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孫鵬鵬是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賈河鄉高窯村孫灣社村民,離開家鄉十多年后,去年4月又回到了孫灣。回鄉一年多來,他制作發布了340多條視頻作品,成為一名擁有40多萬粉絲的“網絡紅人”,其中播放量最高的一條達636萬。而他也以自己的努力獲得平涼市“網信新農人”行動優秀代表、靜寧縣“文明網絡之星”“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稱號。
偏僻山村的一位普通青年農民,如何通過網絡連接起廣闊世界?又是以什么樣的魅力吸引天南海北的人們將目光聚集在他的小小直播間?
回到家鄉:記錄一個農村家庭的三餐四季
時值盛夏,萬物豐茂。
站在孫鵬鵬家的大門前,山山峁峁盡收眼底。舉目遠眺,山川綿延,綠意鋪陳,層層疊疊的果園連片延伸。
地處北緯35°的靜寧,土層深厚,雨量適中,獨特的地域、氣溫、土壤特點,非常有利于蘋果生長,而勤勞的靜寧人也將小小蘋果發展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賈河鄉是靜寧縣山地蘋果生產優質區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發展果品產業以來,“小蘋果”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高窯村也不例外,幾乎家家都有果園。孫鵬鵬家有9畝果園,算不上是務果大戶,但也足夠讓一家人從年頭忙到年尾。
“過些日子,就要忙著取袋了!”孫鵬鵬和父親孫多才正在自家果園里除草,“開春上肥、除草,開花打藥、勻花,掛果了又要套袋、上肥,之后取袋、采摘……一個蘋果至少要過手七八遍。”孫鵬鵬感慨:“種地太辛苦!”
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還要回村?
最直接的原因是奶奶的離去,“去年奶奶去世后,覺得爺爺孤單得很。想回家住些日子陪陪爺爺,也想幫父母干些農活,不想留下遺憾……”在外打過工、開過店的孫鵬鵬年過而立之后,對親人對家鄉的眷戀反倒越加深刻。
而此時的靜寧,正聚焦產業鏈、人才鏈,啟動實施“歸雁工程”,以靜寧蘋果、平涼紅牛、特色蔬菜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在當地展現出蓬勃生機。“數商興農”、電子商務進農村等工程也在持續推進。一項項好政策,如同一場場“及時雨”,更是一劑劑“定心丸”,為返鄉人才大展宏圖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回村后,在外打拼多年的孫鵬鵬重新打量熟悉的家鄉,心中有了更多感受,他嘗試把這些看似平淡卻又滋味萬千的日常分享給更多人。他開始拍視頻記錄生活、宣傳家鄉,“這是一個網絡的時代,記錄農村生活的短視頻有很多,五花八門什么內容都有,我想拍的視頻內容絕對是正能量的”。
孫鵬鵬眼中的“正能量”是孝敬老人、家庭和睦、面對困難時一家人的相互牽掛相互扶持……總之是人們看過后能激發心中美好善良的東西。
2023年4月21日,“甘肅·鵬鵬”的第一個作品與網友見面:戴著石頭鏡的爺爺坐在炕沿上與鵬鵬說著話、媽媽在廚房里切著洋芋絲烙著餅、爸爸端飯上桌時第一碗先遞給爺爺……鵬鵬的畫外音:“小時候太‘瓜’了,被媽媽叫來燒鍋時心急坐不住,還不能不燒,不然等你的就是燒火棍。現在才知道幫媽媽燒火最幸福,大鍋里的飯也最香。”
