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監管創新先行區建設試點研討會在江西上猶召開,會上為14個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監管創新先行區建設試點授牌,黑龍江省樺川縣和肇源縣成為首批試點。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監管是依托信息化管理,將風險監測、監督抽查、巡查監管、追溯管理、承諾達標合格證開具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可以讓監管更加智慧、高效、精準。
據了解,為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強化重點農產品藥物殘留治理,破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題,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計劃組織了本次先行區遴選。那么樺川、肇源緣何入選全國首批試點?
建設優質基地
夯實農產品“安全底牌”
一顆谷、一粒米、一滴油、一碗飯,這是樺川縣構建的“四個一”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格局,從優質大米到米糠,再到米糠毛油、米糠精煉油、阿魏酸,水稻在這里被“吃干榨盡”。
樺川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翊寧介紹,樺川縣主導產業為稻米產業,他們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米世界田園綜合體項目,實現年產值35億元。這里水稻制種優勢明顯,建成水稻良種繁育基地面積31萬畝,年制種15.5萬噸,現擁有生產經營權品種151個。2023年獲批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集成、推廣應用高效實用的水稻全產業鏈生產技術。
肇源縣位于黑龍江省重要的水稻種植區,種植面積93.2萬畝,年產水稻45萬噸以上,2006年建成50萬畝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綠色水稻基地面積達65萬畝。據介紹,目前全縣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大米加工企業28家,實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進行生產,以“用先進設備,創一流產品”為目標,實行嚴格的產品質量管控,生產工藝流程符合國家綠色食品大米的生產標準。
監管智慧化
擦亮農產品“身份名片”
如何滿足消費者“吃得好、吃得放心”的需求?“農安監管 ”APP、“合規寶”小程序等智慧化平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肇源縣依托大數據平臺,努力實現生產、流通、消費‘三個銜接’。”肇源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平臺可以銜接生產“源頭端”,生產者只需要使用“合規寶”小程序就能建立產品檔案,確保每個承諾達標合格證有據可依。銜接流通“中間端”,收購商購買產地農產品,使用小程序掃描合格證二維碼即可自動完成索證索票、二次出證,自動建立全程追溯鏈條。銜接市場“消費端”,消費者購買產品時掃碼就能看到質量安全數據,消費者購買信任度大大提升。
此外,黑龍江省試點的質檢機構優勢同樣顯著。樺川縣創建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加工品質量與營養檢驗測試中心(樺川),成為全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縣屬農業農村部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該中心通過CMA和CATL“雙認證”,認證項目由190項擴增至953項,承擔農業農村部專項抽檢任務和黑龍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任務。
創新先行先試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監管創新示范基地遴選和創建也是此次先行區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樺川、肇源兩縣將以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肇源縣鯰魚溝萬基谷物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創建示范基地。
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告訴筆者,他們的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的耕地面積有1.2 萬畝,年生產水稻6000噸、銷售大米4000噸。依托全縣110萬畝綠色有機食品原料(水稻)生產基地的基礎,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數達173個。
“基地打造了無人智慧農場,實現線上管控、智能識別、集成作業,還建設了集加工、包裝、 倉儲為一體的智能化廠區,未來將逐步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管理。”李玉成說。
作為示范基地的企業,除了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還須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要嚴格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肇源縣鯰魚溝萬基谷物加工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公司現有年加工10萬噸大米生產線2條,原糧倉儲大庫兩個,可實現低溫儲存水稻原糧15萬噸。目前他們建立專業的大米及雜糧的生產質量檢測體系,規定不同等級產品的指標要求,嚴格操作規范和標準,為產品質量保駕護航。
農業發展有基礎、智慧監管作支撐、創新先行有主體,樺川、肇源兩縣入選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先行區盡占天時、地利、人和。期待兩縣持續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能貢獻新智慧,切實守護好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