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陜西:精心打造“土特產”品牌譜系
時間:2024-01-18 14:49:02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社記者 徐剛 毛緒強 魏龍飛 字號:【

  產業興則農村興,農村興則國家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

  “重中之重”,足見分量;產業興旺,方能農強。

  “土特產”一頭連著助農增收、鄉村振興,一頭連著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征程中前景廣闊。

  地處我國內陸腹地的陜西省,近年來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發揮氣候類型多樣、種質資源豐富的優勢,聚力打造蘋果、獼猴桃、蔬菜、茶葉、食用菌等8大產業鏈,通過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持續推動全省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蘋果產量位居全國第一;

  獼猴桃產量位居全國第一;

  奶山羊養殖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多年的持續發力,讓眾多從“三秦”大地破土而出并帶著溫度的農產品,逐步在國內消費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在消費者的心中留下了良好口碑,陜西“土特產”已成為全省農民增收致富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

  因地制宜

  建立“土特產”比較優勢

  陜西南北狹長,地貌多樣,縱跨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個氣候帶,分為黃土高原區、關中平原區、秦巴山區三大自然區,多樣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資源稟賦、鮮明的地域特色為陜西做好“土特產”文章奠定了堅實基礎。

  前段時間,延安市延川縣楊家圪臺鎮孫家塬村村民楊志國正在自家果園里組織工人采摘蘋果,由于懂技術、會管理,楊志國種的蘋果品質不斷提升。今年,他的蘋果早早就被果商訂購一空。“果園一共14畝,今年預計收入超20萬元。”楊志國說。

  果商何凱文介紹,每年他都會來延川縣收幾百噸蘋果,今年的果子品質很高,糖分、成熟度令人滿意。

  延川縣地處陜北山地蘋果產業帶,近年來該縣把蘋果作為主導產業,目前全縣蘋果種植面積22.7萬畝,2022年產量達20.01萬噸,綜合產值達14億元,黃土地上結出了“幸福果”,果農們“種”出了好日子。

  陜西省做好“土特產”文章,既把自然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發展優勢,又在“特”上找準發力點,打造能夠形成競爭優勢的產業,做到與眾不同,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地處關中平原和陜北高原過渡地帶的渭南市富平縣,自2003年將奶山羊產業提升為縣域經濟支柱產業后,歷屆縣委、縣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推動富平奶山羊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發展。

  富平縣地處北緯34度黃金養殖帶,氣候環境溫潤,山川河塬相間,適宜的地理環境和適合的養殖模式,讓富平成為奶山羊特色優勢產區。而且奶山羊個頭小、吃得少、繁殖快、乳質優,對場地、飼料的要求不高,幾乎不與人爭糧,投入少且收入相對穩定,適宜農戶小規模養殖,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致富的優選產業。

  如今,富平縣奶山羊存欄量達到72萬只,生鮮乳總產量25.4萬噸,羊乳制品產量達到4.6萬噸,奶山羊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10億元,帶動就業5000人,奶山羊已成為富平百姓心目中的“美羊羊”。

  既要集中優勢資源在全國推出一批代表陜西特色的品牌農產品,又要依托各地生態優勢發展“小而美”的鄉村富民產業,這是陜西做好“土特產”文章的關鍵。

  在漢中市佛坪縣,一個僅有3.5萬人口的小縣依靠山茱萸這種食藥同源的“土特產”,富了百姓、美了環境。

  “近年來,佛坪縣緊緊依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綠色產業,不斷延伸山茱萸產業鏈,山茱萸種植面積達到10萬余畝,常年產量在1000噸左右,占我國山茱萸總產量的六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山茱萸之鄉’。”佛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高欽對記者說,“隨著佛坪山茱萸的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山茱萸酒、山茱萸飲料、山茱萸果干等相關加工品也相繼問世,市場潛力巨大。”

