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農業保險防災減災項目實施,對于增強抵御自然災害、減少農民因災造成的損失、構建農業減災防災體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大局出發,充分認識開展農業保險防災減災項目實施的重要意義,不斷推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據統計,2023年濱州市保險覆蓋率提升到了92%(小麥、玉米),保費收入達到3.08億元,保險風險保障能力達到75.53億元。
穩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
為穩步擴大關系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糧食作物等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讓更多的農戶受益農業保險政策,濱州市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將農業保險參保率列入對縣市區鄉村振興考核內容,通過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組織各級農業保險主管部門及承保機構全力推進農業保險工作。
濱州市大力支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支持種植大戶經營,加快創新和增加保險品種,擴大“保特色”覆蓋面,讓農業保險涉及更多產業,惠及更多群眾。濱州市農業農村部門積極組織各縣市區、相關承保機構申報特色農產品保險,種植業由原來的小麥、玉米、棉花增加到9個,畜牧、林業、地方特色險種也有所拓展。
同時,濱州市建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動態調整機制,在覆蓋農業生產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礎上,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積極組織申報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轉變,切實防范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保障農戶收入。
探索推廣新型協同技術模式
濱州市創新開展農業保險防災減災項目實施,農業保險機構人員學習農業技術知識,快速達到“既懂保險金融知識,又懂農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標準;同時,農業農村部門又通過承保機構面廣量大的優勢,開辟農業技術快速推廣應用新渠道,有力促進農業技術專家和農業保險承保機構的密切合作,積極探索建立“農業技術專家+承保機構”一體化的新型協同技術推廣模式,有效彌補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不健全、基層農技人員匱乏、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
開展農業保險防災減災項目實施,主要研究、探索農業生產防災減災新技術、新模式,集成組裝農業生產防災增產技術措施,挖掘糧食增產潛能,提高糧食產量。6月11日,專家組對濱州博興縣曹王鎮綠博家庭農場實施的農業保險防災減災項目——水肥一體化小麥試驗田進行實打測產,取得了增產10%以上的良好成效,大大降低了種糧大戶的風險。該模式做到了提前研判農業生產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災害、問題,運用農業生產技術措施及早化解,實現農業保險由災后被動理賠向災前主動防災轉變。
提高勘查定損效率和精準度
濱州市深入貫徹落實山東省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不斷優化農業保險運行機制,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做好各項農業保險支持保障工作。
目前,濱州市確定承保公司增加到13家,并鼓勵和督促各保險公司不斷簡化承保理賠流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勘查定損效率和精準度,切實幫助農戶減災降損,盡快恢復農業生產,維護合法權益。在農業生產災害發生后,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有關保險公司第一時間到現場勘察災情,積極開展政策宣講、技術指導等跟蹤服務。
濱州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農業保險費補貼工作原則,進一步強化資金保障,2023年共爭取農業保險中央財政補貼21656萬元、省級財政補貼14672萬元,市級財政補貼資金達到2846萬元。為切實提高財政補貼資金使用效益,提高資金績效,積極開展市級補貼資金績效評價;同時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提升農業保險信息化水平,從源頭上防止弄虛作假和騙取財政補貼資金等行為。
面對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病蟲害突發重發等風險的加劇和農業保險工作理賠核損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等現實問題,下一步,濱州市將突出抓好投保、勘損、理賠三個關鍵環節,正確研判和應對農業保險工作新形勢,努力推進濱州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