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內蒙古的美食,肉制品、乳制品名聲在外。其實,這里,也是大豆的起源地之一。時至今日,內蒙古依然是我國重要的大豆生產基地,面積和總產約占全國大豆面積和總產的12%,均居全國第二。內蒙古的大豆制作歷史也十分悠久,技藝獨特。清水河縣石磨豆腐、托克托傳統石磨豆腐、公烏素豆腐都是內蒙古舌尖上的“非遺”美食。
【特色美食】
托縣酸漿豆腐
托克托縣酸漿豆腐與酸米飯、酸米湯、酸撈飯一樣都是“地方一絕”。“托縣酸漿豆腐”傳承了200多年“老工藝”,保留了“石磨+酸漿”的傳統豆腐制作方式。托縣酸漿豆腐秉承自然、綠色、健康的理念,原料采用生長周期長、營養價值高的大黑豆(俗稱陰陽豆),用傳統工藝精磨細碾濾成豆漿,在大鐵鍋內文火慢熬,用自然發酵的酸漿點制、壓制成型。在制作過程中,不加鹵水、石膏,吃起來豆味濃香、口感滑嫩。
公烏素豆腐
公烏素豆腐產自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公烏素鎮。公烏素豆腐制作技藝是一種傳統的純手工制作技藝,其特點在于使用院中一口81米深的水井中的水,以及采用托縣黃豆基地的黃豆作為原料。公烏素豆腐制作技藝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水河石磨豆腐
清水河地處黃土高坡,傍依黃河,當地的豆子種植業十分發達,且品質優良,再加上本地特有的水質,做出來的豆腐堪稱“塞外一絕”。 清水河傳統豆腐坊,對制作豆腐的每道工序,掌握十分嚴格,且非常考究。主料選用當地自產的優質黃豆,再用當地的河水泡制,然后用老石磨研磨,最后用精心調制的鹽鹵點制而成。當地的老匠人說,黃豆是豆腐的根本,水是豆腐的靈魂,壓力是豆腐的精氣神。
清水河傳統豆腐制作工藝,久負盛名。做出來的豆腐豆味醇香,厚重實在,成為了當地人招待賓客不可缺少的佳肴。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