  同時,佛坪縣堅持以花為媒、文旅融合,每年的“茱萸花海踏春游”活動都會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賞花,“賞山茱萸花,品山茱萸味”成為當地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張特色名片。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孫礦玲告訴記者,目前,陜西省針對農業特色產業,在立足“口糧必保、谷物自給”的基礎上,正積極培育蘋果和獼猴桃產業集群,打造渭北北部、渭北南部和陜北山地三個蘋果產業帶,形成秦嶺北麓、漢丹江流域兩大獼猴桃產業帶;突出奶山羊等優勢品種,打造陜南生態養殖、陜北肉牛肉羊和關中高端乳品產業帶;全力打造秦嶺高海拔山區、渭北高海拔塬地、陜北高原地區三條高山冷涼露地蔬菜產業帶,并加快建設漢中有機綠茶、安康富硒茶、商洛白茶和涇渭茯磚茶生產基地和中藥材生產基地,逐步構建起完整且具有陜西風土人情的“土特產”品牌譜系。

  延鏈補鏈

  助推“土特產”優化升級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農業不成鏈,到頭不賺錢。”現代農業的競爭已由產品之間的競爭轉變為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在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韜看來,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既能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還能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能促進產業振興。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開出了“小木耳,大產業”的“良方”。三年多來,柞水縣按照總書記的諄諄教誨,讓木耳產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嬗變:全縣建設木耳大棚2829個、生產基地91個、專業村65個,年發展木耳1.1億袋、產出干木耳5600噸;形成百萬袋木耳示范基地45個、“萬袋”以上種植戶3900戶左右,木耳生產設施化栽培比重突破70%,行政村木耳基地覆蓋率達100%。

  “過去我家種木耳少,沒啥收入,全家都住著土房。這些年,我們家承包了兩個大棚種植木耳,一年能多賺幾萬元,生活越來越有盼頭。”金米村村民陳多秀感慨。

  此外,柞水縣圍繞木耳多種功能延伸產業鏈條,實現了從抓生產向抓鏈條、從抓產品向抓產業、從抓環節向抓體系的轉變。

  “生產端,我們推進木耳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化利用,建成科沃、野森林2個萬噸廢棄菌包綜合利用生產線。”柞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家楨告訴記者,在加工端引進初加工企業10家、深加工企業9家、銷售企業13家,形成了以木耳龍頭企業為骨干、木耳產業合作組織為支撐的市場化發展格局。新建木耳加工生產線12條、生產車間1.2萬平方米,策劃木耳氨基酸提取、黑木耳多糖等深加工項目40個,成功研發出木耳肽、木耳啤酒、木耳益生菌等深加工產品22類99種,福玻斯精釀啤酒榮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促進了木耳由食品向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等精深加工領域發展。同時依托國家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發展電商經營主體190余家,開設柞水木耳直銷店、網店131家。

  再看陜西兩大“拳頭”產品之一的獼猴桃。陜西省農業農村廳2023年7月的數據顯示,該省獼猴桃種植面積99.91萬畝、產量138.85萬噸,均居全國首位。

  提獼猴桃就不得不提“秦嶺北麓、終南山下”的周至縣,該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43.2萬畝,約占全國的15%,鮮果年產量達55萬噸,占全國產量的30%,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獼猴桃之鄉”。

  “為了從源頭保障品質,我們在獼猴桃種植端大力實施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綠色防控、物理防治等標準化管理技術。”周至縣姚力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力說。經過不斷嘗試,他們研究開發出“即食”翠香獼猴桃——“秦星仙果”獼猴桃品牌,并申請國家專利,解決了國產獼猴桃需要消費者自己催熟、“硬著吃不成、軟了吃不完壞掉”的痛點。

