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李強:做好甘薯致富大文章
時間:2024-11-22 10:50:50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管瑩 尹妍 董玲霞 字號:【

  一頂草帽、一個記錄本、一件實驗服,是他的標配。從海南的甘薯雜交制種基地,到蘇北沿海灘涂耐鹽堿品種篩選基地,再到北方薯區根腐病抗病品種篩選基地……處處都有他帶隊工作的足跡。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徐州市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強。從事甘薯研究和推廣30余年,李強始終扎根田間地頭,帶領團隊深耕甘薯品種選育、健康種苗繁育領域,給無數薯農送去致富“薯”光,也推動著我國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提到甘薯,有些人可能還需要“腦補”,但一說到地瓜、山芋、番薯等,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許多人眼里,甘薯只是一種普通的雜糧、粗糧。但在李強眼中,甘薯卻是不折不扣的寶貝疙瘩。“低投入、高產出、耐干旱、耐瘠薄,甘薯是多用途的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作物,在我國糧食作物中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均居第五位,是我國保證糧食安全的底線作物。”談起甘薯,李強興致盎然地向筆者科普。

  小甘薯的種質“創新”之路

  1992年,李強從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被分配至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并從事此后相伴一生的事業——甘薯遺傳育種研究。2008年,李強獲得中國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

  作為我國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和農業農村部甘薯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強很清楚他所面臨的挑戰。我國種業發展在近幾十年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包括甘薯在內的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但現階段,我國甘薯產業仍面臨著種質資源數量少、常規育種周期長效率低、品種專用化程度不高等“卡脖子”的問題。

  為了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強帶領團隊深入開展科學研究,全身心攻堅種業源頭核心技術。甘薯種質資源大棚里徹夜亮起的燈,實驗室里整齊排列的甘薯苗樣本,辦公桌上一沓沓實驗數據,都記錄下了李強帶領團隊集中攻堅甘薯育種關鍵技術研究的足跡。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李強先后成功選育出10余個專用甘薯新品種,而這些品種在不同的賽道上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徐薯37號”淀粉含量高、品質好,被用來加工成淀粉或粉絲;“徐紫薯3號”則被引入云南種植,成為當地主推的紫薯品種,紫薯產業后來發展為當地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明星產品“徐紫薯8號”憑借結薯早、產量高、口感佳、花青素含量高、加工適應性強等優點,被列為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之一,成為目前我國登記品種中推廣面積最大的一個紫薯品種。

  對于李強來說,研發新品種就像迎接新生命。每一個小寶貝誕生時,都是他最自豪、最開心的時刻。“特別是到了收獲的季節,農民朋友種了我們的新品種,獲得了更好的效益,也豐富了大家的餐桌,一切都值了。”李強告訴筆者。

  我國甘薯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因此做好甘薯育種工作意義重大。李強介紹,為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和種業培育能力,2020年4月,他帶領徐州農科院甘薯分子育種創新團隊,集智攻關構建甘薯高效遺傳轉化體系,成功開發出甘薯重要性狀相關的分子標記,挖掘出一批重要性狀相關的優異基因,初步建立了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體系。此項技術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該團隊也獲評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首批“四星創新團隊”。現如今,李強所在的徐州農科院培育成功的優質甘薯品種已超50個,依托徐州農科院建設的國家甘薯種質資源試管苗庫(徐州)收集保存國內外種質資源超1800份,用實際成果擦亮了“世界甘薯看中國,中國甘薯看徐州”的金字招牌。

  結緣貴州 助力脫貧攻堅

  2016年10月,李強開啟了與貴州省紫云縣幫扶協作的“山海情”。作為民革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第四調研組成員,第一次踏上紫云縣的土地,映入李強眼簾的景色宛如一幅生動的水彩畫,山水相映生輝,風光旖旎,令人心曠神怡,但一首村村相傳的歌謠卻深深刺痛了他。

  “對面山上窮窩窩,哪家姑娘愿上坡?等你換了窮面貌,哥哥你再來向妹說。”這首歌謠唱出了紫云縣人民的脫貧期待。與如詩如畫的景色不同的是,這個全國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長期以來卻戴著“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窮帽子”。

  一時間,如何助力紫云縣摘掉“窮帽子”成了李強心中的“結”。李強通過調研了解到,當地“紫云紅芯”紅薯的長勢參差不齊,有的村民甚至談“薯”色變。但李強卻在調研中看到了希望,紫云縣黃壤土較多,適宜種植甘薯,當地農民又有種植甘薯的基礎,自己的專業技術正好可以補上該縣種植技術缺失的這一環。

  從2016年到2020年,李強先后6次赴紫云縣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因地制宜指導農戶育苗耕田、澆水施肥、貯藏保種,并針對性提出“市場主導、理性生產,科技支撐、優化品種,生態保障、特色品牌”等甘薯產業發展建議。2017年8月,李強還促成了“紅芯紅薯助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論壇”在紫云縣召開,推動國家甘薯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與紫云縣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紫云縣紅芯紅薯發展搭建平臺。

  看到綠油油的甘薯秧苗長勢喜人,紫云縣人民的種植和經營干勁更足了。2020年,紫云縣紅芯紅薯種植面積創新高,僅該縣白石巖鄉的種植面積就擴大了3倍,直接帶動當地1300余戶貧困戶脫貧。如今,紫云縣順利脫貧摘帽,紫云紅芯紅薯還被農業農村部登記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看似雞蛋黃,食有板栗香”的紫云紅芯紅薯走出了大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李強也因此被民革江蘇省委會授予“民革江蘇定點扶貧工作先進個人”“江蘇民革榜樣人物”等稱號,并被民革中央表彰為“民革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

  讓甘薯產業熠熠生輝

  “這是一份新的榮譽,同樣也是沉甸甸的責任。”2023年,李強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后,積極履行人大代表職責使命,廣泛走訪調研、收集民情民意。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植物新品種測試體系建設因測試容量和人手不足等原因,存在申請品種保護周期長、部分名特優物種未列入保護名錄等問題,致使高效物種無法在生產上發揮重要作用,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李強針對性提出了“關于加快建設國家植物品種測試中心助力種業振興的建議”。建議提出后,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同國家發改委會商,并向李強作出回復,表示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種業振興行動部署安排,進一步完善植物新品種測試體系,持續提升綜合測試能力,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為提升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促進植物新品種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強再次關注如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他從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出發,呼吁適度發展甘薯等雜糧作物,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食物品種豐富多樣、品質營養健康的消費需求,加大對甘薯等雜糧品種、技術、產品等全產業鏈創新與示范推廣的支持力度。李強介紹,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種植和生產國,甘薯鮮食消費份額占30%以上,食品加工利用占55%左右。“甘薯種植效益較高,加工產品豐富,是鄉村振興的優勢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營養健康中大有可為。建議國家適度發展甘薯等雜糧作物產業,滿足人民群眾對食物多元化、營養化的需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他表示。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