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上海的農村是大都市的農村,擁有市場、科技、資金等諸多優勢,因此比其他地方更有條件、技術、實力,走好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現代農業的路子。實踐證明,上海依靠科技創新強農興農,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催生農業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傳統農業向高科技產業轉變。
以科技創新強農興農
“機器換人”初見成效。例如,嘉定區建成了首個水稻生產“無人農場”,并制定出臺了相應的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上海率先啟動蔬菜產業“機器換人”工程,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立46個“機器換人”示范基地,蔬菜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了55%,高效精準施肥施藥的作業面積達到2.1萬畝,農用植保無人機作業達到15萬畝次,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取得初步成效。這為智慧農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也為全國蔬菜生產“機器換人”提供“上海樣板”。
農業信息化領跑全國。上海已經成為全國農業信息化的領跑者,基本建立起市、區、鎮、村四級信息服務支撐體系、四級信息服務平臺、四級信息員隊伍,形成了“一圖觀三農、一網管全程、一庫匯所有”的農業信息化管理模式。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顯著成果,使上海有了農業農村全景數字看板,農業數據互通互聯,生產經營情況一目了然,農業經營者有了數據信息通路和應用場景。由此,孕育出適合上海農業實際的數字農業生態系統,推動著上海農業從“精準農業”向“智慧農業”不斷躍升。
發展智慧農業的物質技術條件初步具備。到目前為止,上海智慧農業發展迅速,如“馬陸葡萄”通過傳感器和智能設備精準控制大棚的光、氣、肥供給;“祥欣種豬”實現遠程監控、電子標簽;“崇明白山羊”開發全國首例羊臉識別智慧養殖系統;“松林”品牌通過全程數字化智能化成為綠色認證的豬肉品牌;“群起”實驗兔也因高品質而享譽全球,同時通過全程數字化智能化構建起稻兔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價值鏈,為現代化、智慧化農業生產全面實施提供了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同時,上海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在衛星通訊、導航、人工智能、農業設施設備等硬件方面有著先進的技術儲備和生產能力,這為上海在全國先行發展智慧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和奠定發展優勢。
向新質生產力要動能
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加快上海農業現代化進程,從而為大都市農業現代化做出示范,為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上海樣板”,要注重向新質生產力要空間、要效益、要市場,提高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全面培育新型農民。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培養壯大能夠持續創造和熟練操作新型勞動工具、拓展和開發新型勞動對象,是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這就需要培養懂“三農”知識、懂農業生產技術、懂經營管理,能力強、示范帶動強的農業復合型人才。一是實施“菁鷹”培養計劃,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遴選優秀骨干,組織開展現代化農業帶頭人才的培育工作,擴大“頭雁”規模和帶動能力。二是開展農業經理人培訓,結合企業與市場資源,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經營管理能力。三是扶持青年人才就業創業,加大涉農類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服務力度,提高新一代農業從業者的創新能力。
加快農業新基建建設。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要加快布局“農業新基建”,完善智慧農業基礎設施數字化,把新興的傳感技術(傳感器、紅外感應器和無人機等)、計算技術(云計算、邊緣計算和區塊鏈等)以及網絡通信技術等作為農業新基建的重點,強化投、建、管、用,為智慧農業發展系統認知提供數據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深入挖掘農業數據的潛在價值。增加智慧設備的應用場景,多方面使用智能化的農業機械裝備,包括智能作物監控、無人機耕作、智能牲畜監測、自主農業機械、智能設施農業與設備管理等。在蔬菜機器換人的基礎上,強化智慧農業在蔬菜、水稻生產方面的先行先試,大力推廣物聯網、智能監控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科學化遠程控制農業生產。
整合農業相關資源。勞動對象是生產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創新的廣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勞動對象的種類和范圍大大拓展。科技進步將突破土地、氣溫、水肥、氣候等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約束,豐富農產品的來源與功能服務,拓展農事活動的空間廣域和技術邊界。要繼續深化“一網一圖一庫”建設,精準動態感知農業產供銷全鏈條。此外,通過應用合成生物學、干細胞育種等顛覆性技術來推動細胞工廠、人造食品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業態;通過個性化營養與健康衍生的食品定制、疾病預防與藥食集成等來催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領域;通過基因工程、智能裝備改良農業自然屬性,以全鏈條協同創新來推動農業生產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賦予農業發展新動能。同時,做好智慧農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不斷健全和創新土地、投資、金融、信貸、稅收、人才、重大項目建設等政策體制機制,以優質營商環境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