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引領省內保險機構積極參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指導四川省保險行業協會設立農業保險專業工作委員會,探索形成“監管指導、協會牽頭、行業共商、主體負責”的農業保險發展新模式。指導轄內保險機構聚焦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發揮地方特色優勢,推動農險提質增效,實現“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果盤子、肉案子”保險全覆蓋。
“保障水平翻了一番”
“農業投入大、抗風險能力弱,天旱天澇都會導致顆粒無收,完全成本保險給農業生產撐起了‘保險傘’。”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眉山分公司負責人王星權介紹說,該公司通過人保財險眉山市分公司為基地種植的三大糧食作物投保了完全成本保險。他仔細算了一筆賬,每畝水稻、玉米和小麥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金額分別由以前的400元、400元和300元,提升至1100元、800元和700元,較之前的保障水平翻了一番,除覆蓋種子、化肥等直接物化成本外,還覆蓋人工、土地等成本。
“作為國家重要的惠農政策,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可提高四川省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有效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加快推動四川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四川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7月,四川農業保險累計為1014.54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662.92億元,賠款支出21.95億元,同比增長2.51%。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面落地,承保面積2899.31萬畝,累計為754.61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252.41億元,已為33.97萬戶次農戶賠款1.3億元。支持生豬穩產保供,承保數量3367.44萬頭次,賠付支出9.09億元。
“黑科技”成農險標配
劍閣縣吼獅村村民黃邦禮養殖的一頭生豬死亡,他拿起電話就向人保財險廣元市分公司報了案。該公司通過“川農保”手機APP,從接到報案到現場查勘再到保險賠款到賬,僅用3個小時,這得益于四川推出全國首創的農業保險賠款支付“一卡通”。
據悉,2021年以來,四川通過社保“一卡通”累計支付農險賠款759.79萬筆、47.54億元,惠及農戶460.5萬戶次,一次支付成功率達到99.9%,銀行退票率從試點前的8%下降到0.1%,“冒領”“滴漏”風險大幅降低,“款項到卡不到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社保“一卡通”保證農業保險賠款資金安全,使保險服務更高效,賠款到戶更精準,增強受益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目前,各種“黑科技”已成為四川農險的“標準配置”,大數據、衛星遙感、遠程查勘等技術,為智慧農業、數字農業保駕護航。
平安產險在“中國椪柑之鄉”青神縣富捌方柑橘種植園推出平安溯源二維碼。錦泰保險把無人機技術運用在攀枝花櫻桃查勘定損。中華財險在種植養殖險領域通過災害損失衛星遙感測量技術、無人機查勘定損,完善農險在承保理賠上的“精、準、快”。太保產險推行微信公眾號、微信E農險等多渠道線上化自助報案。
四川金融監管局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產品保險,制定“川菜”“川果”種植保險等示范條款,完善四川地方特色農業保險體系。2023年,四川地方特色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0.24%,爭取中央獎補金額全國排名第二位。試點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潛在缺陷責任保險,創新引入建后管護服務,由保險機構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保險+服務”,實現管護有主體、有人員、有資金、有標準,有力保障“糧田”變“良田”。
織牢織密“保障網”
“平安保險帶領我們走出貧困,過上了富裕的好日子。”涼山州雷波縣莫紅鄉村民吉日黑哈激動地說,他出土地,保險公司出資金、出技術,免費幫他家栽種了10畝油橄欖。吉日黑哈算了一筆細賬:3年后油橄欖掛果,一畝地能產生2萬多元的經濟效益,比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農作物收益能翻好幾番。
近年來,四川金融監管局引導保險機構在33個大型易地扶貧搬遷點實現保險服務全覆蓋,積極推進“金融+”服務模式,聯合多部門一攬子提供“政務+村務+金融+物流+電商+通訊”等綜合服務,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動力。對脫貧地區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水稻、小麥、森林保險在普通地區費率的基礎上下降20%,青稞保險下降10%,玉米、油菜、馬鈴薯下降5%。截至6月末,5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辦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險種338個,每個縣至少有1款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
在聚焦重點人群、提升風險抵御能力方面,四川推出防止返貧保險,覆蓋19個市(州)86個縣(區、市),今年為250余萬人(戶)提供防災防病防意外等綜合性風險保障1158.61億元,賠付支出3593.71萬元,受益群眾4.08萬人(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