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原生水果,李子有著幾千年的栽培史和食用史。河北藁城臺商朝遺址就出土過李核,《山海經》里的邊春之山、岐山、孟子之山、靈山、卑山等地都是李子的產地,《西京雜記》說漢武帝擴修上林苑時,各地進獻的紫李、綠李、黃李等李子已多達十五種。看來,自上古起,李子在中國就已如《管子》所言,“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
既如此,對于重要的東西,人們總愿意賦予它更深厚的含義,甚至不忘給它組CP。于是你會看到,友好往來時想要饋贈禮物,可以如《詩經》所言“投桃報李”;要夸一個人品德高尚,能感召人心,可以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感嘆年華逝去時一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足以表達內心的惆悵;談虛論玄的“隱逸高人”把“員丘紅李”當作“仙藥之上者”;就連老子姓氏的由來,都帶著點神秘色彩;而為人師者,總少不了“桃李滿天下”的夙愿。
也許因為桃子、李子都是中國原生的水果,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在人們的飲食、文化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所以人們總愿意把它們相提并論,以至于有時候甚至分不清看見的是桃子還是李子,比如《本草綱目》就曾把現在歸入歐洲李的偏核桃當成了“桃”。
其實,李子可說是百搭CP體質,比起桃子,它和杏子、梅子的CP感也很足,甚至給人一種多胞胎兄弟的感覺。難道它們真的有“親緣關系”嗎?答案是肯定的。
01 李、梅、杏,關系錯綜復雜
李子、桃子、杏子、梅子都是薔薇科植物,李子是李屬植物,桃子是桃屬植物,杏子和梅子都是杏屬植物,不過杏子屬于杏種,梅子屬于梅種,它們的關系大概如下圖所示。
雖然桃子有很多品種,但毛茸茸粉嫩嫩的模樣給人的印象最為深刻,所以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把李子跟桃子混淆,但杏子、梅子就難說了。在歐美地區,李子和梅子統稱“plum”(布林),有些學者甚至扛起了廣義李屬的大旗,把李梅杏合并在了一起,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確實足夠親密,正因如此,李梅杏之間就比較容易產生雜交后代,關系錯綜復雜到理都理不清。
比如,梅和杏雜交來了杏梅Prunus mume var. Bungo;布林(plum)和杏(apricot)雜交來了杏李(恐龍蛋);李和梅嫁接來了李梅;1999年又發現了一種叫做李梅杏的物種,據推測它是杏與中國李的天然雜交種。而就李子本身來說,本物種之間的雜交也很常見,蜂糖李、蘋果李、牡紅甜李以及大家熟知的黑布林,都是不同品種的李子雜交來的。至于大家熟知的“西梅”,其實不是“梅”,而是地地道道的李子——歐洲李,和中國李一樣都是李屬植物。
那么,家族勢力如此強大的李子,都有哪些酸甜多汁的親戚呢?
02 你最喜歡吃哪里的李子?
“李實有離核、合核、無核之異,小時青,熟則各色,有紅、有紫、有黃、有綠,又有外青內白,外青內紅者,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彈如櫻,其味有甘、酸、苦、澀之殊,性耐久,樹可得三十年,雖枝枯,子亦不細。種類頗多……”
——明·王象晉《群芳譜》
王象晉對李子的描述非常形象,只是今日的李子品種數量,早已超出了他列出的近四十個品種。除了上述類別外,李子還可以按照果實食用期的軟硬程度分為水蜜類和脆李類。水蜜類李子完全成熟后肉質柔軟多汁,如南華李;脆李類李子硬熟時肉脆汁多,風味好,軟熟時風味減退,如遲蜜李。
其實很多李子光聽名字就大概知道它具有什么特點了。比如從口感上命名的紫云冰脆李、鎮寧蜂糖李、達州脆李、貴定盤江酥李;從外形上命名的武宣胭脂李、渝北歪嘴李、霍城櫻桃李、浦江桃形李;從產地上命名的桐鄉槜李、翁源三華李、金銀灘李子;還有說明了肉、核關系的四川脫骨李、沙子空心李等。
