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和美于都底色豐
時間:2024-04-24 10:00:46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社記者 徐剛 毛緒強 字號:【

  革命老區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起源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于都縣考察調研時強調,要把鄉村振興起來,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

  近年來,于都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以“四聚”工作法為重要抓手,通過聚產業、聚才智、聚人氣、聚民生,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切實增加農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聚產業 讓農民在家有活干

  近日,在于都縣車溪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車硒農業生態公司的蔬菜大棚里,紅綠相間的西紅柿掛滿枝頭,工人們正對采摘下來的西紅柿進行分揀入筐、稱重裝車,運往大灣區。

  車溪鄉鄉長肖木蘭告訴記者,近年來,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蔬菜農產品供應基地,車溪鄉依托富硒資源優勢,采取“黨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蔬菜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流轉土地面積3500畝,建設設施蔬菜大棚2200畝,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持續做大做強蔬菜產業,讓更多富硒蔬菜端上大灣區的餐桌。

  “車硒農業生態公司由江西都夏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聯合鄉內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自成立以來,公司示范種植西紅柿1100畝,帶動發展菜農146戶,吸收農村閑散勞動力就近務工830余人,可帶動戶均增收4萬元。”車硒農業生態公司負責人郭年生說。

  當鄉村有了產業,農民成為產業工人,致富也就有了保障。

  位于禾豐鎮的“蘭花小鎮”蘭博園內,28歲的華榮芳正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把一盆盆蘭花銷往全國各地,

  “我之前在廈門讀書,大學畢業后在大城市工作了幾年,但父母年紀越大回鄉的心情就愈發迫切。”華榮芳說,“這幾年家鄉變化很大,縣里支持鎮里搞起了蘭花小鎮,吸引了一批企業進駐,我現在的職務是蘭博園講解員,除了每個月固定的3000多元工資,閑暇時間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蘭花還有提成,現在為錢發愁的事情基本沒有,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這都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可不是嘛。”也在蘭博園上班的李小英接過了話茬,“我今年40多歲了,上有老下有小,你讓我出去打工家里的一家老小就沒人照顧,現在好了,在園區上班每天有100元的固定收入,如果加班的話,每小時還有14塊錢的加班費,在村里去哪兒找這么好的活,鄉村振興真的讓我們村有了大變化。”

  據贛州鑫悅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法人劉志高介紹,蘭花小鎮主體由公司建設而成,小鎮形成了“景區+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脫貧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園區周邊6個行政村500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

  “我們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頭雁引航 雛鷹振飛’行動,持續做大產業規模,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加快推動我縣由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強縣邁進。”于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志福告訴記者。

  據了解,2023年,于都縣新簽約農業招商項目數量7個,簽約項目金額17億元,項目已全部實現落地開工。在內培方面,現有超億元企業6家,2024年擬培育超10億元龍頭企業1家(江西棲嶺農牧有限公司),超5億元龍頭企業1家(江西都夏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是促進農民增收、增進農民福祉。于都縣堅持突出差異化定位、專業化生產、特色化發展,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加快構建“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現代鄉村產業發展格局。通過外引內培做大企業的同時,讓農民更多參與產業鏈各環節分工和價值增值,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

  聚才智 讓農民致富有人帶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

  夯實黨的執政根基,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助力實現鄉村振興,都離不開大量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

  近年來,于都縣以人才振興為抓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物色培養黨員致富帶頭人擔任村干部,帶動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著力打造會抓經濟、抓產業、抓項目的干部隊伍,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夯實組織基礎。

  眼下,寬田鄉龍泉村的食用菌大棚產出正豐,黨員致富帶頭人郭木生一邊組織人員采收一邊忙著打包裝車。他在村黨支部書記劉稱生的帶領下承包了80畝大棚種植松茸、竹蓀等,去年僅食用菌這一項就增收100多萬元。“感謝村干部為我找到一條好路子,讓我增收致富的同時,還能給村民提供家門口就業的機會。”郭木生說。

