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擦亮農遺“金字招牌” 服務全面鄉村振興
時間:2024-01-18 14:36:39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魏梁 曾子心 字號:【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大會致賀信時指出,“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要求,促進農遺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我們赴浙江、江蘇開展“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主題調研,深入了解地方在農耕文化技藝傳承、生態智慧延續、農遺品牌塑造、支持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做法經驗和困難問題,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建議。

  主要經驗和做法

  (一)重視農耕文化技藝傳承

  一是加強農耕文化傳承。南潯以魚桑文化為主軸,設計探魚源、養魚經、捕魚樂、品魚味等多種課程,大力發展研學旅游,對市民百姓開展魚桑文化宣傳。德清打造珍珠文化園和博物院,系統講述中國珍珠技藝發展歷史,面向中小學生加強科普宣傳。吳江建立了絲綢歷史陳列館、蠶桑文化園、絲博園、宋錦文化園,政產學研在蠶桑文化傳承方面開展交流協作,提升民眾對蠶桑種養與絲綢文化的保護意識。啟東依托農家屋舍打造了傳統農具館、沙地民居館,將沙地圩田所承載的歷史記憶、文化特色、民風習俗完整地保留和再現。

  二是加強農耕技藝傳承。南潯先民將挖塘、養魚、種桑、養蠶、織布等環節生產規律概括為三個原則并傳承至今:保持種桑、養魚、養蠶、繅絲各環節的完整和聯系;保持動植物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生態循環;保持六分塘、四分基的固定比例。得益于此,當地至今仍有桑地6萬畝、魚塘15萬畝。吳江保留有一整套絲綢制作技藝,包括繅絲、絲織、絲線制作、絲綿制作、絲綢后整理(練綢、染色)、絲綢工藝品制作(刺繡、扎染、手繪)等。這些技術不斷傳承改進,如木制立式腳踏繅絲車直至20世紀60年代還在使用,對當代繅絲技藝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是強化交流擴大影響。南潯加強國內外交流,在學習經驗的同時,擴大基魚塘的影響力。德清制作英文宣傳片、紀錄片、出版物,闡釋農遺保護與傳承中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吳江連續舉辦絲綢旅游文化節,設計文化展示、非遺展演、美學展覽等農文體旅活動宣傳絲綢文化。

  (二)積極延續生態智慧

  一是用好傳統種質資源寶庫。南潯利用傳統蠶種資源,輻射帶動當地蠶農開展良種繁育、小蠶共育、彩色蠶繭生產,提升產業檔次。德清投入資金建設淡水貝類種質資源庫,包括資源保存池、核心群體保存池、繁育車間、親本配種車間、選育車間、育種實驗室等,為傳統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打好基礎。

  二是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吳江在完成農村土地整村流轉的基礎上,致力于保護遺產地核心區的田園風貌,恢復優質生態桑林近2000畝,建設現代農業蠶桑示范基地,秋蠶秋繭得以再現,既讓桑農在良好生態中獲得收益,又將絲綢產業、鄉村旅游和自然生態相融合,實現農文旅產業新提升。

  三是大力加強生態修復。啟東濱海沙地圩田是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早期實踐,為更好呈現傳統圩田的歷史風貌和人文景觀,開展了沙地圩田整改修復工作,組織專門力量建立了墾牧文化館、種質資源館,再現了圩田系統生產過程、村居風貌、民風習俗。

  (三)大力塑造農遺品牌

  一是依托平臺,創造品牌。南潯開發“桑基塘魚”“桑陌”等二十多個品牌,大力發展桑葉茶、桑葚汁、桑葚酒等各類生態綠色食品。吳江依托蠶桑歷史文化優勢,通過對“一根絲”的智能化改造,串起了當地絲綢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了一系列高端絲綢品牌。啟東依托圩田文化技藝,打造“江風海韻·美麗啟東”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大批長三角游客。

  二是舉辦活動,打造品牌。南潯連續舉辦十四屆魚文化節,游客看表演、品民俗、嘗魚味,體驗傳統豐收場景,成為當地展示桑基魚塘文化遺產的重要節慶活動。德清梳理民間珍珠類文化活動,推出了越劇《珍珠魂》、敬農珍珠文化節、珍珠球體育運動等文化活動,形成了特色珍珠活動品牌。吳江每年舉辦絲綢文化節、蠶花節、桑葚節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已成為群眾系統了解絲綢文化的特色品牌。

  三是創新載體,營造品牌。德清制作《中國珍珠王》有聲書,通過喜馬拉雅等平臺宣傳;優化珍珠研學項目,通過國風漢服體驗、線上虛擬現實展示,把珍珠博物館打造成抖音熱門親子打卡地點。啟東依托沙地圩田的傳統紡織技藝、蘆葦技藝、民居建筑知識技術等非物質資源,宣傳推廣農遺文化;通過央視《朝聞天下》在端午假期播出文旅活動,展示啟東沙地圩田鄉村風貌。

  (四)不斷強化政策保障

  一是統籌謀劃,繪制保護發展“大藍圖”。南潯舉辦桑基魚塘產業發展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共同為農遺保護與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吳江、啟東分別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編制農遺發展規劃,明確遺產特征與價值、保護發展總體策略、能力建設、保障措施。

