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之南,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小城——共和縣。青海省共和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位于三江源、青海湖、黃河流域三大生態圈,臨高峽之險峻,傍黃河之雄渾,懷平湖之秀美,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素有“青藏咽喉”之稱,平均海拔3200米。
在這片土地上,有一種羊肉憑借其獨特的風味和優良的品質,逐漸走出高原,走向全國人民的餐桌,這就是“共和藏羊”。藏羊又稱藏系羊,是我國三大原始綿羊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海是主要產區。共和縣是青海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當地屬“高原型”藏羊的“共和藏羊”,是中國古老原始品種之一。
每年9—10月,是共和藏羊集中出欄的季節,也是牧民們收獲的季節,膘肥體壯的共和藏羊游牧在草原上,恰似一顆顆散落的白珍珠,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給草原帶來了勃勃生機。藏羊產業作為廣大農牧民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已成為促進農牧業增產增效、農牧民穩定增收,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
高原凈土造就高品質好羊
共和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全球無公害超凈區”組成部分。這里遠離工業污染,土壤有機純凈,為“共和藏羊”孕育了天然“糧庫”;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牧草營養物質含量豐富;這里與湖為友、以水為伴,水質優良率為100%,為牲畜、植物源源不斷地提供純凈健康的飲用水;這里天然中草藥資源豐富,包括冬蟲夏草、甘草、大黃、雪蓮、當歸、羌活、麻黃草、沙參、貝母、枸杞、秦艽、黨參等200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生態無污染的自然環境為共和藏羊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
好山好水好草育好羊,這句話是對共和藏羊的形象描述。它們在高海拔、低氣溫的嚴酷環境中頑強生長,鑄就了獨特的品質。它們身形矯健,適應能力極強,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白天放牧,夜晚歸圈,采食無污染的天然牧草,喝純凈無污染的湖水,攝入生長在草原上的各種名貴藥材,很多人形容共和藏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住的是風景區”。天選品種、天賜凈土、天然放養造就了好味道、好營養、高品質的天生好羊。
共和藏羊口感鮮嫩,幾乎沒有膻味,并且由于生長在青藏高原這樣的高海拔環境中,需要消耗較多脂肪產生熱量抵御外界低溫,其肉質比一般的家畜更緊實,脂肪也更少,有嚼勁,羊肉味十足。
夯實產業發展基石 奏響新牧歌
發展特色產業,就要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之路。共和縣將藏羊產業作為促進農牧業增產增效、農牧民穩定增收、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走出了一條藏羊產業現代綠色畜牧業技術發展之路。
近年來,共和縣圍繞藏羊品種培優、品質提升、標準化生產下足了功夫。編制完成《共和縣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專項規劃》《共和縣藏羊產業發展規劃》《共和藏羊品牌建設戰略定位及2年行動規劃》等方案規劃;全力推進養殖基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建設。截至目前共建成省級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76處,組建良種藏羊繁育基地6處、藏羊科研基地1處,扶持建設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有3家,省(州)級龍頭企業有12家。
大力扶持合作社規范化和示范社建設,共組建省級專業合作社15家、家庭農牧場12家,完成6個純牧業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按照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打造規模養殖場和良種繁育基地工作思路,構建起“企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基地+農牧民”五位一體生產模式。
