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起床,坐地鐵去離家30公里的公司上班,下午回到北京海淀郊區,在大棚里悉心培育水果和蔬菜,傍晚采摘并打包發貨——這是來自臺灣的“斜杠青年”余岱霖的日常。
心懷田園夢
從小生長在臺北都市,余岱霖沒有農村生活經驗,卻一直對田園有著朦朧的向往。她所學專業是餐飲管理,專攻西點烘焙,曾在臺北五星級飯店做點心,如果故事一路發展下去,她也許會和烘焙同行結婚,每天討論餐飲話題,再在臺灣開一家咖啡店或者面包店。
“我的生活好像不應該是這樣。”余岱霖告訴筆者,她很喜歡和人溝通交友,點心師工作強度大,島內發展空間也有限,這讓她萌生轉換跑道的念頭。2009年,余岱霖來大陸游玩,遇到在央企工作的朋友,聽對方講起多姿多彩的生活、大陸的各種機遇,她心生向往,便來到北京,進入金融壽險行業。
2015年,余岱霖成了北京媳婦。兒子出生后,每到冬天草莓季,余岱霖會帶著他四處采摘。為了讓家人方便品嘗放心美味的草莓,也滿足自己長久以來的田園夢想,余岱霖從零開始,工作之余學起了大棚種植。
從北京昌平8個大棚同時鋪開的艱辛摸索,到轉戰海淀郊區繼續鉆研,嘗試草莓種植約7年的余岱霖,“每年都面臨意想不到的新挑戰”,但終于可以自豪地說一句,“技術上已經沒問題了”。
巧學兩岸農技
多年間,每當有草莓博覽會、展銷會,余岱霖便積極向兩岸農業專家取經。她向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朋友請教種植經驗,也曾前往臺北內湖參觀草莓園。在那里,她還遇到過和臺灣人結婚并留在當地種草莓的四川妹子。
北方的大棚技術、北京的主銷良種、臺灣的酵素種植,在余岱霖的草莓園內“強強聯合”。“大陸的種植技術十分高端,草莓可以長得很漂亮。”余岱霖說,草莓種植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臺灣草莓種植品種多為“甜查理”“豐香”等,她主要種植的品種,除了北京市面上常見的“紅顏”,還有相對小眾的“圣誕紅”以及清新淡雅的白草莓品種“白雪公主”。種植條件不同,草莓的風味也大有差別。
令余岱霖引以為傲的是,她的草莓園不施化肥農藥,采用古法農作和生物防治的方式,保證草莓的安全品質。而草莓讓人念念不忘的香氣和口感,則來自余岱霖親手調制的“法寶”——有著琥珀色澤、淡淡酒香的酵素肥料。“我向臺灣專家學習自制酵素有機肥,主要采用天然的蔬菜和水果發酵,用水稀釋后進行滴灌,從而改善土壤,讓草莓可以更好地吸收營養,呈現獨特風味。”她說。
余岱霖的草莓園名為“田BULA”,這是她兒子的小名,諧音正是臺灣小吃“甜不辣”。比起先前在昌平種植的規模,這處草莓園不算大,卻讓人備感溫馨。緊鄰馬路的紅磚外墻上,粉黃綠三色海報透著童趣,上面“來自臺灣的好味道”的文字說明,會讓路過的人忍不住好奇這段兩岸情緣。
分享農場美味
“現在我的家就在草莓園附近,先生在‘京西稻’從事網絡管理,我每次路過那片稻田,都會拍幾張照片留念,回家慢慢欣賞。”余岱霖說,草莓園鄰近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她有時躺在大棚里的椅子上曬太陽,會見到成群候鳥從大棚頂部掠過。因為余岱霖經常把草莓丟到大棚外空地上喂鳥,“現在附近大大小小的鳥,都知道冬天會有草莓吃。”余岱霖說,感受時序更迭、萬物生長,讓她覺得愜意富足。
每年9月,余岱霖會栽下種苗,等草莓開花時,她就開啟預售,按顧客下單順序發貨,有人甚至愿意為此等待一兩個月。通過網絡銷售、市集推廣、企業團建等渠道,余岱霖種植的精品草莓為更多人所知。
到了夏秋季節草莓下市,余岱霖會在大棚外的空地上擺個移動泳池,或者支攤烤肉,邀請朋友一同玩耍。附近有不少從事大棚種植的農戶,夏天的玉米、秋天的南瓜、冬天的蘿卜,余岱霖總會熱心幫忙在網上推銷。樂于嘗試種植新品種的余岱霖,也在草莓大棚角落里種下幾樣蔬菜,還會把美味跟街坊鄰居分享。
“我現在常常帶著草莓去參加活動,也會和兒子一起做公益。有不少人跟我說,想來草莓園參觀和采摘,再學做一些草莓點心。”余岱霖說,大家一起做點心,或者熬草莓醬帶回去吃,都是很好的形式。“這樣很有氛圍,就是臺灣‘開心農場’的概念。”
目前,余岱霖推出了草莓果醬和草莓蛋糕私人訂制。“將來,我想結合西點烘焙,做出更多草莓制品,和更多人分享甜蜜滋味。”余岱霖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