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農業保險強化全鏈條風險管控,全力打好糧食抗災奪豐收“主動仗”。截至2024年9月,全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為59.80萬戶參保農戶提供風險保障570.46億元,同比增12%;已累計為12.67萬戶農戶挽回農業生產損失11.73億元。
突出事前預防,把好風險應對第一關
周密部署。制定《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重大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指引(試行)》,固化農業風險預防和應急響應措施,將事前預防關口前移。常態化開展各級災前協調動員部署會,汛期災害來臨前召集財政、林業、金融監管等省級部門和重點市縣農險協調部門以及省共保體,專題研究應對方案。精準預警。針對梅雨汛期和臺風季與全省大部分水稻生長時間重合的特點,及時組織保險公司做好主糧保險續保。指導保險公司制定農險政策宣傳與防災減損指南,通過微信等平臺精準推送給農戶,并及時發送災害預警信息提醒。今年“格美”“貝碧嘉”和“普拉桑”臺風期間共計推送農戶預警信息192萬條。常態調度。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開展水稻等重要農產品承保進度日常調度晾曬,確保主糧應保盡保。協調植保、農技等職能部門與省共保體協作,幫助高風險農戶提前識別風險,避免損失擴大。根據產業風險特點,已累計向相關農業經營主體出具農業防災減損建議書4745份。
抓好事中救助,打好風險降低組合拳
抓協同作戰。發生臺風等重大自然災害預警時,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相關主管部門及時啟動預案,浙江省共保體第一時間啟用農險大災應急指揮中心,各成員單位派員入駐現場參與調度指揮和理賠會商,各方協作應對災害。抓要素保障。第一時間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防災減災救災決策部署,先后11次召開黨組會議、專題會議,傳達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研究農業防汛防臺和恢復生產工作。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快速理賠機制,提前預撥5.14億元省級農險補貼資金,提高賠付效率,簡化流程,快勘快賠;保險公司加強投入,健全培訓體系,省、市分公司對縣、鄉、村五級農險網絡每年開展覆蓋全域的理賠專業培訓與演練,提升大災理賠實戰能力。抓抗災減損。浙江省共保體協同農技部門派出農險大災服務工作組,“清單化”走訪、“拉網式”排摸重點防御農戶,協助農戶搶收搶摘成熟的作物,開展大棚加固和收卷揭膜,調集農機設備,協調糧食收割、烘干與儲運資源,努力將災害可能帶來的影響降至最小。全省承保機構本年度共派出大災理賠服務工作組456組次,出動農險服務人員2376人次,車輛792臺次,實現有效減損金額達700余萬元。
強化事后理賠,扎緊風險兜底保障網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與省共保體共同搭建全省農業保險數字化平臺“浙農險服務直通車”,通過制度變革重塑與技術迭代升級,將承保理賠各業務流程化繁為簡,快速理賠。限時響應。通過對共保體各主承單位響應理賠時效開展督導與調度,農險理賠受理響應速度最快縮短到5分鐘。綠色通道。按照大災預案要求,災后第一時間開通農險理賠綠色通道,優先安排服務力量,受理農險報案索賠并實行預賠付制度。在“格美”臺風期間,蒼南縣種糧大戶黃乃椅通過“直通車”申請理賠后,保險公司僅用1小時就將10752元賠付到賬。高效賠付。受災農戶在災害期間可足不出戶,通過“浙里辦”App即可一鍵申請理賠,保險公司受理后,通過無人機航拍定損與衛星遙感等新技術手段配合,對損失情況進行快速識別,實現“重案精準賠付、大案預賠、小案快賠”,損失明確當天即可結案,保障災后及時恢復再生產。“貝碧嘉”臺風期間,因大棚設施受損的普陀區葡萄種植戶方加省不到一個半小時就收到了10300元農險賠款。
注重復盤總結,形成風險管控閉環鏈
每次災害事故后及時開展復盤總結,收集整理基層反饋問題,分析原因堵點,研究解決方案,形成風險管控閉環鏈。今年以來,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及省共保體多次赴受災地區開展農險理賠服務調研。組織省級相關單位、承保機構對收集的問題進行認真梳理與總結分析,對存在的問題實事求是對待,建立整改清單,共同商議針對性的解決舉措,逐一掛賬銷號。同時,定期組織各地總結交流優秀經驗,舉一反三,加快成熟經驗復制推廣。通過貫通各方涉農數據,與農技部門建立協作聯動機制,合理簡化理賠流程,已固化出一套高效率、高保障、操作性強的農險服務機制。
下一步,浙江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以政策性農業保險20周年為契機,迭代政策、完善機制,創新加快完善農業保險保防救賠的綜合保障體系,形成群眾得實惠、產業有保障、資金有效率、保險可持續的多贏格局。推進適應農業保險服務需要的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理賠實務操作規范,做到“定損到戶、理賠到戶,不惜賠、不拖賠”。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日常運行監測和共保體年度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浙農險”數字化水平,引導保險機構提升農險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農險人才培育和宣傳推廣,提升農業保險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強化全省農險工作政策解讀和宣傳,增強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的政策知曉度和參與度。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