  為推動獼猴桃產業由單一種植向全產業鏈延伸,周至縣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具體來說,就是“一產做優”,以質量提升為核心,實施品種優化、土壤改良、架型改造三大工程,推廣水肥一體化5150畝;以返鄉大學生為主體,實施“新農人計劃”,按照30?50畝適度規模經營方式推進集約化種植。“二產跟進”,提升改造3.5萬噸高標準貯藏保鮮庫;支持1?2個龍頭企業進行設施設備更新換代,建設智能化、現代化生產車間、引進速凍果汁果漿等先進設施設備;引進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示范帶動農產品加工提檔升級。“三產提升”,統一建設電商銷售平臺,培育地標產品,提升品牌價值和產品附加值,構建農戶種植、企業加工、平臺銷售一體化融合發展模式;圍繞秦嶺北麓、沙河經濟帶、渭河文化生態旅游帶“三帶”建設,促進農業觀光、采摘體驗、民俗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目前,陜西累計創建1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9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7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了以強鎮為基礎、園區為引擎、集群為骨干的全產業鏈建設支撐平臺。

  通過柞水木耳和周至獼猴桃延鏈補鏈推進產業發展的“窗口”,我們看到,農業全產業鏈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涉及種植、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多個方面。陜西省依托當地資源稟賦,聚焦產業發展,全環節提升加工能力,全領域培育經營主體,全要素促進產業融合,全方位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助推陜西“土特產”優化升級。

  品牌營銷

  擦亮“土特產”金字招牌

  從賣原料到賣產品,從賣實惠到賣品牌,陜西省把提升品牌競爭力,實現品牌強農,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作為提升陜西“土特產”自身價值的根本出路。

  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陜西底蘊厚重,資源豐富,品類多樣,品質優良。

  守著金飯碗,不能過窮日子。

  “我們嚴選品種,嚴控品質,嚴管品牌,以品牌拓市場,把產品變商品,實現優質優價,實現了從‘名不經傳’到‘洛陽紙貴’的蝶變。”陜西省農業宣傳信息中心主任程曉東說。

  大荔冬棗是渭南市大荔縣的支柱產業,2022年,全縣冬棗面積達到42萬畝,年產量50萬噸,產值60億元。

  為鞏固提升大荔冬棗市場地位,大荔縣攥緊品種這個核心“芯片”,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專家把脈,加快新品種的栽培技術和研發推廣,目前冬棗品種有140多種、居全國之首,其中“冬棗820”品種市場價格較普通冬棗高出15%?20%。

  如今,大荔縣擁有冬棗企業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多個銷售網點遍布全國各地。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域內域外結合”模式,現場推介、直播下單、產銷對接等形式,將大荔冬棗推介到全國各地。

  大荔縣新禧冬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全喜說,大荔冬棗能得到市場青睞和消費者認可,離不開市縣兩級對大荔冬棗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現在大荔冬棗的市場認可度很高,我們的產品都會打上大荔冬棗的標識。”

  走南闖北,讓全國領略陜農優品風采;搭臺唱戲,讓人們感知“三秦”大地味道。

  2023年3月24日,陜西在北京新發地國際農產品會展中心舉辦陜農優品(北京)產銷對接活動,來自全省的46家陜農優品代表企業走進北京新發地,與拼多多、本來生活網等多家渠道商、采購商進行精準對接,進一步加強產銷企業交流合作,拓寬陜農優品銷售渠道。

  一個星期后,陜西又在合肥舉辦陜西特色農產品推介會,展示特色農產品發展成果,現場推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通過營銷和推介,陜西的農業品牌已被人熟知,“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僅僅是當地“吆喝帶貨”“提籃叫賣”的縮影。陜西聚焦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集中優勢資源打造出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關中奶山羊、安康富硒茶等多個耳熟能詳、眾人熟知的“土特產”,形成農業優勢特色產業50多個,建成12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為代表的區域公用品牌達117個。依托茶博會、農交會和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拓展銷區市場和節慶市場,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產銷對接活動,有力打通銷售渠道。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農業品牌建設涵蓋多個方面。從陜西擦亮農業品牌的做法來看,培優品種是核心,培養品質是基礎,培育品牌是關鍵,需在夯實質量、做精加工、暢通流通、強化管理等多方面發力,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通供應鏈、完善利益鏈,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陜西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產”,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發展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逐漸繪就出一幅鄉村產業振興的美好圖景。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