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云南藍莓天賦異稟
時間:2024-09-12 09:20:38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朱若淼 字號:【

  今年以來,藍莓因為過山車般的價格走勢,備受關注。

  這粒深藍色的小漿果在日漸融入國民水果消費的同時,價格已經進入了穩定的周期性循環——每年春節前后,價格逐漸攀升至一年中的價格高點,隨后逐漸回落。根據新發地價格行情統計的數據,今年2月以來,藍莓價格就一路走高,當月底每斤平均批發價高達95元,持續到3月初才開始回落。

  高價的藍莓幾乎都來自于云南。

  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塑造了云南藍莓的高品質,供不應求的國內市場讓它保持著高商品價值。利益刺激下,云南的藍莓種植面積逐年攀升。2018年到2021年間,云南反超傳統藍莓產地山東,成為全國第二大藍莓種植地,截至2023年,該省的藍莓種植面積已是五年前的3倍。

  期間,大型企業的大量進入,為云南藍莓的產業發展帶去機遇。其中既有美國漿果商怡顆莓、澳大利亞果蔬巨頭Costa等海外巨頭,也包括諾普信、佳沃鑫榮懋、海升集團、五八農業等本土企業,還有近年來與產地合作越來越緊密的零售渠道,如盒馬、叮咚等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與云南的規模化藍莓果園合作。它們之中種植面積多者如怡顆莓、諾普信等,規模達數萬畝,少的也超過千畝。

  每年短暫的高價周期,讓云南藍莓在高利潤支撐下獲得良性產業升級的機會。在利潤的驅動下,資本還在持續投入云南。市場信息、新的銷售模式、種植技術及果園管理模式在云南快速積累、流動。

  多方因素造就了云南藍莓在擴種之后,沒有迅速走向國內多數網紅水果爛價的命運。盡管,產地從業者仍對當地藍莓的長期發展保持謹慎和擔憂,但供不應求市場現狀和高利潤,讓云南藍莓還有調整的時間。

  藍莓,更商品的水果

  高商品性是云南藍莓產業發展起來的基礎,這一點首先反映在消費層面。

  藍莓所屬的漿果家族本就是近年來備受市場歡迎的品類。這類水果往往富含花青素、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而且顆粒往往偏小,方便食用,這一特征符合國內市場近年來的水果消費習慣。

  相較其他類漿果(比如廣受大眾熟知的草莓、葡萄、獼猴桃,新興的樹莓、桑葚、蔓越莓等)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商品性缺陷,例如口感、運輸、保存、上市周期等方面不足,藍莓則顯得天賦異稟。

  首先,它的顆粒小,酸甜度適宜,不會像葡萄那樣給人帶來高糖的負擔,相較蔓越莓酸澀的莓果,又更加適合鮮食。盡管香氣在漿果里不出眾,但藍莓的水分含量相對較低,又因其有果皮的保護,較草莓更便于運輸。

  加之,國內從北到南的藍莓種植及9、10月份南美進口果補上了國內產季的空檔,讓藍莓進而成為可全年穩定銷售的商品。

  尤為可貴的是,藍莓在面市之初,便通過包裝樹立起“精品水果”的心智。在早期走進中國消費者視線時,藍莓就一直采用塑料盒包裝的形式在銷售。每盒有統一的重量單位,125克/盒居多,也有250克/盒。

  精致的標準化包裝,不僅減少了藍莓在流通環節上的損傷,它還讓藍莓更接近于水果商品,而非擺在堆頭里隨意挑揀的水果農產品。

  疊加近年來的健康化消費趨勢之后,藍莓的需求被進一步放大。

  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藍莓的保健功效已散播開來。一些抗炎食譜直接將藍莓納入重點食材進行推薦,一些主打“護眼”“抗衰”等健康賣點的功能性飲料,也會以藍莓作為原材料。

  大趨勢下,藍莓在一二線城市已融入都市中產的生活,冬季甚至會出現供不應求。以北京為例,今年年初就有部分生鮮超市在接受采訪時稱,藍莓是當季水果銷售表現中最好的單品,部分門店甚至出現缺貨問題,供需的天平目前仍偏向供給端。

  也因此,它暫時還沒有落入“網紅水果”的供需失衡陷阱。典型參照如紅顏草莓和陽光玫瑰,盡管也有精美包裝,有特色香氣加持,顆粒感分明,也方便鮮食。但兩者都經歷了網紅期過后,商品溢價縮水,價格跟著大跳水的發展周期。這一方面因為,草莓和葡萄在國民的消費認知里仍定位是作為農產品的水果,商品性不夠穩固,另一方面也因為供給過剩。