  二是財政支持,深化保護發展“助推器”。南潯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于桑基魚塘系統核心保護區的修復工作。吳江出臺蠶桑生態補償辦法,對桑田給予一定生態補償,基本覆蓋農戶種養成本。

  三是人才培養,鍛造保護傳承“生力軍”。蘇州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中明確要求,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扶持農村非遺傳承人。浙江成立省農業文化遺產(農耕文化)專家組,持續開展遺產地農民技術培訓,培育壯大“農遺傳承師”隊伍。

  (五)積極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

  一是大力發展農文旅產業。南潯不斷深化對桑基魚塘的文化底蘊、傳統技藝和習俗禮儀等資源的挖掘,構建“桑基魚塘+荻港古村落+荻港漁莊”三位一體模式,打造“學在桑基魚塘、游在荻港古村、住在荻港漁莊”的精品游線,設計生態旅游、水鄉生活體驗、文化熏陶、科普教育等豐富內容,于2015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收入可觀。

  二是龍頭企業帶動就業。德清采用“公司+農戶”模式,培訓村民最新養殖技術,全過程提供技術保障,形成由河蚌養殖到珍珠終端產品的完整產業鏈。截至目前,全縣珍珠產業從業人員近3000人,帶動延伸就業超2萬人。

  三是不斷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吳江圍繞絲綢產業大力發展新業態。有的研發新面料,服裝產品入選了國禮;有的積極開發文創產品,深得青少年喜愛;有的打造“絲綢小鎮”“旗袍小鎮”,不僅大幅提升了吳江絲綢的地位,而且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

  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農遺知名度不高,地方認識尚淺

  民眾對GIAHS的了解不多,對農遺的活態性、瀕危性和獨特性等概念較為陌生。地方對農遺的認識相對較淺,不了解農遺申報的全套流程和操作規范,對本地農遺的歷史、文化、生態等內涵挖掘研究不夠,從而對申報GIAHS的信心不足。

  (二)專家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市場主體作用發揮需要引導

  GIAHS專家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與地方的合作交流不夠密切,對地方農遺事業發展的指導和支撐作用還需要加強。市場主體的作用要把握好尺度,有些地方圍繞農遺開展招商引資,“資方”的建設方案與本地農耕文化、生產特點、風土人情結合不夠緊密,對一些具有較長歷史的村居民宅造成了一定破壞,其工作思路沒有完全得到村民認可。

  (三)農遺數量仍然過少,服務支撐鄉村振興的影響力不夠

  目前我國共有22項GIAHS,雖然位居世界首位,但與我國5000年的農耕文明、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相比,GIAHS數量仍然過少。區域和產業分布也不均衡,有些農業大省、經濟強省僅有1項,很多省份目前尚無,畜牧業、漁業方面的GIAHS也不多。

  (四)農遺工作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國家層面的統一標識

  各地雖然均對農遺給予了高度重視,但工作質量有明顯差別。有些地方修建了博物館,較好展示了農遺文化,加強了農遺宣傳,發揮了良好作用,而有些地方沒有專門的農遺博物館,當地民眾對農遺的了解就相對較少。GIAHS缺乏統一標識,難以形成綜合影響力,成為制約農遺事業發展壯大的一個短板。

  對策與建議

  (一)深入開展理論研究

  進一步研究GIAHS的核心要義,明確農遺的內涵外延,建立健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全方位理論體系框架。加強基層一線調查研究,準確把握農遺發展的共性問題,強化問題導向、堅持系統思維,深入挖掘農遺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科技等多功能價值,使農遺更好服務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二)著力加強體系建設

  將GIAHS專家委員會打造為農遺高質量發展智庫,組織開展課題研究,為農遺發展厚植理論基礎。厘清政府與市場責任,政府擔負起申報主體職責,豐富監測評估和警告退出措施,牢牢把握農遺發展的方向和原則。積極調動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積極性,創新農遺業態,推動產業升級,尊重農民意見,保障農民利益,促進農遺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加大認定評審推薦力度

  定期遴選充實GIAHS候選名單和預備名單,及時將條件成熟的農遺資源向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鼓勵地方建立省、市、縣農遺評審機制,深入挖掘各地農遺資源。優先推動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遺產所在地申遺進程,積極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在提高農遺評審推薦速度的同時,嚴把申報文本、規劃質量,明確農遺核心區、輻射區范圍,確保農遺“不降級、不摻水”。

  (四)切實加強保護利用

  找準農遺工作的共性問題,包括農耕文化賡續、生物資源保護、生態智慧傳承、管理能力提升、監測保護強化、三產融合發展、農遺品牌塑造、農遺旅游發展、傳承人技能提升、國際交流引領等,指導遺產地統一提升工作質量,提高農遺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

  (五)大力加強宣講宣傳

  與中央媒體合作拍攝GIAHS紀錄片,在全國范圍內提高農遺知名度。加強GIAHS宣講,邀請相關專家、優秀企業家和政府負責人,赴相關省份宣傳農遺的定義要求、重要價值、發展措施等,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部門、企業協會和基層農民等農遺相關人員的積極性,營造農遺發展的熱烈氛圍。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