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河東岸,博陸山南,一座山美水美民風更美的村落——山東昌邑市山陽村坐落于此。暖溫帶季風氣候、濰河汶河交匯滋養、獨特河沙堆積土質,使得山陽村成為果樹種植生長的沃土。而細數山陽種植史,“梨”作為貫穿其中的重要元素,與這座山村的發展緊密相連。
博陸山大梨樹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初期,經過千百年來果農勤勞和智慧的沉淀,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逐步形成獨具智慧與特色的山陽大梨栽培系統。“山東昌邑山陽大梨栽培系統”具有獨特而珍貴的種質資源、循環而長效的生產模式、顯著而高效的生態功能、深邃而厚重的山陽大梨文化、香郁而壯觀的梨花風情景觀,是河沙沉積地綜合利用與長期保護的典范。2023年,“山東昌邑山陽大梨栽培系統”被正式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沙窩低溫儲藏再成熟”技術是山陽大梨栽培系統的核心獨創技術。因山陽大梨自然成熟期為12月底,但霜降之后沒有樹葉的保護又未成熟,山陽大梨極易被風吹落,摔壞梨果。如何能夠提升產量的同時又保證梨的口感?經過數百年的摸索與嘗試,最終果農選擇了在霜降時將未完全成熟的梨全部采摘,就地于兩行梨樹間挖一深0.8—1米的沙坑,將采摘下的大梨碼放在沙坑內,并以噴水調節沙的濕度,頂部加蓋被子調節坑內溫度,在2—8度的溫度、5—15%的濕度的環境中放置30—45天,由此完成各類糖的充分轉化。當糖分從梨的表層外溢粘手同時釋放出冰糖甜,就標志著“山陽大梨”真正成熟了。山陽大梨“落地沾沙沙亦甜”的美譽也正是從此而來。
一顆梨 “甜”了山陽數百年
“山東昌邑山陽大梨栽培系統”以山陽村保存較完整的古梨樹群為核心區,如今在博陸山上超2000畝梨園中,仍佇立著數千棵古梨樹。潔白梨花依次盛放在遒勁有力的枝頭,遠遠望去,仿若潑墨山水畫立于山間。據山陽村黨總支書記王成敬介紹,現博陸山古梨園中樹齡超過千年的有10多棵、明朝以來的500多棵,清朝以來的3000多棵,樹齡在百年以上的達25000多棵,是保存較完整的古梨樹群。
現今,梨園內擁有早酥、香水、圓黃、黃金、水晶、碭山、金秋、謝花甜、馬蹄黃大梨、山陽茌梨等30多個品種,其中山陽茌梨和馬蹄黃大梨、謝花甜三個傳統品種更是僅在博陸山出產特產。2023年,“千年梨王”樹“龍頭枝”上的一個山陽茌梨,單果賣出了888元的價格。
自古以來,勤勞樸實的山陽人就利用獨特的自然優勢,從事著糧食和各類林果生產。如今,山陽村深耕“山陽大梨”品牌,依托千年梨園和千年古梨樹群,成立以大梨種植、銷售為主體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山陽大梨產量連年增長,現年產量達2500噸左右,梨果銷售產值1200萬元,村民年銷售收入500萬元。
延伸“山陽大梨”產業鏈,山陽村研發了秋梨膏、梨花酥、梨花水餃等一系列“梨”系美食,并創新發展文創產業,設計制作了百年梨木發簪等“周邊”,年產值共近200萬元,助推村民、集體增收。從遙遠的明代至今,山陽大梨依然穩坐山陽村根基產業“交椅”,與山陽村民共同繪就動人的鄉村幸福景。
不止“梨”史熏陶 更有文化“梨”想
要“守成”更要“變革”。梨樹種植產業是山陽的根基產業,但僅靠梨樹種植并不能讓村民過上足夠富裕的生活。曾經的山陽村“靠山吃山”,憑借石英石開采加工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但考慮到山陽村產業持續性、生態保護性,從村集體經濟長足發展出發,2010年山陽村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直至2018年徹底關停石英石礦產開采加工廠。期間,山陽村在考察并學習了四川等多地文旅發展路徑后,山陽村全村上下一心,立足自身“梨”產業優勢,踏上了以古梨園為核心的生態文旅振興之路。
“發展鄉村旅游,山陽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成敬細數山陽的文化旅游資源,“除了博陸山和千年梨園,這里還曾是西漢大司馬霍光的封地,唐太宗李世民東征的飲馬地,有霍光冢、商周遺址、漢代遺址、千年古井、道教麻姑洞等十多處歷史遺跡,我們投入了300多萬元對歷史遺跡進行了修繕保護。”
2013年,博陸山生態旅游風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2015年,村集體全額出資成立“共富公司”——濰坊博陸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原來村辦礦石加工企業關停后的幾百名工人也全部安置于新的物業公司、旅游公司重新就業。
人間四月芳菲盡,博陸山的梨花始盛開。四月初,當古梨園的梨花開滿博陸山,一年一度的“山陽梨花節”就開始了,來自各地的游客在這里賞梨花、逛大街、看演出、觀非遺、品美食。“山陽梨花節”已持續舉辦15屆,年均接待游客15萬人次,帶動了460多名本村及周邊村民從事產業相關工作。2024年“山陽梨花節”景區內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同比2023年增加了50%旅游人次,村集體增加收入40萬元,村民三產收益增加300萬元,旅游收入再創新高。
除山陽梨花節,共富公司還持續舉辦了9屆采摘節、11屆文化藝術節以及2屆百合節等,逐步形成了“春觀花、夏賞綠、秋嘗果、冬品樹”“游千年梨園,品梨花水餃”以及“認養梨樹,休閑采摘”等特色旅游服務,全年調動旅游門票、餐飲服務等總收入超千萬元。山陽村抓住發展機遇、加大優質供給,文旅市場持續綻放“一路繁花”,山陽村也正式走上了三產融合致富、共享發展紅利的道路。
如今有著“昌邑第一大村”之稱的山陽村,梨花盛放、梨韻飄香,鄉村旅游風生水起,科技農業方興未艾,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平坦,老百姓也捧上了生態振興的“金飯碗”。
走在山陽村,迎面而來的村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這是鄉村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底氣,更是村民辛勤付出的最大收獲。今天博陸山呈現出的美麗風景,是山陽千年歷史的最美“留影”,也是“山陽大梨”這一農遺良品為這座山村賦予的最純粹的“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