2022年,共和縣入選國家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縣,藏羊產業園列入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共和縣共存欄藏羊178.24萬只,年出欄藏羊82.99萬只,牧民人均收入增長1186.15元。
養殖變方法 牧民換“活法”
傳統藏羊生產、繁殖性能較低,一般一年一胎,一胎一羔。過去,面對藏羊繁殖率低、畜群周轉慢、疾病防治知識欠缺等困難,在刨除草料、人工等費用后,牧民利潤所剩無幾,遇到行情不好的年份甚至會虧損,使牧民生活陷入困境,極大影響了養殖藏羊的積極性。
破局,迫在眉睫。近年來,共和縣以藏羊兩年三胎標準化高效養殖為抓手,聯合青海大學及省州縣專技人員成立了技術服務團隊,推廣高效養殖技術,打破了母羊“一年一產”的生產現狀,構建了母羊“兩年三產或三年五產”的養殖新模式;藏母羊年均產仔從1年1胎提高到1年1.5胎,提高了50%。2023年共和縣在9個鄉鎮28個村28個合作社和10個家庭牧場實施藏羊高效養殖項目,28個合作社和10個家庭牧場存欄藏系能繁母羊2.8萬只,羔羊成活2.63萬只,繁殖成活率94%,6月齡斷奶羔羊高效養殖純收入達250元/只,2023年實現純收入657.5萬元。
走進海南州共和縣倒淌河鎮次汗達哇村尕海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寬敞的現代化羊舍鱗次櫛比,“咩咩”聲此起彼伏。這里的羊舍與其他的普通羊舍不同,除了音響,還設有恒溫水箱、噴淋系統、熱泵、循環泵等設備,通過畜棚頂上的光熱太陽能板供電,不僅可以播放音樂,還能供暖供水、消毒除塵。經過標準化養殖技術應用,尕海合作社養殖的藏羊已由最初的“一年一產”轉變為“兩年三產”的高效養殖,并成為共和縣藏羊良種繁育基地。
打耳標有“身份” 盡顯“科技范”
“養的羊兒本就不多,一年到頭走丟的、被狼叼走的等等,算下來也有十幾只呢,心疼啊。后來我家30只羊都安上了電子身份溯源耳標,點一點手機就能看看羊在哪兒、吃得好不好、有沒有跑遠。”說起電子身份溯源耳標的好處,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鐵蓋鄉七臺村的村民何世杰感慨萬分,“自那以后,我的羊一只也沒丟過,減少了很多損失,后期還想給小羊羔們也安上溯源耳標。”
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消費者最基本的訴求。有了“身份證”的共和藏羊,從出生就被賦予了唯一的身份標識,每只羊的入欄時間、產地、品種、檢疫狀態等信息一目了然,這些信息不僅為養殖戶提供了科學的養殖依據,更讓消費者能夠直觀感受到這份來自高原的自然饋贈,實現來源可查詢、去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讓消費者能夠吃上真正的放心肉。
品牌引領 走出高原走向全國
過去由于缺乏品牌意識,共和藏羊有著高品質卻賣出不高價值。有了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如何讓共和藏羊實現優質優價,能夠走出共和、走出青海、走向全國是關鍵。近年來,共和縣不斷加強品牌建設力度,通過品牌效應促進肉羊產業的提檔升級,釋放品牌的新勢能。
在當下的品牌經濟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共和藏羊的好產品更需要“吆喝”出去。共和縣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拓展銷售渠道,提升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方式,建設功能齊全的活畜交易市場。依托江蘇常州消費大市場,設立農特產品展銷館,組織共和縣農特產品推介會,打響綠色生態品牌,提高共和藏羊的知名度和接受度,共和藏羊受到常州市民熱捧;舉辦“藏羊進京”特色農畜產品專場推介會,讓高品質共和藏羊走進首都市民的“菜籃子”和“肉案子”;同時積極組織參與西寧、蘇州、重慶等各地的推介會、展銷會,講述共和藏羊故事,讓更多人聽到共和藏羊的聲音,感受共和藏羊的品質,助力“共和藏羊”產品走出青海、走向全國。
下一步,共和縣將持續實施品牌戰略,積極打造“共和藏羊”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建體系、提品質、立龍頭、擴傳播、拓渠道、筑保障等系列舉措,切實夯實共和藏羊品牌建設基礎、講好共和藏羊品牌故事、塑造共和藏羊品牌形象,提升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加快實現共和藏羊的特色特價和優質優價,讓“青字號”品牌的藏羊走得更穩、更遠。
(供稿: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農牧和科技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