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頭和基礎。近年來,甘肅省白銀市牢固樹立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產管并舉”,扎實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切實加密監測、強化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99%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聚焦守牢底線
全程監管持續深化
明確監管主體,落實監管制度,健全完善市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格,落實村級協管員制度,實現了網格化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監管服務全覆蓋。穩定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全市建成定量檢測機構4家,均通過CMA認證,其中2家通過CMA和CATL“雙認證”,檢測技術水平大幅提升,為促進監管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
白銀市農業農村局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告知承諾、投訴舉報等制度,緊盯農藥、化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集中開展農資打假護農行動,嚴防假冒偽劣農資流入生產環節。接續開展“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以14個治理品種為重點,制定治理措施,發布重點產品生產技術措施,嚴打禁限用藥物違法使用,嚴控常規藥物殘留超標,逐項梳理職責清單和專項整治任務,強化巡查檢查和執法監管,壓實主體責任。
2023年,摸排重點治理品種主體686家,組織開展專項督查,累計檢查152家經營主體,發現各類問題112個,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6份,所有問題均整改到位。建立了食安、農安和公安“三安”聯動機制,推進跨領域跨部門聯合執法。查處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5起,上報農產品質量安全典型案件3起,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采納公布1起。
推進智慧監管,依托甘肅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系統,建成監管追溯平臺90套,納入平臺生產經營主體2995家、建立電子檔案的主體1503家,追溯產品達1.3萬批次。2023年納入承諾達標合格證名錄管理生產主體858家,開具合格證2.7萬余張,帶證上市農產品達2.8萬余噸。持續深化部門協作,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發布《關于全面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的告知書》,促進產地與市場有效銜接,構建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體系。
強化防范風險
監測預警逐步優化
白銀市按照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一盤棋”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印發《2023年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實施方案》《2023年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工作方案》,堅持上下聯動、各有側重,監測品種和參數互補,科學實施風險監測,針對重點產品、重點地區、重點時節隨機抽樣,將“甘味”特色和特色小宗品種納入監測范圍,擴大風險監測品種和數量。
2023年,該市抽檢種植、畜水產品樣品4.52萬個,其中,定性檢測4.2萬個,定量檢測樣品3222個,不合格樣品6個,監測合格率99.81%。市縣定量檢測2774個,完成農產品定量檢測1.7批次/千人任務的108%。聚焦農獸藥殘留、非法添加、違禁藥物使用等違法違規行為,開展監督抽查6次,抽檢樣品371個。對不合格產品全部開展溯源調查和依法查處,及時深挖問題成因,開展專項整治,防范系統性風險。
突出提升品質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以主要農產品和特色優勢產品為重點,白銀市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66項。推進實施“三品一標”四大行動,大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建設標準化規模種養殖基地。會寧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列入創建范圍,規模5萬畝;創建第一批省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創建單位8個,新認證綠色食品19個,全市有效期內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達到174個;新認證會寧胡麻油等名特優新農產品7個;打造“甘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6個,“甘味”企業商標品牌達到51個。
條農集團皇冠梨、會寧縣高原夏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土豆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景泰縣和尚頭掛面、景泰大棗榮獲第二十二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農產品品牌公眾認知度和美譽度逐步提升。靖遠縣、平川區成功創建國家級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景泰縣、白銀區第三批省級安全縣創建不斷加快進度。同時,加強宣傳培訓,結合“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3·15消費者權益日”“綠色食品宣傳月”等活動,促進全民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白銀市將著眼建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全覆蓋、監管有力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生產經營體系,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全市廣大人民吃得安全、放心、健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