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崖州區,海南冬季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南繁育種基地、瓊南最大的冬季瓜菜集散地。
如何守護“菜籃子”“果盤子”安全?崖州區著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統籌處g理好數量、質量、效益的關系,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修課”。
自2021年承擔國家第三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工作任務以來,崖州區從“抓源頭、建體系、強監管、保質量”入手,加強屬地管理、落實主體責任、狠抓基地生產環境、農業標準化生產等,織密織牢農產品質量安全“防護網”,精心呵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2023年9月崖州區順利通過國家考核驗收,10月27日獲得國家第三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授牌榮譽;12月7日獲得2023年全國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服務典型,崖州區檢測站被評為2023年全國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建設典型樣板。
管出來:夯實責任,筑牢安全基石
當多地邁入寒冬的時節,崖州區的芒果果園里卻是一派豐收的景象。碧綠的枝藤間掛滿了圓潤的芒果,果農們忙碌地穿梭在瓜田間,快速熟練地將芒果摘下。
崖州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站忙碌起來,實行24小時輪班制,對即將上市的芒果進行抽檢。據悉,該檢測站具備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檢測資質,圍繞海南省73種禁用農藥成分檢測。在例行檢測中,崖州芒果的質量檢測合格率達98.02%。
放心農產品,要“管出來”。這是崖州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助力特色產業發展的生動注腳。近年來,崖州市委、市政府把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到鄉村振興的高度加以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區委副書記、區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區農業農村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崖州分局等7個部門及25個村(居)組成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下發《崖州區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實施方案》,形成上下聯動,分工協作,責任明確的協同推進工作機制。
在拱北村的冬季蔬菜生產基地,拱北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監管員王右娜像往日一樣,開始了當天的巡查監督工作,查看生產經營主體購藥渠道、記錄農戶的用藥和安全生產記錄臺賬信息。
“網格內蔬菜生產基地、合作社、芒果果園、南繁基地等都歸我監管。我們把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信息上傳至崖州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服務平臺,區村就可以通過平臺實時了解生產情況。”王右娜邊介紹邊向記者演示。
為打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崖州區堅持以區帶村,建立了由68名安監員、42名防疫員和25名村級基層力量為主的村級網格化監管體系,實現了“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的網格化管理。
“我們將崖州區6萬畝(含復種)蔬菜基地及12.7萬畝芒果基地劃分為58個小網格,在上市后采摘前,實名田頭抽樣,定性、定量相結合對瓜菜進行100%全覆蓋檢測,從源頭上確保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崖州區相關負責人說,有了網格化管理,辦事效率也大大提升。
為壓實監管責任,崖州區將農安工作考核全面納入鄉村振興考核,2021—2023年連續3年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指標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所占的權重均高于5%,區政府與各村(居)委會分別簽訂《崖州區農業生產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書》,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單獨考核。為確保監管工作正常有序開展,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等各項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產出來:標準化生產,把牢田間防守
走進崖州區冬季瓜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綠色豇豆掛滿枝條,采摘工人們穿梭在豆秧間忙碌采摘,首茬標準化種植的豇豆正新鮮上市。
基地內,綠油油的豇豆秧被白色的防蟲網圍繞,豆秧上,隨處可見懸掛在不同部位的誘捕器、捕食螨袋等,藍黃誘蟲色板高懸在豆架頂部,田間矗立的太陽能燈誘捕裝置也在實時運轉。
“我們采用豇豆‘防蟲網+’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不僅有效減少了化學農藥用量和主要蟲害,還實現了產量和收益的雙增。”瓊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部工作人員黃成宏說。
豇豆是海南“三棵菜”之一,也是崖州區冬季瓜菜主要種植品種,農民增收主要來源之一。斑潛蠅和薊馬是豇豆主要蟲害之一,也比較難防,農藥打多了,會影響質量,農藥打少了,又影響產量。
