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正值臺風活躍期,但在廣東湛江流沙灣,巨型智能養殖平臺“海威2號”卻不懼風浪,正載著約14000尾軍曹魚和5000尾鳘魚“游牧”深藍。
臺風是深遠海養殖最大的威脅之一。如遇臺風等惡劣天氣,傳統養殖裝備容易受損,導致較大經濟損失。而“海威2號”可將部分魚苗轉移至重力式網箱,降低養殖密度,同時可在海中下沉0.5米至1米,增強穩定性,從而獲得了可抵御最大風力15級臺風的能力。
除了出色的抗臺風本領,這個長86米、寬32米、高16.5米的龐然大物搭載了太陽能電力系統,可實現無人值守和實時遠程監控。
“海威2號”由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等單位研發打造。“這個平臺既能減少養殖過程中的人工和飼料成本,又能為一些名貴魚種提供穩定適宜的生長環境。”公司董事長助理陸圳祥說。
去年8月,“海威2號”投放了第一批100萬尾金鯧魚苗,今年2月收獲了80萬斤成魚,比傳統網箱養殖增產超過30%。
告別歡騰的魚群,走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科研人員正在海洋裝備、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大領域全力進行科技攻關和產業孵化。他們研發的深遠海養殖平臺“海塔一號”和“湛江灣一號”目前正在建造中,預計明年投入使用,將為“海上牧場”建設注入新動力。
“良田”離不開好苗。來到湛江東海島,穿過蔥郁的椰林,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便出現在眼前。南美白對蝦、石斑魚、軍曹魚、金鯧魚等在養殖池中自在暢游。
據高級研發工程師潘榮華介紹,基地主要開展海水魚蝦的良種選育、種苗繁育等研究工作,專注于給漁業種子裝上“中國芯”。
從廣東出發沿著中國海岸線一路北上,福建的“寧德1號”,浙江的“東海1號”,江蘇的“陶灣一號”,山東的“深藍1號”……一座座技術先進的深遠海養殖平臺“耕海牧漁”,一批批生猛海鮮從這些“藍色糧倉”源源不斷“躍”上餐桌。
為解決好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中國近年來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今年初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海水養殖面積達到3111萬畝,養殖用海成為18億畝耕地之外重要的食物來源。去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數量達到169個,比2022年增加16個。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陳華譜認為,深遠海養殖能拓展養殖空間,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2023年6月,農業農村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提出全產業鏈全環節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重點任務,其中包括推進產業科技創新,加大對先進養殖技術和設施裝備研發支持。這是中國首個關于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指導性意見。
“深遠海養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種苗、養殖技術、飼料、裝備、通訊等多方面。無論軟件部分還是硬件部分都需要科技的賦能,以確保各方面協同發展。”陳華譜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