由于李子氣候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高,在中國的分布非常廣泛,從新疆到臺灣,從東北到西南,都可以看到李子的身影。在夏日的熱浪還沒露頭的5月,早熟的李子就上市了,酸酸甜甜的味道可以蔓延一整個夏季,一直到10月,才飄散在秋日的微風中。
鎮寧蜂糖李
李子中的“茅臺”
蜂糖李是來自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六馬鎮的地方品種,因為卵圓形的果實上長了一條明顯的縫合線,一度被叫做“大屁股李”,而青黃色的表皮看上去又像沒熟一樣,“其貌不揚”的外表讓它在李果家族中并不顯眼,但它能夠突破重圍靠的絕對是硬實力。
純甜如蜜的蜂糖李,果如其名,隨手抓一顆測出的甜度就在15度以上,要知道一般李子有10度就算很甜了。不僅如此,它還肉厚多汁,肉核分離,吃起來暢通無阻,深受市場歡迎,所以價格也就不斷抬升,特級蜂糖李甚至100多元一斤,被人稱為“李子中的茅臺”,即便如此,也常常“一李難求”。那為什么不擴大種植區域,增加產量呢?因為蜂糖李“認床”,別的地兒長不了這么甜。
位于云貴高原向南傾斜的斜坡地帶的六馬鎮,山掩林翠,重巒疊嶂,云霧氤氳,年均光照時間在1200小時左右,水熱資源豐富,屬于亞熱帶低熱河谷氣候區,人們形象地稱這里為“天然溫室”。此外,六馬鎮的黃沙土壤透氣性強,非常適合怕積水的李子樹生長,而土壤中富含的氮、碳元素則給李子提供了養分。
每年6月份,蜂糖李就上市了,為了能在送到消費者手中時保持鮮李的脆甜,當地甚至成立了李子攬收“特戰隊”,通過運輸專線,保證在十二個小時以內將李子送達消費者手中。
喀什西梅
曬足3000個小時的甜蜜炸彈
西梅原產于西亞和歐洲,中國多地引種栽培,尤以新疆喀什地區種植的最為甜蜜,原因就在于喀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三面環山的地形,有效阻擋了寒風的侵襲;全年累計3000個小時的日照,晝夜達到20度的溫差,讓西梅累積了充足糖分;干旱的氣候條件又讓西梅表面包裹了一層薄薄的“糖霜”,而這層糖霜又能減少水分的蒸發,所以咬一口西梅,不僅能享受綿長濃郁的甜味,還能體驗清新脆爽的爆汁感。
然而美好的事物總是來去匆匆,稍縱即逝,賞味期只有15天左右的西梅,成熟期從8月下旬開始,到了9月上旬就要結束了。為了留住鮮果的甜蜜,它通常被制成蜜餞、果醬、果酒等果制品,尤其是含糖量極高的西梅干,更是深受人們的喜愛。西梅雖甜,但熱量卻并不高。每100g西梅只有39大卡的熱量,15個西梅的熱量差不多相當于一個蘋果的熱量,而它包含的膳食纖維卻可以促進消化,對減肥人士很是友好。
翁源三華李
有顏值,有“內涵”,還很甜
準確地說,“三華李”并不是李子的品種,而是產自廣東省翁源縣龍仙鎮、壩仔鎮、江尾鎮的李子。據《中國土特名產辭海》記載,現在歸屬龍仙鎮的三華鎮是三華李的發源地,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三華李種植。
最有代表性的三華李品種是雞麻李和大蜜李,主要種植在滃江河中上游兩岸的山坡地、山谷盆地地區,這里山巒起伏,林木茂盛,泉水叮咚,夜間清晨時霧氣多濕度大,有利于李子果肉細胞分裂成長。土壤是石灰巖風化后形成的黑色石灰土,富含鈣離子,有機質豐富,所以長出的李子甜度很高。
每年芒種后至夏至前后,三華李就成熟了,一直到9月份才逐漸下市,除了上市時間長外,幾塊錢一斤的價格也很親民。紅皮紅肉的三華李不僅顏值頗高,香甜爽脆口感極佳,而且營養價值也很豐富,它富含的維生素B12能促進血紅蛋白再生,對貧血者大有益處。此外,由于它味甘性涼,有清肝滌熱的效果,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評價它:“肝病宜食之”。
其實,李子生津止渴、清肝除熱是中醫里常見的說法,但是不能因此就敞開了吃,因為多食李子會導致腦漲虛熱,出現心煩發熱、潮熱多汗等癥狀,從而損傷脾胃,這也就無怪乎“李子樹下埋死人”的說法深入人心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