  對比中美兩國年人均藍莓消費量的差距,2022年美國人均消費2.63公斤,而中國這個數字是每人0.26公斤。尚未廣泛滲透的下沉市場被藍莓行業從業者視作增長機會。

  本土的種植規模還在擴大。根據國際藍莓組織的統計,2018到2021年間,中國藍莓整體產量增長了5倍多。貴州、云南和山東是現在全國藍莓種植面積排名前三的產區。

  云南是后起之秀。

  供不應求的現狀,疊加高利潤回報、高效回本周期,及云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這里成為新晉的熱門藍莓種植地。

  規模快速擴大的云南產地

  “藍莓現在太賺錢了,你去問云南任何一個藍莓老板,明年計劃是什么?他一定會告訴你,明年還要去拿地。”鄧捷說道。

  他曾供職于國內果蔬龍頭企業海升集團,參與云南、四川等地多個大型藍莓項目,并擔任技術顧問。目前在粵民投農業科技(廣州)有限公司負責藍莓領域的項目投資。

  “照目前情況來看,種得好與不好都能賺到錢。種得好的果園每畝地收益15到20萬元,種得不好的果園每畝地收益也有3到4萬元,即便當年不回本,兩三年后也能回本。”鄧捷說道。

  高利潤和更短的回本周期給云南的藍莓帶來機會。

  在設施種植的藍莓果園里,管理得當的情況下每株樹結果約7到8斤,相當于一株樹上能分揀出28到32盒的125克裝藍莓,而這樣的藍莓樹每畝地能種植400多株。以目前水果旺季之下藍莓的價格來看,每125克果子賣出10元,一畝地的設施果園還能獲得超過10萬元的收入,而每畝地的投入成本大約在5萬元左右。

  高利潤自然吸引企業和種植者到云南。經過全球藍莓種植技術的迭代,藍莓已經可以實現一年豐產。鄧捷介紹,在云南如果在當年四月前種下藍莓,當年就能實現豐產。

  這意味著“它一年就能回本,屬于可預見的投資,這一特點在農業上是非常少見的。”鄧捷進一步分析,盡管如今的網紅水果中也不乏精品水果,如牛油果、車厘子等,但它們都很難具備藍莓這樣的掛果周期。例如,牛油果的果樹種下后要5年左右結果,7年左右豐產,車厘子也需要等3年左右才能掛果。

  在此基礎上,云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又讓藍莓在市場上獨具競爭力。

  首先在品質方面,云南海拔高,緯度低,山地相對溫差大,利于藍莓糖分累積。旱雨季明顯,整體偏干旱,產地更少發病蟲害。鄧捷覺得,全國最好吃的藍莓產自云南。

  在全國排名前三的藍莓種植地里,貴州由于氣候更加陰冷、潮濕,藍莓口感偏酸,當地雖然藍莓產量全國第一,但因其風味缺陷,大部分果子用于加工;山東雖然是藍莓的傳統產區,但它直到夏季才大面積上市。每年6到7月山東藍莓大量上市的時段,也是國內大量水果的上市期,多樣化的水果選擇削弱了山東藍莓的競爭力。

  云南藍莓的大規模上市期在冬春,從11月才開始,一直到次年4月,期間的冬春交替之際是云南藍莓的高價售賣周期。

  此時,國內多數水果正處于青黃不接的時段,又恰逢春節前后,市場對水果的需求旺盛。

  盡管秘魯、智利藍莓在冬季大量流入中國市場,但進口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而且供給也遠遠跟不上需求。特別是過了2月,中國最大的藍莓進口國秘魯的產季進入尾聲,品質與供應量都在下滑。

  從1月開始一直到3月初,云南藍莓正處于品質最佳的階段,不僅產品本身競爭力強,面臨的市場壓力也是最小。

  每年春節前后,云南藍莓的批發價格不斷攀升。以新發地價格行情統計的去年數據顯示,2023年11月初國內平均藍莓批發價已降至每斤10.8元,與當年3月初75元每斤的平均批發價格形成鮮明對比。

  藍莓的價格波動,與國內藍莓市場一年中的供需變化緊密相關。3月之后,四川、山東等地的藍莓陸續上市,價格開始走低,7月下旬秘魯果開始登陸中國市場,11月智利藍莓進入中國,此時云南的藍莓也開始上市,藍莓供給相對富余,價格落到低點。等到春節前后,需求勝于供給,藍莓的價格走勢又進入新的循環。