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豇豆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控,促進豇豆產業綠色健康發展,崖州區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落實“防蟲網+防草布”及壟上覆膜隔離防控技術,使豇豆病害發生率下降80%,農殘檢測合格率達到100%,豇豆品質得到提升。
這是崖州積極推進標準化種植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個縮影。當前,該區已制定涵蓋芒果、蓮霧、豇豆、肉羊養殖等主導產業的產地環境管理、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過程管控、收購儲運過程監管、包裝標識管理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基本制度標準5項,建成4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芒果、蓮霧等2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區,標準化示范面積達到3176萬畝。
不僅僅是推行標準化生產,推進綠色生產也是提升農產品品質的重要環節。2019—2023年,崖州區累計回收廢棄物1325.16噸,其中農膜回收1273.72噸,農藥瓶回收45.24噸,滴灌帶1.1噸,塑料育苗盤5.1噸。推廣“綠肥還田+碳基有機肥+化肥減施”聯合土壤改良技術,實現化肥減施15%,畝產增加約10%。
同時,該區充分利用國家“南繁硅谷”的創新優勢,主動融入“育繁推服”種業全鏈條,結合本地農業生產習慣和南繁品種特點,探索出“育種—水稻—綠肥”“瓜菜—制種—綠肥”等一批輪作模式,降低土壤病蟲害,提升土壤肥力,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提升了產品品質。
亮出來:強化追溯,織牢防控網
“用手機一掃每束豇豆上的二維碼,跳出來的承諾達標合格證上,豇豆種植主體、聯系方式、編號、產地等信息一目了然。”瓊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部工作人員黃成宏介紹說。
在崖州,掃描每束豇豆上的二維碼,可追溯豇豆種植情況。“我們積極推廣海南省食用農產品智慧監管微信小程序在試點品種豇豆上率先使用,要求豇豆生產經營主體全覆蓋入駐,對應使用約15萬枚二維碼小標簽橡皮筋作為豇豆最小包裝,加快實現豇豆產地信息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賦碼管理。”崖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陽超介紹說。
通過使用追溯標簽二維碼方式,將源頭生產主體及相關環節主體責任關聯起來,形成源頭可溯、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督促各環節主體落實質量安全責任。
“亮出來”,不僅是合格證,也是品牌。
“掃掃二維碼,就可以追溯到芒果的種植流程、采摘日期等信息。”消費者通過掃碼,就能輕松地查到芒果的“前世今生”,何時被種植在何地、生長過程中使用了哪些肥料、有沒有“生病吃藥”、何時被采摘……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清清楚楚。
可以追溯的芒果全部出自智慧果園,果園自動采集和監控田間地頭的水質、土壤和氣象等數據,并根據數據的類型,將數據或數據校驗值存儲在區塊鏈上。鏈上的數據都會通過產品溯源系統展示給消費者。
溯源系統的應用,提高了芒果品質,為打響芒果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崖州把推進農業品牌建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舉措,積極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培育崖州蓮霧、崖州瓜菜、崖州魚干等一批農業品牌。截至2023年底,崖州區 “三品一標”種植面積達到總播種面積的80%以上。
講出來:多方引導,構建共治生態
懸掛橫幅張貼標語1786幅,發放宣傳冊子18萬份,發放科學使用農藥規程等資料10萬多張,使用《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150萬張,各村級音頻播放1.2萬次……
這一組數據是崖州區加強宣傳,提高農業經營主體農安質量意識取得的成果。在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過程中,該區注重通過多元引導,構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方面,形成執法合力。崖州區農業農村局與各職能單位等部門加強協調聯動,齊抓共管,初步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提高”的聯合執法工作格局。2021—2023年上半年,共聯合出動執法人員1858人次,巡查檢查農資經營門店1588次,查閱各類銷售臺賬15580多本,將全區農、獸藥店及生產基地聯合執法檢查工作做到覆蓋率達100%。另一方面,突出執法重點,重點對制售假劣農資、生產銷售使用禁限用農獸藥、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收購銷售屠宰病死動物、注水、私屠濫宰、虛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偽造冒用“三品一標”產品標志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對違法違規行為查處率達到了100%。
此外,該區還注重創新監管方式,利用“12345”熱線、區政府熱線88840001、“12315”熱線、區農業農村局辦公熱線88820921、微信取證舉報等多個渠道向農藥經營戶、農民宣傳農藥商品識假、辨假和維權知識,及時發布農藥監管預警信息,接受農民舉報信息。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網格建設,積極培育發展品牌農業,把鞏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成效當作提升農業綜合實力的重要舉措。”崖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陽超表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