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地處京津冀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年平均降雨量544毫米,是旱作雨養區、鹽漬化土壤集聚的典型地區。全域耕地以中輕度鹽堿地為主,土壤鹽度在1‰?3‰,有機質含量低,同時有未開發鹽堿地15.6萬畝。近年來,黃驊市積極探索鹽堿地農業綠色發展模式,通過科技創新改造鹽堿地,加強耐鹽堿良種推廣利用,耕地面積從1980年的77萬畝增加到目前的141萬畝,旱堿麥總產約14.6萬噸,小麥年加工能力接近50萬噸,形成集訂單農業、收儲中轉、面粉加工、食品生產等功能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小麥產業,讓昔日“十年九不收”的鹽堿地漸成沃野良田,有效促進了農業資源保護利用水平和糧食生產能力雙提升。
構建技術體系,促進鹽堿地綠色改良
推行工程措施鹽堿降鹽。通過開挖排水溝,利用夏季雨水量大并且集中,通過排水溝把淋洗后的鹽分排出去,達到降低耕作層土壤鹽分的目的,實現淋鹽壓堿。通過深松、深耕增加土壤蓄墑能力,通過免耕,減少土壤中水分蒸發,減緩鹽分向地表轉移,實現降鹽蓄墑。推行農藝措施提高肥力。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施用等措施,達到科學合理施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推行秸稈覆蓋,起壟覆膜,有效減少地表蒸騰,可提高地溫,集雨蓄水,抑制鹽堿上升。推行科學選種耐鹽耐堿。選擇鹽堿地適宜種植的作物,比如旱堿麥、高粱、苜蓿、冬棗等。實施苜蓿、旱堿麥輪作耕種,一般耕種四到五年,可以有效改良鹽堿地,再耕種兩年旱堿麥,通過輪作方式改良鹽堿,提升農民效益。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設施。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通過推廣“秸稈還田+深耕深翻+增施有機肥”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增施土壤調理劑”等技術模式,全市耕地質量等級提升到6.47,累計退化耕地治理4.8萬畝,新增高標準農田8.5萬畝,有效改善了耕地質量和農業生產條件。
優化種植技術,提升鹽堿地生產效益
強化技術創新。強化科技項目、創新基地和農業科技人才統籌銜接,組建旱堿麥、谷子、黃驊冬棗等種植技術創新團隊,加大綠色技術研發力度。實施了全國小麥(黃驊旱堿麥)綠色高質高效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項目,研發、示范、推廣一批綠色高產的新品種,新技術。選育耐鹽堿良種。在冀麥32基礎上,歷經數次選種與改良,先后選育出抗旱、耐鹽、耐堿、抗病的捷麥19、捷麥20等品種,畝產可達200公斤以上,增產成效顯著,為全國旱堿麥種植推廣、深挖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提供了示范樣本。打造高產示范。2022年,全市建設百畝田20個,千畝方20個,萬畝片5個,標準化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全市旱堿麥收獲面積達到60.98萬畝,畝產達240.1公斤,最高畝產達401公斤,創造黃驊市最高畝產紀錄。
建立豐產示范基地,強化技術推廣應用
集成應用示范技術。聯合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專門聘請11名農業科研專家,在示范基地研發示范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綠色種植技術,促使技術研發與推廣能夠取得實際成果。培訓種植專業主體。在示范基地中將理論知識的講述和實踐練習進行有效融合,從多個角度培養種植主體的種植水平,在示范基地中培養出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加強政銀企合作對接,爭取金融部門低息貸款資金30億元,扶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旱堿麥種植生產。遴選34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參與實施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承擔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示范任務,提升規模化、組織化生產水平。強化政策扶持。創建省級旱堿麥精品創新驛站,支持規模托管、流轉土地模式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旱堿麥種植保險、收獲期火災保險和價格保險,提供約5000萬元風險保障。
健全政策機制,促進鹽堿地綠色產業發展
壯大龍頭企業。全市扶持打造大型面粉加工企業5家,年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以上。天寶面業“譽天寶”、振學面業“振學”牌面粉獲評“AAAA”級河北優品牌,黃驊面花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全國特色食品目錄。金麥面業、振學面業、帝鑒面業三家企業納入河北省農產品監管追溯平臺,4個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榮獲第十七屆、十八屆、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提升倉儲物流能力。支持大倉、海盛源、天源、如誠4家大型糧食倉儲物流企業,建設大型烘干塔6座,可實現倉容16萬噸,年均收儲銷售小麥7萬噸。拓展銷售路徑。推動供銷農翼、新林坡、三星福瑞等多家企業,運營推廣旱堿麥加工產品線上銷售,與北京40余家大型商超、電商開展深入合作,將面粉、面花、掛面等黃驊旱堿麥加工產品銷往京津冀、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山西、內蒙古等地,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