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學習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漁業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迫切需要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和抓手,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漁業作用。
當前,漁業發展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從產業發展看,受生態環保、耕地保護等影響,內陸傳統漁業空間日益受限,近海養殖面積逐年下降,深遠海養殖利用率依然不足,生產效率也有待提高。從漁業資源看,受氣候變化、水域污染、工程建設、過度捕撈等影響,漁業資源呈衰退趨勢,剛性約束依然突出,養護手段仍需進一步豐富,投入力度需進一步加大。從行業治理看,漁業生產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涉外安全等五大安全隱患依然較高,漁業保險還不能滿足需求,執法監管機制還需進一步理順,效能需進一步提升。
漁業發展面臨的各種困難,都可以在“千萬工程”經驗中找到指引。持續推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走深走實,核心是學習蘊含其中的理念和方法,并應用到具體工作實踐當中。
找準漁業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功能定位,發揮好漁業優勢。漁業現代化,既要實現漁業產業的現代化,也要實現漁民現代化和漁村現代化。在沿海沿江漁區,漁業是鄉村產業的主角,與鄉村發展、農民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要深刻領會鄉村振興與產業發展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漁區漁村全面振興。福建漳州澳角村,立足“海”的優勢, 做活“漁”的文章,因地制宜發展漁業特色產業,養殖、捕撈、加工、電子商務、鄉村文旅協同發展,從昔日的貧困落后村變為如今的美麗漁村。浙江舟山漳州村,在“千萬工程”經驗指引下,迭代升級漁村環境,培育壯大第三產業,逐步實現傳統漁村向現代漁村轉型。
堅持農民主體,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千萬工程”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關鍵在于始終堅持農民主體,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始終把增進廣大漁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檢驗工作的根本標準,做到順民心、解民憂、惠民生。一方面,把漁民群眾所需所盼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要讓漁民見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享受到真真切切的好處。另一方面,把充分依靠漁民群眾作為工作的落腳點。將政府想做的和漁民想做的緊密結合起來,把漁民想做的變成政府要做的,引導漁民共商建設內容。浙江在實施海上“千萬工程”過程中,通過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圍繞安全、智慧、生態、環保、美觀、舒適6個場景打造示范船,不僅提高了安全生產水平,也改善了以前臟亂差的生活環境和作業環境,大大提高了漁民群眾主動開展漁船改造整治的積極性。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精準施策。不同地區漁業資源條件和經濟基礎不一,漁業發展起點和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不可能一套模式包打天下,必須因地制宜,找到適合本地發展的品種、技術、模式,找到與本地區鄉村振興總體布局安排協調一致的契合點。在此基礎上精準施策,推進產業升級、融合發展、漁民增收、漁村致富。山東、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積極發展深遠海養殖,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浙江千島湖、吉林查干湖利用大水面發展生態漁業,成為漁業亮麗名片;寧夏賀蘭打造稻漁空間,云南紅河利用哈尼梯田養魚,成為當地響當當的富民產業;內蒙古鄂爾多斯、甘肅景泰利用鹽堿水養蝦,新疆伊犁、青海龍羊峽利用冷水資源養殖大規格虹鱒,變不可能為可能。這些都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成功實踐。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謀篇布局之年。進一步推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走深走實,推進漁業強起來、漁區美起來、漁民富起來,才能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