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穩社稷,糧安天下。金秋時節黑土地迎來金色的豐收季,走進吉林省,碩果累累,到處彌漫著豐收的喜悅。吉林省委、省政府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始終把糧食生產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扎實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將糧食增產納入今年75項突破性工作,錨定880億斤目標制定糧食生產“施工圖”并全力推動實施,吉林省“大國糧倉”底氣的背后蘊藏著豐收“密碼”與增產信心。
緊緊抓住耕地這個命根子
擴面積。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統籌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管控要求,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農地農用、良田糧用”、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糧食播種面積超出國家下達任務,實現“十九連豐”。
護黑土。持續用力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深入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推動“梨樹模式”提質擴面,加快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鹽堿地治理試點,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梨樹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持之以恒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中國化、示范體系化、應用區域化,在全國首創以秸稈覆蓋免耕種植、秸稈覆蓋條帶旋耕種植、秸稈覆蓋壟作種植、高留茬壟側栽培種植4種耕作模式,0?4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8.6%,促進根系“縱向延伸”,玉米平均增產7.5%以上,每公頃凈增收1200元左右。
最近兩年,扎根在梨樹縣的科研專家和團隊,又創新將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糞肥菌酶協同生態還田等融入“梨樹模式”,探索出一系列適應山區、丘陵、低洼易澇地區、中低產田的黑土地保護創新技術,形成了更加節本增效的“4+X”“梨樹模式”升級版。
建良田。吉林省堅持“建管用”一體化推進,確保高標準農田建一塊、成一塊,長期穩定發揮作用,力爭率先在全國把黑土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今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招投標、進場施工比往年提前2個月,有1098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發揮增產作用。
治鹽堿。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向后備耕地資源要產量,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22年啟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以來,鎮賚、大安、通榆等縣市從昔日鹽堿地華麗變身為今日米糧川。
大安市通過實施鹽堿地綜合治理項目,新增耕地數量指標12.73萬畝、新增水田規模指標12.65萬畝,新增糧食產能指標1.55億斤。探索出“以水定地、集中連片、生態改良、良種自育、現代化生產經營”五位一體的“大安模式”,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大安堿地生態試驗站系統開展蘇打鹽堿地高效治理與綜合利用研究,先后破解了“以稻治堿”和“以草治堿”關鍵技術難題,蘇打鹽堿地改良技術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實踐表明,重度鹽堿地經過“大安模式”3?5年的科學改造,即可實現鹽堿地由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高產再高產的轉變,開發利用潛力巨大。今年,吉林省力爭新增鹽堿地改造耕地25萬畝,到2030年新增耕地200萬畝以上。一年變良田,兩年奪高產。科技的力量將鹽堿地逐步改變為有高效利用價值的土地資源。
切實守護農田水利命脈
興水利。2023年以來,吉林省持續加快“大水網”骨干工程建設,建設一大批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推動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協同,切實暢通糧食生產的水利命脈。
通溝渠。聚焦農田防災減災,吉林省持續開展田邊溝、路邊溝、村邊溝、房邊溝“四溝”,干渠、支渠、斗渠、農渠“四渠”整治修復工作,提高抗御災害能力。已累計整治農田溝渠5.3萬公里,在今年汛期降雨量近20年最高、五大水系出現超警超保水位情況下,受災成災面積僅為去年的70%。
牢牢把握現代種業“芯片”
強政策。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種業振興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種業人才激勵機制,鼓勵科研院校研究團隊或個人到企業兼職兼薪、以科技成果作為股權投資。省級研發資金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萬元,支持省內外育種優勢單位整合資源要素,利用生物育種等先進技術,通過“揭榜掛帥”“軍令狀”等方式,開展突破性種源協同攻關。
重科研。依托長春國家農高區與“三江”實驗室,建成玉米、水稻、大豆3個國家級育種創新中心、7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創建全國首個種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3500畝南繁育種科研創新基地。“翔玉998”“吉粳816”“吉育86”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在推廣面積、食味品質、高產創建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現。
用良種。加快推動高產品種擴面應用,通過高產品種競賽,優選玉米品種“超噸糧”8個、“近噸糧”12個,玉米、水稻、大豆優質品率達到100%,良種覆蓋率達到100%。今年,高產玉米、大豆品種覆蓋面積分別增加255.14萬畝、33.35萬畝,為中國人的飯碗裝上了更多優質“吉林糧”。
著力用好現代科技翅膀
推技術。集成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分作物、分品種、分區域抓好落實。及時發布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做到早預警、早防控。今年,推廣“水肥一體化+密植”706.56萬畝,實施“一噴多促”2651.98萬畝,最大限度促進單產大面積均衡提升。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歷經18年的技術攻關與生產實踐,建立了以“群體增密+水肥一體化精準管理+秸稈還田耕地質量提升”為核心的產效雙增技術模式,畝增產玉米200公斤以上,入選農業農村部主要糧油作物主推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劉慧濤研究員團隊,在乾安縣大遐畜牧場鹽堿旱作農田,創新鹽堿地“秸稈全量翻埋還田+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使鹽堿地薄田變肥田、低產田變高產田,破解吉林省西部土地生產能力難以提高的障礙。2019年開始,這里的種植面積從1.5萬畝發展到7萬畝,單產從每畝不到500公斤發展到了800余公斤,比周邊農民常規種植模式增產30%以上,已成為破解高位增產難題的生動答案。
強農機。今年以來,吉林省全力推進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啟動實施第一批智慧農機聚力攻堅專項,加快先進智能農機研發推廣,完成精量免耕播種施肥機、輕簡高效型鮮食玉米智能收獲機、丘陵山地智能高兼容玉米收獲機等8個項目技術方案的設計制定。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調普通機具補貼標準,加快老舊機具更新換代。農機裝備水平持續提升。
吉林大學研發團隊研制的“激光智能除草專家”機具,在“第二十三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亮相。這臺智能農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無人駕駛、激光除草,AI準確識別與定位上百種雜草,激光照射精準清除。
促智慧。依托“吉林一號”衛星,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升級完善“吉農云”平臺,推動“云·碼·村·社”全覆蓋建設應用,認定一批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和“數字村”。推動數智賦能大田作物單產提升試點示范、玉米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等重點建設項目,引領涉農企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智化轉型升級。
公主嶺市大力鼓勵“機器換人”,在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內建設1000畝“無人農場”,已實現玉米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作業,探索構建了以智能農機、清潔能源系統、農業數據網絡、模型與算法、信息安全體系為依托的全鏈條智慧化現代農業生產系統。農機作業上,引進無人駕駛拖拉機等系列新型農機具,只需事先在無人駕駛農機操作系統上規劃好導航路徑,一部手機就能操控農機作業全程。蟲情防控上,采用物聯網蟲情信息采集設備,可自動分析識別并監測近50種害蟲的發生情況,再通過28個物聯網太陽能殺蟲燈,誘導、電擊消滅害蟲,綠色防控有效減少了農藥使用量。田間管理上,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感知體系,利用衛星和無人機遙感傳感器、田間綜合監測站、物聯網傳感系統自動監測作物生長環境、長勢等農情信息,傳輸大數據云平臺進行智能管理。
滿目皆“豐”景,處處秋收忙。吉林將不斷加強耕地保護、農田水利建設、種業振興發展、科技服務農業,提升糧食單產水平,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奮筆繪就“大國糧倉”糧食高位增產的新篇章。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