  群雁高飛看頭雁。以前,龍泉的村干部平均年齡在55歲左右,村黨支部活力不強、動力不足,一度成為軟弱渙散黨組織,嚴重制約了村里各項公共事業和經濟產業的發展。

  2019年,40歲出頭、在縣城創業的劉稱生回到村里擔任村干部,了解到食用菌的潛在效益后,自發前往外地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并打通銷售渠道,通過流轉土地種植了40畝食用菌,為15戶農戶解決了就業問題,成了致富帶頭人。2021年,劉稱生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有了“頭雁”的引領,龍泉村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近年來,龍泉村以于都寬田龍盛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2680畝梾木果和油茶將起伏的山嶺裝點一新,480畝富硒水稻喜獲豐收。2022年,龍泉村黨支部甩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被評為“于都縣鄉村振興模范黨組織”。

  著眼“育新人”“引高人”“聚能人”,加快培育打造高素質的新時代“新農人”,打造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是于都縣通過人才振興帶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寬田鄉朱田村有一位“致富能人”,她用智慧探索出一條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路子,為家鄉的農特產品打開了銷路,她就是于都縣家庭農場聯合會會長賴輝。

  作為家庭農場聯合會的會長,賴輝常常關心會員們的產業發展情況。通過“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家庭農場聯合會為農戶提供各種栽種、管理和技術指導,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的效應,這在創造效益的同時也解決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因為熱愛,賴輝積極學習最新的“三農”政策、科學的種養技術,并依據本地的農業特色、農產品優勢,探索出最適合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我們農場聯合會通過創新方式成立農特館,將各農場主的農產品整合起來,打造我們自己的品牌,把它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賴輝說,“現在我們的農產品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向市場。”

  據了解,于都縣通過全方位的激勵引導,讓鄉土人才干勁無窮。注重政治激勵,將優秀的鄉土人才優先列為黨員發展對象和村級后備干部培養人選,為鄉土人才提供更大的平臺。注重精神激勵,加大對鄉土人才優秀事跡的宣傳力度,營造干事創業的社會氛圍,增強鄉土人才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激發鄉土人才干事創業“原動力”,積極營造“重視人才、關注人才、爭當人才”濃厚氛圍。

  同時,于都縣積極開展鄉土人才“帶動行動”,協調政策和資金向縣域特色優勢、帶富效果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的鄉土人才創業項目和發展項目傾斜,鼓勵引導優秀鄉土人才領創或創辦合作社、扶貧車間、加工作坊等,強化帶民致富作用,最大限度吸納鄉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以“鄉土人才+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建立鄉土人才培訓基地12個,“土專家”“田秀才”開展農業技術指導服務350余次,帶動5000余名群眾增收致富。

  聚人氣 讓農村消費有活力

  2023年12月,2023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在江西省于都縣舉行,作為本屆大會的承辦方,近年來于都縣突出打好“長征文化”品牌,把紅色旅游作為全縣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推動紅色文旅高質量發展,加速形成“紅色引領、文旅融合、旅興業旺”的發展格局。

  “我們這里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當年中央紅軍就是從這里夜渡于都河,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貢江鎮古田村黨總支書記林小東介紹。2006年5月,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中的重要景點,也是江西省首批十大紅色旅游景點之一。

  林小東介紹,古田村以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擔當為主題,按照“一館一院一道一劇”建設規劃,通過串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長征大劇院、紅色賓館、古田村史館等紅色景點,打造了一條集吃、住、游、購、娛、學于一體的紅色精品旅游路線,2021年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被列為第一批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

  在車溪鄉壩腦村,當地以“百年守望人 千秋家國心”為主題,圍繞“紅、古、綠、金”四個方面,由村黨組織、鄉村振興理事會共同參與管理,對紅三軍團部、臨時醫院等革命遺址修舊如舊,不僅引來了電影《半條被子》攝制組取景拍攝,還吸引了四方游客慕名前來觀光旅游。2021年,壩腦村接待游客1.2萬人次。

  鄉村人氣旺起來了,群眾致富的路子更寬了。壩腦村村民謝振華利用閑置房屋,在家門口搞起了“農家樂”,去年收入超20萬元,搖身一變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老板”。該村還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引進河南、湖南和江西撫州等地職業菜農,以點帶面培育本土菜農,發展大棚蔬果、黑山羊養殖等特色產業。同時,完善餐飲民宿、紅色景點、教育培訓等配套設施,發展紅色旅游、紅色教育產業,變紅色資源優勢為鄉村發展優勢。