  龍頭帶來新品種、模式和產業意識

  更高的回本效率及氣候條件帶來的絕佳銷售優勢,讓云南藍莓每年在特定周期內能獲得穩定的回報,這樣的特征讓漿果巨頭看到云南的機會。企業的進入,讓云南在短短10年間從特產地發展成國內藍莓產業發展的高地之一。

  “藍莓是我國少見的國產價格比進口高的水果。”鄧捷說道。除氣候帶來的差異化銷售優勢外,這也與當地較早形成的產業意識有關。

  作為水果類商品,藍莓的采后生命周期有限,如果采后沒有預冷處理、運輸環節不進行溫度控制,藍莓流通到消費端后的品質極易受到影響。除后熟類或果皮硬的水果,不少品類在流通環節都面臨著相似的品控風險。也因此,國內更短的流通鏈條相較于海外具有先天的優勢,只是這條供應鏈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配合。

  云南很早就建立起采后商品化處理的意識,例如分揀、包裝的規格及采后預冷處理等。鄧捷告訴筆者,在云南即便是小農戶,也很早就知道要提前去租冷庫,對藍莓進行預冷處理。這一步處理能在流通環節降低藍莓損耗,維持果子的品質。

  但在長江中下游很多藍莓產地,由于地方產業鏈發展不成熟,類似的品控意識直到近年來生鮮電商的發展,才逐漸開始被小農所了解。

  云南小農早早形成的采后處理意識,與過去10年間龍頭企業進入息息相關。龍頭公司在云南的作用,大致分為海外與本土兩個部分。

  海外公司帶來新品種、技術和生產管理理念。怡顆莓(Driscoll’s)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家美國漿果巨頭在2013年啟動中國的漿果業務后,在云南紅河州建水投資建立起第一個中國的藍莓種植基地。三年后,其產品正式在中國市場內銷售。

  怡顆莓給云南帶來了適應亞熱帶氣候的“南高叢”藍莓。在此之前,國內的藍莓規模化種植和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北方,主要品種是喜寒的“北高叢”類藍莓。

  云南之所以被選中,得益于怡顆莓與澳大利亞育種公司的合作。鄧捷介紹,當時雙方發現云南與他們正在培育新品種的種植地的氣候,新南威爾士州北部與昆士蘭州交界處極其相近。新品種便隨著怡顆莓的中國市場計劃落地云南。

  跟著新品種一起到這里的,還有新的栽培技術、規模化種植管理模式,以及適應中國市場的品種迭代及采后商品化處理標準。

  基質栽培技術(即將藍莓樹種在填滿椰殼、草炭等無土介質的盆中),是在怡顆莓進入云南不久后帶來的。該模式通過搭配設施大棚種植,讓藍莓實現了在氣候適宜、土壤不適應的地方進行規模化種植,它的生長周期也通過溫室的調控被大大縮短。

  在品種迭代和采后商品化處理方面,怡顆莓進入中國后根據本土市場的需求,對原來偏酸、個頭更小的美國品種進行改良,以適應國人偏甜、偏大的口感需要。在包裝標準上,該公司最早采用125克塑料盒包裝的方案。這個方式被國內種植者所模仿,并形成標準。

  有了怡顆莓的樣板后,云南很快被更多國內公司關注。本土企業推動了藍莓新品種、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在本土的落地、應用與快速規模化擴張。

  2018年以來,云南藍莓的規模化果園快速增長。佳沃鑫榮懋、海升集團、諾普信、茅臺集團等企業陸續來這里種植藍莓。

  剛開始時,本土企業也遇到過難題。“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怡顆莓手里,大家在技術、品種上沒有突破,發展起來一直受限。”林華說道,他先后供職于多家到云南種植藍莓的本土企業,目前在滇中地區種植藍莓,規模超千畝。

  林華覺得,海外公司帶來的新技術,更多時候像是“給大家舉個例子一樣”,國人看到了怡顆莓的無土基質栽培方式,但對其中技術細節、原理并不了解。

  這樣的現狀沒有持續太久,隨著更多本土資本的進入,他們通過與跨國公司合作、請海外技術專家到中國交流、從失敗案例中積累經驗和與國內院校合作等方式,推動了國內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突破。

