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達標合格農產品(即農產品“三品一標”)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品質的有效途徑,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載體,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的創新舉措。2022年9月,農業農村部部署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四大行動(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行動、農產品品質提升行動、優質農產品消費促進行動、達標合格農產品亮證行動)。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積極推進,建機制、搭平臺、聚合力,取得積極成效。2023年,農業農村部開展全國農產品“三品一標”典型案例征集活動,經自主申報、省級推薦、專家評審、網上公示,遴選出10個案例作為2023年全國農產品“三品一標”典型案例,本刊陸續發布這些典型案例,敬請關注。
內蒙古自治區積極推進農產品品質提升行動,以生鮮乳、羊肉、馬鈴薯、大米、小米等5類產品為主,以營養物質、風味物質、鮮香物質和特征性指標為主要內容,通過比對分析,構建起能夠體現內蒙古農畜產品營養好、聞著香、味道美和有賣點的品質評價指標體系,建成內蒙古優勢特色農畜產品品質指標數據庫,為推動農畜產品分等分級打好基礎。
為落實農業農村部農產品“三品一標”四大行動部署要求,構建優勢特色農畜產品品質指標體系,推動農畜產品分等分級和品質提升,助力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綠色有機品牌打造,從2020年起,內蒙古開拓性地開展了農畜產品品質評價工作。三年來,對生鮮乳、羊肉、馬鈴薯、大米、小米等5大類21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開展品質評價,檢測產品1456份,營養物質、風味物質、鮮香物質等指標450個,產生檢測數據113252個,初步構建內蒙古優勢特色農畜產品品質指標數據庫和指標體系。
一、多措并舉,推動評價工作“動起來”。省級財政安排專門經費開展品質評價工作并逐年遞增,3年共投入資金435萬元,推動評價產品由2類增加到5類。以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為依托,將2022年實施項目的產品全部列入評價范圍,使評價產品涵蓋了牛羊肉、糧油和水果等21種,擴大了產品范圍,豐富了評價數據。加強與相關科研院所和檢測機構等單位合作,逐步建立政府組織、科研參與、第三方檢測機構補充的品質評價工作機制。
二、積極探索,推動指標體系“建起來”。一是探索“營養好”的指標數據。重點檢測分析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指標,檢出優于國家標準或同類產品的指標63個。經分析比對,自治區生鮮牛乳中的乳蛋白高于全國參考值0.23個百分點。羊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馬鈴薯中的干物質和蛋白平均含量較高,可溶性糖含量較高;小米中的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E含量較高;生鮮乳、羊肉、馬鈴薯、大米、小米中微量元素種類比較豐富,最多檢出11種。二是探索“聞著香”的指標數據。重點檢測烯類、醛類、醇類、酮類等揮發性風味物質,初步檢出,自治區農畜產品具有揮發性風味物質種類多、含量高的顯著特點,5類產品檢出的揮發性風味物質總數比區外對照產品總數多33種。生鮮牛乳檢出26種;生羊肉檢出52種,檢出種類最多的是蘇尼特羊,達到75種;熟化后的馬鈴薯、大米、小米分別檢出62種、71種和74種,均高于區外同類產品檢出數量。三是探索“味道美”的指標數據。重點檢測鮮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芳香類氨基酸等鮮香物質,初步檢出優于區外同類產品的指標53個。其中,生鮮牛乳中的鮮味和芳香類氨基酸平均含量較高;羊肉中的肌苷酸、鮮味和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較高,以蘇尼特羊肉含量最高;馬鈴薯中的鮮味氨基酸平均含量較高;大米中的芳香類和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較高,扎賚特大米芳香族氨基酸含量高達0.70g/100g;小米中的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較高。四是探索“有賣點”的指標數據。目前已發現,自治區生鮮乳中共軛亞油酸平均含量高達264.48 μg/mL,其中,牧區共軛亞油酸含量是市區的4倍多。羊肉中富含肌苷酸和左旋肉堿,含量高達1.363mg/g和2.22mg/g。
三、強化應用,推動評價數據“活起來”。一是構建品質指標體系。通過3年的探索,基本形成統一的品質指標體系,即重點檢測分析生、熟兩種狀態下的營養物質、風味物質和鮮香物質種類、含量的差異、變化以及對食味品質的影響。同時,提煉特征性指標,并對產地環境對品質的影響進行持續探索。二是建設品質評價數據庫。歸集包括地標保護工程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等檢測數據,依托“優質農畜草產品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內蒙古優勢特色農畜產品品質指標數據庫”。三是加強評價數據應用。在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展銷中心以展板公布蘇尼特羊、烏蘭察布馬鈴薯等8個產品品質評價數據。在《農民日報》刊登“內蒙古農畜產品為啥好”一文,被人民網、內蒙古日報等多家媒體轉載,把農畜產品品質評價推向新聞媒體,有效提高了內蒙古農畜產品知名度,為“蒙字標”品牌建設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
(供稿: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