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和縣開展特色農險“提質、擴面、增效”系列行動,轄內農險承保機構積極探索地方特色農險險種創新、完善險種政策體系、提升風險保障能力水平,以特色農險“小切口”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圍繞“一縣一特” 服務特色農業產業新業態
和縣作為“中國蔬菜之鄉”、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菜園子”,其蔬菜產業入選全省“一縣一特”全產業鏈示范創建主導產業。
據了解,和縣農險承保機構積極拓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種植保險業務,2024年上半年,承保蔬菜3.78萬畝,為全縣1544名農戶提供2678萬元的風險保障。
其中,大棚蔬菜更是當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為此,國元農險和縣支公司針對不同棚體研究相對應風險保障,通過“提標”普通棚體保障金額由3100元/畝提高至4200元/畝,連棟棚保障金額可達22500元/畝。
此外,和縣金融監管支局從國家安全戰略高度引導機構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針對農業產業源頭,國元農險和縣支公司開發“種業振興保”,主動對接和縣23家種企,護航現代種業持續健康發展。
立足經濟效益提升 增強“富民產業”發展活力
和縣立足當地資源稟賦,不少鄉鎮以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為脫貧攻堅主攻方向。
為滿足白橋、姥橋等地中藥材優勢示范產業區發展,國元農險和縣支公司結合農業特色產業振興發展思路,與農業、林業、財政等部門對接,開發了瓜蔞、艾草、菊花、白術等特色險種,覆蓋全縣主要中藥材品種,提供中藥材成本保險、中藥材種植收益補充保險等保障方案,向全縣22戶中藥材種植戶、合作社和企業6637畝中藥材提供風險保障2024萬元。
據了解,該支公司在做好今年中藥材種植保險方案細化的基礎上,還圍繞加工、銷售、倉儲、價格等研發“一攬子”保險方案,為中藥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推進“農田四變” 助力高標準可持續發展
以“農田四變”改革為契機,國元農險和縣支公司開創“稻蝦輪作”保險模式,一田兩用、一水雙收,在財政補助30%的基礎上,種養殖戶僅需承擔每畝36元的保費,便可最高賠付2000元。
此外,承保機構還為廣大農戶提供“稻蝦輪作”養殖技術、病蟲防治等一系列專業支持,為稻蝦養殖戶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小龍蝦7.5萬畝。
為完善水稻保險保障體系,國元農險和縣支公司成功落地了全市首單政策性水稻育秧種植保險,為水稻種植戶在水稻育秧階段提供15.2萬元的風險保障,保障種植戶因自然災害、病蟲害等造成的秧苗損失。
為延伸農險“服務鏈”,經過不斷調研、溝通、修改、上報,人保財險和縣支公司在和縣試點推出“玉米收入保險”,為安徽欣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500畝玉米投保了收入保險,每畝保額700元,保險金額35萬元。該險種與完全成本保險相輔相成,旨在為農險轉型升級積累經驗。
發揮“粘合劑”作用 推動“農業保險+”廣覆蓋
和縣金融監管支局以“農業保險+”為抓手,積極拓寬農險服務領域,積聚保險、信貸、期貨等金融資源,推動金融惠農強農。
在“農業保險+擔保+信貸”方面,該支局將全縣9個“三農”服務站、99個“三農”服務點進行整合,將108名村鎮專兼職協保員打造成金融專干。國元農險和縣支公司以大數據破解農村信用難題,開展“見保即貸”類信貸產品,為8農戶增獲信用貸款100萬元。
在“農業保險+期貨”方面,國元農險和縣支公司積極爭取期貨交易所資金支持,擴大生豬目標價格保險覆蓋面,為5戶養殖場6500頭生豬辦理了1161.25萬元風險保障,實現生豬養殖從保成本向保價格轉變。
在“農業保險+林長制改革”方面,圍繞興綠富民目標,拓展林業保險保障作用,完善護林保體系,國元農險和縣支公司通過“林長制護林保”為60株古樹名木開展古樹名木保險、林業碳匯保險,助力“一樹一策”保護修復,后續還將跟進野生動物致害保險,加大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保護力度。
截至二季度末,和縣特色農業保險承保保費收入1670萬元,提供風險保障3.4億元。和縣金融監管支局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指導轄內機構建立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進指數類、價格類、收入類等新型保險業務,探索將更多農業附屬設施建設納入保險范圍,推動政策性農險和商業性農險融合發展,持續賦能全面鄉村振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