  如今,云南境內的藍莓種植已在全省擴散,從滇中的優勢產區蒙自、建水、澄江、彌勒,向西向南擴散至楚雄、巍山、保山,及西雙版納、普洱等地。

  通過在省內不同海拔高度、氣候帶的差異化種植,云南藍莓的上市期還在被延長,目前已能實現每年10月到次年8月。據報道,在蒙自鑫榮懋的果園里正試驗著新品種,希望填補國產果9月到11月的空檔期。

  透過這些云南遍地開花的果園,產業意識、新技術與種植模式已經開始影響規模更小的種植者。

  “我們的藍莓采摘隊、土地平整供應商、灌溉供應商,甚至給我們做飯的阿姨,都回去種藍莓了。”林華觀察道。這些與果園有過合作的工人,或多或少接受過公司的產業技能培訓,在了解到藍莓的種植技術及高回報后,不少人已經在自家地里搭起簡易的大棚,進行小規模藍莓基質栽培嘗試。

  同時蔓延的隱憂與樂觀情緒

  藍莓的紅利之下,林華也感受到了危機。他覺得云南藍莓種植的欣欣向榮是表面上的,“我們的生產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標準化,也沒有基礎數據的積累,未來抗風險能力相對來說就沒那么強。”他說道。

  大多數阻礙中國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同樣也是云南藍莓產業發展的瓶頸。

  首先是種子。藍莓本是喜寒植物。70多年前,它還只是受北半球發達國家喜愛的區域性水果。“南高叢”是近50年間,為滿足藍莓走進全球市場而被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類型。國內科研機構在“南高叢”方向上的研究積累相對落后。

  今年4月,聯合了多家科研院所的“中國南方藍莓創新中心”才剛在云南紅河州彌勒市揭牌成立。該中心聚焦的核心正是藍莓品種的自主知識產權領域。

  其次是種植技術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盡管云南境內的藍莓果園已開始步入規模化階段,但大型、超大型農場占少數,更多的果園散布云南各處,面積規模不一,果園老板背景多樣。

  這些分散的種植者大量涌入所帶來的好處是,進一步推動小型果園的規模化;同時原來在大公司參與藍莓項目的技術人員,在學到技術經驗后,也有不少流向這些新果園,為基地老板提供技術方案和指導。

  但林華和鄧捷都認為,這些第三方技術服務商的能力參差不齊,其中不少技術員在大廠學到的只是經驗,而非技術核心。

  “他雖然能為散戶提供基質栽培的種植方案,但在因地制宜上,他們的服務能力并不樂觀,給出的方案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這很可能導致不好的結果。”林華擔憂的是,如今大家被短期利益誘惑而盲目擴產,但不注重基礎數據的積累和技術應用場景的落地驗證,長此以往,這可能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行業也迫切需要人才。這也是國內農業走向現代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林華把人才解釋為兩個部分:行業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前者解決的技術服務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后者解決的是操作規范和標準化問題。但在云南,果園不僅面臨著產業工人能力不足的困境,還要解決用工的不穩定性。特別是進入農忙時節,藍莓果園的勞動力需求會跟其他品類的果園或耕地需求重合,造成臨時性用人短缺等現象。

  無論是技術還是勞動力,藍莓在產業化發展這條路上還面臨著重重阻礙。

  好在藍莓是個好品類。

  在眾多產地中,云南占盡天時地利。除反季節優勢外,耕地紅線及規模化藍莓果園的高技術、投資門檻,都決定了藍莓在云南的種植不會無序擴張下去。“未來行業一定會洗牌,我們現在要看的是紅利消失過后,如何在微利時代生存。”林華說道。

  在高回報和周期性銷售優勢的利益驅使下,資本、技術、人才、信息仍不斷被卷入,解決的思路持續在出現。

  林華的藍莓基地與地方政府合作,參與到當地的人才培訓平臺建設。通過一系列公共課程,向農戶講授基本的農事操作和相關技巧。此外,他們面向果園的技術工人設計考試,并根據成績進行排名,激勵本地人的學習熱情。這類合作不僅有助于林華解決自家果園產業工人的用人問題,而且也讓他們與果園之間的合作關系更加穩定。

  “企業需要利潤支撐,他們會更注重科技的實際投入。現在在云南,藍莓種植就處在這樣一種情況,最好的種植水平、最好的品種、最好的管理方式,都掌握在不同的企業手里。”鄧捷說道。

  云南的先天優勢,在為產地的藍莓帶去了高增長和產業發展機遇后,樂觀與憂慮同時在產地蔓延。

  (注: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林華為化名)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