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城市喧囂之中,欲求一方寧靜。想象這樣的場景:遠離城市繁華,在小橋流水、滿目翠綠的鄉村,慵懶地躺在民宿中,透過落地窗看夕陽西下。與家人朋友圍爐煮茶,老人在花海中拍照“打卡”,孩童在院前草地追逐嬉鬧。
如今,這樣的場景在浙江湖州長興縣已成為現實。地處太湖西南岸、浙皖蘇三省交界的長興縣近年來以深化“千萬工程”為主線,通過“理念引領、產村融合、產品迭代、品牌塑造、全域統籌”的組合拳,推動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
尋夢到長興。長興何以成為休閑農業發展的典型?筆者走進長興,一探究竟。
農家樂轉型,民宿迭代
鄉村休閑旅游想留住人,最重要是有高品質民宿。留住游客過夜,才可能留下更多消費。但傳統鄉村休閑旅游都面臨著“旺季太短、淡季太慘”的難題。而在長興縣,這一難題隨著農家樂的轉型升級、民宿的更新迭代,得到有效破解。
從農家樂到民宿,稱謂的變化背后是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內涵的改變。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長興民宿看水口,水口民宿有顧渚。”水口就是水口鄉,顧渚便是顧渚村。水口鄉的農家樂萌發于一名上海退休老中醫開辦的療養中心,嗅到商機的周邊村民便開始模仿,2000年當地出現第一家農家樂。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水口鄉的民宿已經過多輪升級改造,不斷提升硬件環境和服務品質,成為長興縣鄉村民宿的發展樣板。
顧渚村更是在水口鄉中脫穎而出。這個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村莊里聚集了486家農家樂,占據全鄉近600家農家樂的80%。全村近90%的村民都在從事相關產業,每年接待游客約400萬人次。
“引客來”的背后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村民的努力。從2000年水口鄉有了農家樂之后,附近陸續涌現出越來越多的農家樂,這時便需要政府的引導,以確保良性發展,水口鄉工會主席、水口農家樂行業協會第一書記張宇華是水口鄉農家樂發展的全程參與者、見證者。
“2003年水口鄉黨委基于本地村民發展農家樂的強烈意愿,研究確立了‘生態立鄉、旅游興鄉’的發展戰略,大力鼓勵發展農家樂,鄉政府專門成立農家樂管理辦公室,村里從事農家樂的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又自發組建了水口鄉農家樂行業協會,負責協調組織農家樂,逐步根據客群需求形成水口農家樂‘包吃住’和‘包接送’的特色模式。”張宇華說。截至2005年,水口鄉已發展34家農家樂。
2012年,水口鄉已有325家農家樂。為規范農家樂的經營行為,指導行業發展,長興縣出臺《長興縣農家樂管理辦法》,對農家樂的部門管理職責、審核報批、服務質量、星級評定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范,農家樂按照要求辦理了執照,并全部安裝公安住宿登記系統,這一階段農家樂得到規范提升。至此,水口鄉農家樂實現了從無序到規范、從小規模到集群式發展的跨越。
紫茗農家樂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優的發展階段。負責人徐丹將紫茗農家樂升級到具有浙江省級“銀宿”(浙江省將鄉村民宿按照白金級、金級、銀級等進行品質評級劃分)稱號的紫茗山莊。
紫茗農家樂于2009年成立,最初由徐丹母親運營。面對農家樂競爭激烈、游客需求日趨多樣的新形勢,徐丹2017年底從外地辭職,全心投入到民宿運營中來,2018年農家樂升級為民宿。
徐丹接手后,在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下,又大大小小進行了幾次升級,對民宿的內部環境、外觀設計、服務細節等進行全方位提升。改造提升后的民宿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入住體驗。目前,紫茗現有16間客房,總面積近8畝,客人主要來自上海及周邊。
硬件的提升留住了游客的身和心。“明年春節期間的房源都被預訂滿了。”徐丹說。
在顧渚村黨支部書記張明祥看來,硬件環境改造提升后,為之后市場的“精準化”和業態的“聯動化”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硬件環境提升后,我們以留住游客三天兩晚為目標,瞄定上海等目標市場的中老年群體,使水口鄉不再單一依賴‘周末經濟’和‘假日經濟’。此外,村里在硬件環境完善后打造出了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和服務鏈,探索出‘包吃包住包接包送包玩’的‘五包’模式和團隊式接待模式,覆蓋游客的吃喝游購玩需求。”張明祥介紹。
政府搭臺,業態多元
解決了住宿問題,接下來就要吸引更多新業態入駐。經反復調研、外出學習,長興縣確立了以“鮮花要比綠葉更美、山水要比環境更美、庭院要比墻外更美、黑夜要比白天更美、文化要比建筑更美”的“五美”標準,全方位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在此過程中,發動村民積極參與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關鍵。依托這一理念,長興縣在鄉村休閑旅游起步、發展、轉型、產業鏈延伸、環境整治等各方面始終扮演“服務員”與“搭臺者”的角色,堅持讓原住民高度參與,引導村民樹立共建共享的理念。
