭烹調用油和餐飲業烹調用油被居民直接食用,人均吃油量超過20千克/年,人均55克/日以上,僅吃植物油的量就遠超膳食指南推薦的25?30克/日。

  以上是對看得見的油的攝入量的估算,看不見的油的數量需要根據居民每天吃糧食、肉、蛋、奶、水產品等食物的數量以及它們的含油量進行估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動物性食物比以前消費得多了,所以居民肯定也吃了不少看不見的油。

  國家定期組織調查居民飲食與營養狀況,其中就有每人的吃油量,既包括了看得見的油,也包括看不見的油,然后計算出這些油脂提供的能量占總攝入能量的比值,即供能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居民飲食中脂肪供能比已超過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的上限值30%,城市居民甚至達到了36%以上,并且吃油量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所以控制吃油、節約用油,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什么樣的食用油是一款好油?

  好油就是“健康合適”的油。“健康”的界定是相對的,只是跟傳統的食品相比富含更多健康因子。而一個人吃什么油合適,不能一概而論,取決于其膳食習慣、營養和健康狀況,并隨地域、時代而變化。

  我國膳食習慣屬東方模式,與歐美、地中海地區均不同。改革開放前,我國居民主要吃粗制食用油,粗制食用油中營養成分保留較多。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現代油脂加工發展,加工工藝逐步改進,精煉植物油成為居民日常烹調油的主要選擇,然而由于過度追求“精而純”,損失了較多營養成分,如微量營養素。

  根據健康膳食、合理用油的要求,一款“好”的食用油應該通過適度精煉,既要確保質量安全,杜絕黃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質,還要營養豐富,如脂肪酸構成相對合理,維生素、植物甾醇等微量營養素損失較小。

  應該選擇壓榨食用油還是浸出食用油?

  壓榨油和浸出油是食用油的兩種常見提取方式,它們各有優缺點。

  壓榨油的特點包括:保留更多營養素,壓榨油保留了油料的原始營養成分和香味。生產過程較為環保,因為它不需要化學溶劑,被認為是更自然的提取方法。可能含有較多雜質,如果壓榨過程中衛生條件不佳,可能會含有黃曲霉素等有害物質。

  浸出油的特點包括:出油率高,浸出法利用有機溶劑有效地提取油脂,因此出油率較高。成本較低,由于其高效的提取過程,浸出油的價格通常比壓榨油要低。但是浸出油可能含有化學殘留,盡管殘留的都是不溶于油的成分,但仍需考慮殘留物的安全性。

  在選擇食用油時,應考慮個人的口味偏好、對油脂品質和安全性的重視程度以及具體的烹飪需求。如果你注重食材的原有風味并希望保留更多的營養素,壓榨油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食用油是居民膳食的必需品,科學選油合理用油也是居民健康膳食的必修課。《健康中國行動(2019— 2030 年)》,強調“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并提出實施合理膳食行動。本欄目近期圍繞“合理控制食用油攝入”梳理一些食用油的常見問題及科普知識,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食用油的營養價值、消費知識、烹飪技巧等,期望大家合理控制食用油攝入,形成健康飲食習慣。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