視頻里,慈眉善目的爺爺、言語溫柔的媽媽、沉默不言的爸爸,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莊戶人,可炊煙裊裊里的安穩相守、家人和氣對談間的相濡以沫,就像是一塊磁石,吸引了手機另一端的一雙雙目光。
從最初的十幾人、幾十人、上百人直至成千上萬人,今天擁有40多萬粉絲的孫鵬鵬成為邊務果園邊直播的“新農人”,原本回家陪陪老人的短期計劃,也調整為重心移至鄉村的現實生活。
孫鵬鵬如今“低頭看地,抬頭看天,忙時流汗,喜時收獲”的生活來源于他再熟悉不過的土地和親人,自己原汁原味的講述,不過是想分享心中濃得化不開的鄉情,沒想到卻收獲了出乎意料的熱烈回饋。
關注的人數幾何級增長,這對于初涉短視頻領域的孫鵬鵬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作為鏡頭前的內容輸出者,孫鵬鵬深知要能攬下這個“瓷器活”,自己就得有“金剛鉆”。他抱著“學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心態,不斷提升專業能力、豐富專業知識、苦練專業本領,認真研究優秀創作者的視頻、學習基本的拍攝方法和技巧。
最核心的,仍是視頻內容。孫鵬鵬深知是真實鮮活的鄉村生活、樸素深沉的價值觀吸引著人們,于是他用鏡頭真誠地講述一個農村家庭的三餐四季:
春天,爸爸在除草、媽媽在整枝,果園里忙碌的一家人“像蜜蜂一樣辛勤勞作,必然會有蜜糖一樣的甜蜜生活”。
夏天,一家人坐在院里吃著媽媽做的漿水面,這是一份“粗茶淡飯,人間煙火”的溫馨。
秋天,紅彤彤的蘋果裝滿筐,“終于采摘了,雖然辛苦但充實快樂”。
冬天,鵬鵬和爺爺在院里掃雪,這是一份“下雪意味著冬天,冬天意味著團聚”的美好期待。
每一天都如此平凡,沒有什么詩和遠方,只有樸實無華的生活。孫鵬鵬卻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從平淡的日子里感受到快樂。”
宣傳家鄉:生在這里長在這里,要盡己所能讓家鄉富起來
“甘肅·鵬鵬”的340多件作品里,除了記錄四季生活,還有靜寧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特色物產。
“網友的肯定給了我很大動力,讓我有信心通過視頻講好鄉村故事。”最近,除了日常拍攝,孫鵬鵬正準備參加9月舉行的2024首屆(福州)國際直播電商博覽會暨直播電商節。屆時,來自全球的直播電商與傳統產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主流平臺、頭部企業和網紅達人將匯聚一堂,“我想借此機會大力宣傳家鄉靜寧,宣傳靜寧蘋果。”
“父輩們賣蘋果都是等人到地里收,這種被動等待,太難心。”去年,孫鵬鵬嘗試在網上售賣自家蘋果,不到半月時間,家里的3萬斤蘋果銷售一空,還比往年多賣了3萬元。
這一下,著實觸動了孫鵬鵬的父親孫多才,“原本不支持他拍視頻,那能當飯吃嗎?看他拍東拍西就生氣。去年果子熟了,他說要放網上賣,我心想你賣了賣去。沒想到他最后還真把蘋果賣了,網絡厲害著呢!”
58歲的孫多才是典型的嚴父形象,在兒女面前喜怒不形于色,從不支持到“娃選擇這路看來還能走”的觀念轉變,是兩代農民對世界不同認識的交流融合。
夜深人靜時,孫鵬鵬能聽到爸爸屋里傳出的視頻聲音,那是經自己手拍攝、編輯、制作、發布的再熟悉不過的內容。也許,那個在黃土地上耕作了一輩子的父親一邊看一邊在琢磨,這山村這黃土這么普通的農家日子,怎么就有那么多人愛看?
