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我國肉牛養殖規模呈快速增長趨勢。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屬于北方農牧交錯帶,是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其中扎魯特旗是牧區,科爾沁區是農區,都是肉牛養殖大縣。近期,在全國畜牧總站的組織下,調研組赴通遼市扎魯特旗和科爾沁區(以下簡稱“兩旗區”)調研肉牛產業,實地調查了飼草種植、秸稈飼料化、肉牛養殖、屠宰加工和銷售等情況,與養殖企業、合作社、農牧戶、屠宰加工企業和農牧部門座談交流。總體來看,近兩年通遼市肉牛價格持續下跌,養殖成本普遍偏高,進口牛肉對牛肉市場沖擊大,養殖效益下降明顯,牛肉市場消費疲軟,肉牛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亟須解決。
肉牛產業總體情況
2023年,通遼市牛存欄量385萬頭,占全國的3.7%,較2018年增長了17.87%;出欄量140萬頭,較2018年增長了14.23%。天然草原面積2662.32萬畝,可利用牧草貯量約20億公斤,平均畝產75公斤;人工飼草地種植面積536.5萬畝,較2018年減少了11.9%,飼草產量493.5萬噸,平均畝產0.92噸,較2018年增加了17.61%。由此可見,全市肉牛養殖規模逐年遞增,飼草產業有所發展,但相對較慢。
養殖規模和模式不同。2023年,扎魯特旗肉牛存欄量60萬頭,占全市的15.58%,出欄量20萬頭,較2018年增長了61.29%;科爾沁區肉牛存欄量33.3萬頭,占全市的8.64%,出欄量18.6萬頭,較2018年增長了32.85%。兩旗區肉牛產業發展的路徑不盡相同,扎魯特旗位于科爾沁草原腹地,擁有1700萬畝草原和200萬畝的玉米種植面積,發展以牧繁農育為主的肉牛養殖模式,科爾沁區擁有22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秸稈和青貯飼料豐富,結合精料育肥,發展以集中育肥為主的養殖模式。
養殖效益差異較大。從調研來看,全市飼草料價格盡管較2022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位運行,當前為羊草1400?1500元/噸,秸稈600元/噸,玉米2200元/噸。科爾沁區大部分養殖主體飼草料以購買為主、種植為輔,飼喂以秸稈和精料為主育肥牛每天需6公斤干草和10公斤精料,飼喂成本高達25元多,按照當前出欄
價格核算,育肥牛每頭虧損3000元以上,基礎母牛每頭虧損1700元以上。扎魯特旗肉牛養殖采取“放牧+舍飼”的模式,自繁自育養殖戶通過放牧,有效減少飼草料購買量,每頭牛養殖成本降低到20元以下。例如,養殖戶王喜良500頭規模的家庭牧場,通過2000多畝草場短期放牧和300多畝玉米青貯,每年可節省近百萬的飼草料費用。
肉牛價格下降趨勢有所緩和。自2023年以來,我國肉牛價格呈下降趨勢。目前,通遼市肉牛出欄價格22元/公斤,較2023年初環比跌24.2%。其中育肥牛價格21元/公斤,跌幅37.6%;6月齡(250公斤左右)犢牛價格由之前1.2萬元/頭下滑至0.3萬元/頭;淘汰母牛價格從30元/公斤下降到了15元/公斤;能繁母牛從1.5萬?2萬元/頭下降到1萬元/頭左右。據調研,近日肉牛交易價格稍有上漲,育肥牛每公斤上漲1?1.5元,母牛每公斤上漲0.5?1元,但總體呈下降趨勢。
交易市場和消費市場變化大。據當地活畜交易市場介紹,2024年春節后,肉牛交易量從2022年的60萬頭次下降到了20萬頭次,成交量同比增長150%?200%,而且基礎母牛交易數量明顯增加,占50%?60%以上(往年10%?20%)。據科爾沁牛肉專賣店介紹,當地鮮牛肉獨特的風味,符合本地人飲食習慣,用于餐飲和農牧戶自食。進口牛肉價格34元/公斤,價格優勢明顯,大潤發、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壓縮當地牛肉柜臺,主推進口牛肉,其次牛肉干市場已被進口肉完全占領,導致當地牛肉銷售市場進一步被壓縮。
肉牛產業發展存在的困難
通遼市作為我國肉牛產業的主產區,積極應對肉牛價格下跌帶來的不利影響,出臺了《關于積極應對肉牛市場價格波動促進產業穩定發展的通知》,開展基礎母牛鑒定登記工作,優化金融政策緩解貸款壓力,但受整個牛產業大環境的影響,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
