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青山村,黃燦燦的龍眼掛滿枝頭——這里降水量大,日照時數較長,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宜種植晚熟龍眼,因此豐收來得“稍晚一些”。
站在龍眼樹下,黃雄秋輕車熟路地盤算起全村今年的收成和銷路。“從當上村里‘當家人’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要讓村民和村財實現雙增收。”1984年,年輕的黃雄秋擔任青山村村黨支部書記,在此后的數十年里,親眼見證了這里10萬多株晚熟龍眼樹的“從無到有”。
1986年,青山村按人頭發放龍眼苗,開始進行普遍性的龍眼種植,全村2000多人在這一年的龍眼收獲季“吃到甜頭”,從此年年自發種植龍眼,規模與日俱增。
“我們把山腳下劃分為4個片區,包括10個村民小組,大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金燦燦的龍眼果成為了村民的‘致富果’。”黃雄秋回憶。
2012年11月,青山村成為第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青山龍眼)。如今,當地種植大戶一家可栽種200多株龍眼樹,年收入超過50萬元。
近年來,當地精心培育“青山0號”“紅核榛”等龍眼品種,成立青山貢果龍眼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包裝、銷售龍眼鮮果,助力“青山龍眼”品牌更響亮,“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越來越緊密。除龍眼鮮果銷售外,青山村還推出龍眼干、龍眼蜜、龍眼糕、龍眼花茶等產品,實現龍眼產業專業化生產、市場化營銷。
“去年,村里基本完成了龍眼衍生產品研判,現正處于試生產階段。”黃雄秋說,希望今年能夠形成全鏈條的生產線,將青山村打造成為集龍眼采摘、餐飲、休閑、度假等文旅元素為一體的產業聚集地。”
距離青山村不遠處的鶴上鎮青橋村,同樣也是龍眼種植“明星村”。
青橋村現種植龍眼2000多畝,全村500多戶農戶已實現“家家戶戶種龍眼”。在山多地少的青橋村,村民們利用山坡地栽種晚熟龍眼,再把皮薄核小肉厚的果實運下山,帶到街邊叫賣,成為一道風景。
為推動龍眼產業發展壯大,青橋村還著力開展龍眼采摘園沿線改造提升工程,推動龍眼現采現發,銷往北京、浙江等地,打通龍眼銷售“最后一公里”。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各地各展其長,走適合自己的振興道路,才能做好鄉村振興的大文章。
“2017年,我和鄉親們一道,穿著雨鞋、戴著草帽,自帶簸箕畚斗,大家一天干十個小時,一起整治村里的環境衛生。”在同樣位于鶴上鎮的東平村,村黨支部書記王榕琴回憶道。
數字治理也為鄉村治理賦能。談起數字鄉村建設,王榕琴侃侃而談:“我們把基層黨建、鄉村治理、鄉村一張圖等納入數字平臺,依托智慧積分小程序評選星級文明戶,動員更多村民積極投入美麗鄉村建設。”
與人居環境提升相伴的,是東平村深挖區域優勢,流轉閑置土地,發展果蔬種植等產業,開始打造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從200余畝閑置土地流轉開始,東平村著力打造“蔬春園”大棚,對小西紅柿、水果玉米、辣椒、黃瓜等進行規模化種養殖,已實現果蔬種植及育苗近千畝。以果蔬、米粉、大米三大產業為發展重心,東平村融合轄區特色打造了東平手工米粉、東平特色果蔬、長樂丁優大米等品牌,做大做強果蔬、稻谷等農產品企業。
在長樂區,鄉村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鶴上鎮新覽村的“龍潭曉瀑”是千年古邑長樂“吳航十二景”之一,曾幾何時,不少村民在龍溪兩旁養鴨、放牛,水不凈、味難聞。
好生態才有好前景,水源整治先行。以開展“護河愛水”行動為載體,新覽村重點圍繞“拆、整、清、綠、護”,建設整潔、有序、綠色、文明的美麗鄉村,曾經的河床裸露、垃圾堆積、隨意養殖等現象“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溪流,以及龍溪河岸的整治提升。此外,新覽村開展“龍潭曉瀑”景區規劃,打造治水文化長廊,讓村民和游客在領略優美河岸風光的同時,感受源遠流長的治水文化。
向新覽村深處走去,一間間錯落有致的白墻黑瓦磚房格外搶眼。這11棟曾經的蘑菇房,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由于產業轉型,廠房閑置,當地想方設法盤活現有資源,加以利用。
“在保持建筑原始特色的基礎上,村里幫助村民對廠房進行修整及外立面改造,使其更適應現代化需求,吸引不少游客前來參觀、體驗、游玩。”新覽村干部柯丹介紹。
各具特色的廠房,在融入現代文化創意元素后“搖身一變”成為主題氛圍濃郁、集群效應明顯的文創園,通過引入美術、漆畫、武術、攝影協會等7家企業,文創園定期開展少兒攝影、武術、書畫等類別培訓,還作為長樂區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舉辦多場攝影展,每年可穩定增加超10萬元的村財收入。
厚積薄發的新覽村,先后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示范村”“2023年福建省美麗休閑鄉村”“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鄉村振興五星級村”,并于2023年被納入省級美麗宜居村莊培育對象名單,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長樂的“明星鄉鎮”日新月異,“三產融合”的鄉村振興工作新畫卷正在這里徐徐鋪展,“千萬工程”的實踐在長樂生根、開花、結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