“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新農人孫鵬鵬雖深受父親影響,對土地和家鄉都愛得深沉,愛的方式與父輩卻有很大不同了。
今年“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后,孫鵬鵬積極參與推介宣傳,同時借助流量熱度,“線上”“線下”同步發力,進一步宣傳家鄉特產。
幫家人賣蘋果只是孫鵬鵬的初步計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網絡幫助更多鄉親把蘋果銷往全國各地。
高窯村支書任軍寧曾認為,孫鵬鵬回來是沒有出息,可現在,他理解了孫鵬鵬的選擇。“我們和鵬鵬商量好了,今年秋季蘋果下來,聯手培訓當地果農,一起利用電商平臺讓好蘋果賣上好價錢,幫助鄉親們增加收入。”
孫鵬鵬深知,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三農”服務等各個環節,數字化成了鄉村的“新標簽”。他想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在靜寧蘋果成熟采摘期,發揮新媒體“一頻傳萬家”的傳播優勢,通過直播帶貨方式宣傳家鄉特色農產品,提升靜寧蘋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吸引更多年輕人匯聚鄉村振興一線。
用好手機“新農具”、數據“新農資”,干好直播“新農活”,與更多“新農人”共同為鄉村發展帶來新氣象,這是孫鵬鵬給自己制定的目標。
熱愛家鄉:忙時流汗,喜時收獲,平凡又溫暖的日子永遠值得熱愛
“鵬鵬是個孝順的孩子。”
“這一家人都好,說話心平氣和,母慈子孝,長幼有序,值得我們學習。”
“沒有大紅大紫,沒有大富大貴,卻有一種充實的幸福。幸福來自平凡生活,想家了!”
“民風真淳樸啊!”
……
“甘肅·鵬鵬”的每一條視頻作品都會引來許多條留言,許多人還會順著最新一條追蹤到最初一條,并在留言中感慨“鵬鵬的視頻就是我的鄉愁”。
孫鵬鵬一家為何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愛?
83的爺爺孫國興“功勞”最大,網友夸他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性格開朗、樂觀健談,孫子說要拍視頻,他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多拍些農村實實在在的生活,那些‘花雀亂飛’的堅決不要拍。”孫鵬鵬視頻中的許多畫面,是爺孫倆相互拍攝完成,鵬鵬說“爺爺的手還穩得很”。
視頻中的爺爺總是威嚴而慈祥,面對鏡頭自然而然,他那些來自生活的智慧也自然而然地傳遞給孫子。
“出門要穩重,不要毛毛躁躁;待人要有禮貌,在人前不要‘張牙舞爪’。”
“做事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想著占別人便宜、不要算計。”
爺爺叮嚀孫鵬鵬最多的一段話像是繞口令:“有本事,能闖事,闖了事,還能忍事,忍了事才顯本事;沒本事,不闖事,闖了事還不忍事,不忍事就沒本事。”老人是想告訴孩子,人生在世,不如意多,能進能退、能屈能伸,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之過,這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博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隨著年歲的增長,孫鵬鵬對爺爺的嘮叨體會越來越深刻,“很多時候爺爺不經意的話都能讓我感觸很深,能讓我從浮躁中抽離出來,學著做事穩重,做決定謹慎,這不僅是歲月的積累更是理性的沉淀。”
網友還特別喜歡總是在廚房里忙碌、總是溫柔和氣的媽媽王玉香,夸她是“中國好母親的縮影”。而在媽媽眼里,鵬鵬這娃兒勤快,飯吃完了隨手就把鍋洗了。兒媳婦也好,跟親閨女一樣。“只要老人身體健康,過日子心里痛快,就知足得很。”
對于不茍言笑的爸爸,網友也夸贊不已:“爸爸總是默默干活”“爸爸的話最有道理,鵬鵬你要聽呢!”的確,沉默寡言的孫多才心里最有數:“網友說我們家好,主要是鵬鵬媽好,鵬鵬奶奶臥床兩年,全是鵬鵬媽在照顧。我遇上好老人家、好媳婦、好兒子、好兒媳,心里暢快著呢!”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和爺爺熬茶、和媽媽閑談、和爸爸種地,雖然是再平淡不過的日子,卻飽含最深沉的情感。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樸素的情感熨帖人心,真實的故事感染大眾。孫鵬鵬不事雕琢的記錄,向大眾呈現了一個農村家庭的真實生活場景,沒有道具、沒有修飾、沒有腳本、沒有臺詞,通過他和家人的生活實錄,呈現出孫灣社的春夏秋冬,孫灣人的春種秋收、喜樂哀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