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農業市場與品牌建設,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推動產業振興、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我從市場與品牌建設提升從業者認識與觀念的新價值、推進農業工業化與三產融合的新價值以及培育農業品牌人物的新價值三個方面,介紹廣東從2019年至今有關“12221”市場與品牌建設探索實踐的思考體會。
在市場與品牌建設中
實現認識與觀念新價值
“一分錢一分貨”,指的是消費者付出的價錢與生產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價值是對應的。但是在市場經營實踐中,好產品、好品質不一定就有好價格。2018年春,成本價每斤五毛錢的徐聞菠蘿,連兩毛錢都賣不出去,菠蘿爛在田頭,痛在果農的心頭。鑒于此,廣東“12221”市場體系建設應急而生。
五年來,“12221”持續發力,“菠蘿的海”乘風破浪,特別是在三年疫情市場承壓的背景下,徐聞菠蘿逆勢堅挺,田頭收購價始終保持在每斤1.5元左右,共有近5萬農民、14.5萬產業鏈從業人員受惠,成為農業拼經濟的一道彩虹。
菠蘿賣出好價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因為“12221”,徐聞人認知了一個產業大數據,創建了采購商、生產商兩支隊伍,拓展了銷區、產地兩個市場,開展了請進來、走出去兩場活動。“12221”讓“徐徐而聞”的徐聞成了走市場樹品牌的“先知先覺”者。通過品牌打造,菠蘿成了“有文化”的菠蘿,種菠蘿賣菠蘿的徐聞人民自然成為懂文化的人。
在菠蘿的海“12221”市場體系建設過程中,徐聞干部群眾的認識與觀念提升了,從過去重生產輕市場、重產品輕品牌,轉變為生產市場“兩手抓”,產品品牌“雙過硬”。今天的“菠蘿的海”干部群眾,不僅是種的好手,還是賣的能手。思路打開天地寬,農業人對市場與品牌工作有了新認識,實踐邁上了新水平。“生產市場兩手抓,市場挺生產前面,市場領著生產走”“農產品的價值=市場半徑-生產半徑,絕對值越大,價值越大”“產地出產品,銷區成商品”,這些曾經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抵觸的觀點,在產業實踐的土壤中發芽拔節,現在大家交流時耳熟能詳,應用時得心應手。人還是那群人,但認識已經不一樣,“12221”推動著產業實現新價值,也賦能農業人觀念認識新價值。
在市場與品牌建設中
實現工業化及三產融合新價值
農業市場與品牌建設所遵循的規律,是滿足消費者需求層次的迭代,即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農產品市場與品牌建設在于拓展農產品價值內涵與外延。價值的挖掘提升,必定源于一產、造于二產、成于三產。以二產的生產加工發力,實現對市場端、消費端需求的精準滿足;以三產的服務實現物質價值之外的情感價值。
還是以菠蘿的海為例,因為“12221”,市場觸覺敏銳的徐聞人,順應市場消費升級的需求,從一筐一筐賣鮮果,到嘗試一盒一盒賣鮮切果,再到今天推出了菠蘿月餅、菠蘿年糕、菠蘿預制菜。相信只要久久為功,農業的“菠蘿的海”,必然有機會成為工業及三產融合的“菠蘿的海”。
從普遍規律看,新西蘭牛肉、荷蘭花卉、澳大利亞羊毛等產品,都通過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可追溯性和品牌宣傳等手段的有機結合,在國際市場上建立了卓越聲譽。市場與品牌工作不僅是對要素的有機整合,更是對人們美好生活追求的實質性回應。
在市場與品牌建設中
成長人、成就人,實現人的新價值
以人為本,干事業為了人,做工作依靠人,所以一定要見物見人、見事見人。
放眼世界,提到品牌人物,大家會想到喬布斯、馬斯克;縱觀國內,雷軍、董明珠、俞敏洪等都是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品牌人物。
讓產品變成品牌,品牌不僅是物、不僅僅是地,更應當是人。品牌物、品牌地有價可量,品牌人價值則不可估量。
在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中,一批批人傾注了情感、智慧、精力,尤為可貴、可敬。在市場與品牌建設進程中,在要素資源的科學配置中,我們要著力于物、于地,更要著力于人。有高素質且深遠影響力的人,其經手打造的物、其立足的地方就有深遠影響力,產業就有望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菠蘿的海“12221”中,一批優秀的產業代表脫穎而出,“菠蘿姐姐”吳建蓮、“菠蘿哥哥”陳如約、果農自發授譽的“菠蘿女神”黎小軍、奔走在菠蘿的海路上的“菠蘿親人”劉志嘉、字里行間流淌靈動鮮活故事的“菠蘿名記”許悅,還有“菠蘿縣長”劉義存、年年喊全球吃徐聞菠蘿的“菠蘿書記”羅紅霞……品牌果引人買,品牌地讓人來,品牌人除了讓人敬之外,還能讓人學。
正因為有了一批從“12221”的策源地菠蘿的海走出來的品牌人物,帶動引領了“父蘭雙姝”唐瑩、梁超文;“貢柑妹妹”陳慧、“蘑菇姐姐”黃清華、“鴿子大王”唐展曜;以及“漁公子”常秦……廣東的品牌人物,成為品牌建設的一道亮麗而生動的風景。
一方面,通過品牌人物傳遞情感和文化,會讓產品和產地更具溫度和靈魂。另一方面,物、地、人三要素在市場與品牌建設中緊密相連,構成三位一體的互動機制,產生推動市場與品牌工作的強大動能。
總而言之,農業市場與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資源要素、目標定位、理念理論、方法方案,需要抓鐵留痕的真抓實干,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目標,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鍥而不舍。
(本文根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東的發言整理,有刪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