產業鏈條短,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肉牛產業涉及種業、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和防疫等多個環節。當前,肉牛養殖重養不重種,草畜不配套,尤其是規模育肥場飼草料以購買為主,優質飼草供給嚴重不足。全產業溯源系統不完善,旗縣級肉牛大數據平臺數據不全,運行水平不高,基礎母牛登記、耳標等制度推行較慢。市場監管不到位,部分牛肉產品標識不規范,利用進口牛肉冒充當地牛肉加工銷售牛肉干現象普遍,牛肉產品沒有細分市場,難以做到優質優價。“科爾沁肉牛”“廣發草原”等知名品牌較少,品牌影響力不夠。草原生態獎補、糧改飼、草原轉型升級等政策項目宣傳執行力度不夠,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
產業下行壓力大,基礎母牛損失嚴重。當前,受市場行情的影響,已有繁殖母牛進入屠宰市場。據科爾沁區肉牛加工企業統計,2023年全年屠宰母牛3000頭,而2024年前五個月已屠宰8800頭肉牛中,基礎母牛有3000頭,其中能繁母牛占到基礎母牛屠宰數量的三分之一多。肉牛產業發展周期長,增長慢,母牛是肉牛產業發展的基礎,一旦大量屠宰,短期內無法補救,勢必會對肉牛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很大影響。
貸款壓力大,不利影響正在向其他環節延伸。據調研,兩旗縣養殖主體普遍依靠貸款維持肉牛生產經營,科爾沁區大部分養殖企業和合作社均有100萬?200萬元的貸款,60%?70%的養殖戶有30萬?50萬元貸款,扎魯特旗相對較少,貸款金額基本為科爾沁區一半,部分養殖戶的貸款金額在10萬左右。若無法如期償還三年或五年期銀行貸款,將影響肉牛產業的正常經營。肉牛產業下行已逐漸向其他環節延伸,國家級種公牛站京緣公司2023年凍精銷售量同比下降25%,2024年預測將繼續下降。
對策與建議
當前,我國肉牛產業正處于提檔升級的關鍵時期,要積極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保優淘劣,節本提質,穩產保供,培育新質生產力,激發消費市場活力,不斷提高牛產業現代化水平,應對牛產業結構性變革。
節本增效,提升肉牛養殖水平。一是優化種植結構,給予飼草種植補貼,支持農閑田、撂荒地種草,合理利用天然草場,提高飼草料供應能力;二是優化日糧飼喂方案,增加粗飼料比例,實施豆粕減量替代,節本增效;三是加強圈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肉牛養殖機械化水平,降低肉牛生產環節服務費用;四是實施好草原生態補獎、糧改飼和草原轉型升級等政策項目,補貼資金落實到位,做到歷史不拖欠,應補盡補。
穩定產能,培育肉牛新質生產力。一是擴大“見犢補母”政策范圍,給予基礎母牛和后備母牛補貼,防止優質母牛進入屠宰環節,保優淘劣,穩定優質產能;二是加快培育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效率高、胴體重明顯的肉牛品種,提質增效,少養精養;三是建立肉牛全產業溯源系統,啟動基礎母牛鑒定登記工作,建檔立卡,實施全國統一管理;四是建立疫病防控長效機制,補貼肉牛常見病治療費用,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犢牛成活率。
加強監管,激發肉牛市場活力。一是加大市場監管力度,打擊牛肉走私和私屠濫宰行為,整頓以次充好、肉品不符、虛假宣傳等擾亂市場行為;二是按照肉牛分級標準,打造肉牛新品牌,提升“科爾沁肉牛”等品牌的影響力;三是樹立正確輿論導向,避免養殖戶盲目跟風出欄清欄;四是引導和推動養殖、屠宰企業向銷售市場延伸經營鏈條,通過發展夜市經濟,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激發牛肉市場消費活力。
優化調控,緩解肉牛養殖壓力。一是有序控制牛肉進口量,減緩進口速度,分批次分份額逐步流入市場,減少進口牛肉對國內牛肉市場的沖擊;二是出臺應對肉牛市場價格促進產業穩定發展的相關政策,平抑肉牛產業市場經濟波動;三是優化調整金融產品,安排肉牛政策性保險配套資金,降低肉牛養殖和市場風險。
(作者單位:王加亭,全國畜牧總站;撒多文,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杜哲,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畜牧局;孫雨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