民眾有需求,政府有行動。這在小浦鎮體現得淋漓盡致。小浦鎮以八都岕十里古銀杏長廊聞名于世,3萬余株古銀杏樹遍布其中。全鎮擁有百年以上古銀杏3708株,千年以上5株,被譽為“世界古銀杏之鄉”。
這樣的資源稟賦自然吸引眾多游客來此“打卡”。久而久之,各種鄉村民宿、民俗文化展示、咖啡廳等新業態逐漸興起。鎮政府也問需于民,為有發展意愿的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十年前,小浦鎮方一村“云棲·舍”民宿負責人房小平怎么也想不到,在縣城里開超市的他能成為老板。走進民宿院落,古樹古屋錯落有致,咖啡廳、游泳池一應俱全,傳統與現代因素在這里實現了完美融合。游客在這里不僅能夠享受鄉村的美景,尋求寧靜,還可以在古銀杏樹和網紅游泳池拍照“打卡”,喝烏梅咖啡,品嘗烏梅特色菜系。
“我能發展到今天,真是要感謝這里的營商環境。我的經營理念得以落實,都得益于政府對我們的支持。”房小平激動地說。
當時回村發展的房小平毫無頭緒,鎮政府了解到這些新業態業主的煩惱后,便組織鎮里的新業態負責人到浙江大學進行相關的學習培訓,以增強從業本領,開闊視野。
“我至今仍然記得在浙江大學培訓時老師講的‘沒有文化便沒有生命力’,對我影響太大了。”受此啟發,房小平利用當地有著烏梅制作傳統的優勢,將民宿打造與本地文化相結合,推出長興縣非遺產品——八都岕烏梅。
政府搭臺,服務到位,眾多新業態不斷涌現。更多像房小平一樣的村民有機會得到了提升與改變。
據小浦鎮生態旅游辦公室主任鄭經苑介紹,小浦鎮通過成立強村公司進行統一資源管理和規劃發展,當地引進銀杏山莊酒店、八都岕老街、龍頭山玻璃天橋、銀杏谷漂流、觀光小火車、巷往咖啡等多個鄉村休閑項目。
2023年,小浦鎮共接待游客145萬人次,旅游經濟綜合收入超2億元。八都岕內五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1031萬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11.1%。
差異經營,以特取勝
當前休閑農業發展進入“深水區”,各地都依據自身優勢,使盡渾身解數吸引游客。長興縣的優勢在哪?如何讓各鄉鎮都能百花齊放?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長興縣交出“答卷”:以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載體,堅持“一村一業、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美麗鄉村建設理念,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實現“種莊稼”與“建風景”有機結合,讓美麗鄉村與休閑農業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形成全縣休閑農業片區化發展布局。
泗安鎮長潮岕村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為主,因地制宜,形成看山看水看歷史的特色路線。村內房屋依山傍水分布,錯落有致,呈徽派風格,總共保有古民居、古橋、古廟等24處,先后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浙江省傳統村落。玉泉村牧林印象生態園以苗木產業轉型、推動苗旅融合發展為主實踐項目,圍繞“苗圃+公園+苗旅”的建設理念,建成水幕電影、噴泉、網紅沙灘等設施,圍繞苗木主題創意農旅,實現了苗木產業轉型。
和平鎮城山溝桃源山莊依托自然風光和水蜜桃產業,在桃產業的基礎上融入觀光、體驗、餐飲等業態,探索農文旅融合,做足做深“桃”文章。同時提供空間和基礎投入,吸引和扶持年輕人和村民加入,相繼引入天幕音樂燒烤、孤島咖啡等新業態項目,園區也為創業者提供空間服務,保障項目順利進展,實現多方互促融合。2023年,城山溝共計接待52.5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5000余萬元。
據長興縣副縣長吳秋景介紹,全縣共建設了“太湖風情”“江南茶鄉”“農園新景”“希望田野”“梅映烏龍”“山水古韻”六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打造了國家級精品線路2條、省級精品線路9條。2023年,長興縣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到660個,年接待游客1175余萬人次,營業收入超29億元,帶動就業2.46萬戶。
“目前,長興縣繼續優化服務環境,開展農家樂辦證一件事改革,建立農家樂信用評價、垃圾分類等多維度規范,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同時探索休閑農業助推強村富民的價值轉化路徑。村集體通過建設用地入市、土地規模流轉、基礎設施提升、產業經營合作、勞務組織等多種方式參與休閑農業發展,提高集體經濟收入。”吳秋景說。
游客在長興縣和平鎮城山溝景區內賞花游玩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