  激活紅色動能,為振興發展“蓄力”,這是于都縣用好用活紅色資源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于都段)項目建設為契機,致力于打造全國著名紅色旅游目的地,積極推動紅色旅游、紅色教育培訓、休閑康養融合發展,全縣年均接待游客超過1000萬人次,年均旅游綜合收入約80億元。

  在脫貧攻堅戰中,“隨著蘇區振興新一波政策紅利的到來和鄉村振興新畫卷的展開,于都的紅色旅游必將迎來新的機遇”。于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局長謝慧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豐富“紅色旅游+”內涵,讓長征這根紅飄帶貫穿于都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于都振興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聚民生 讓農村生活有品質

  棧道彎彎,在魚塘周圍四散開來;蓮葉鋪滿水面,隨風輕舞,碧綠的水中露出嬉戲的魚兒……水凈、天藍、景美,是如今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的真實寫照。

  “以前村里污水直排坑塘,垃圾隨意堆放,路上塵土飛揚,大伙兒牢騷不少。”村委會副主任劉錦華告訴記者,“多虧有了好政策,這幾年我們修路改廁、栽樹種花,建起污水管網和垃圾轉運站,人居環境提升,村民幸福滿滿。”

  “屋前屋后的環境越來越好,干干凈凈的,我們心里也樂開了花。”每天傍晚,村民李大爺便帶著孫子來到不遠處的文化廣場,籃球架、單雙杠等健身器材整齊排列;廣場邊一堵老墻粉刷一新,孝道文化躍然墻上……“環境好了,大家得閑時就在這里鍛煉身體。”談起家鄉變化,李大爺喜笑顏開,連連點贊。

  據介紹,于都縣深入貫徹落實《江西省鄉村建設行動推進方案》,堅持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尊重規律、因地制宜、保護特色、強化規劃,以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為重點,扎實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努力讓農村具備更好生活條件,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我們把打好環境整治‘持久戰’、打好村莊建設‘攻堅戰’、打好廁所革命‘陣地戰’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主要抓手,基本解決了農村的垃圾、污水、廁所等問題,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于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黎君榮告訴記者。

  據了解,在推動農村“戶廁革命方面”,于都縣加大財政扶持力度,2023年新建農村戶廁1257個;在農村污水處理方面,大力開展“清河”行動,全縣共投入中央資金2.4億余元,建設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設施107座,境內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配備保潔員2000余人,各類清運設備車輛共計113臺,日常清運處理生活垃圾達300噸/日左右,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更加健全;在開展村莊整治方面,突出鄉土特色,全縣投入2.18億,重點打造了162個五美鄉村示范村點。通過串點成線連面,重點打造了農業產業帶沿線、中華第一國企沿線、紅軍小鎮沿線、西出路口沿線等4條通道沿線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及建設項目。

  農村環境持續向好離不開日常的管護提升。

  為進一步營造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持續改善農村環境面貌,于都縣多措并舉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走深走實,全力建設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振興。

  日前,禾豐鎮大塆村的婦女小組長劉福香帶領村里的婦女志愿者走進村民家中,檢查房前屋后的衛生情況,幫助清掃道路兩旁的雜草垃圾,確保村民家里干凈整潔,村里處處和諧有序。

  為持續有效開展環境整治,該村婦女小組不僅常態化開展衛生清潔工作,還定期開展衛生檢查,對村民家中衛生情況進行評比并公布紅黑榜,帶動村民共同參與環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園。

  如今,由理事會、婦女小組等基層組織牽頭,推進環境整治等鄉村治理工作,已成為于都各鄉村的一項常態化工作。該縣堅持“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有效抓好分權賦能和鄉村治理工作,使鄉村呈現共建共享之美、和諧有序之美。

  “我縣建立激勵評比機制,加強典型報道。要求各鄉鎮結合‘贛南新婦女運動’,對農戶進行每月評比,先進典型獎勵適當物資,并進行‘紅黑榜’公示;對保潔員及城管隊進行‘每月小考、年終大考’,每月進行真金白銀的獎懲激勵;開展各鄉鎮年終大評比,同時將各鄉鎮衛生費收取、工作參與度、活動組織力度等列入我縣人居環境重要考核內容,納入評選先進鄉鎮、先進個人的首選條件。”王志福說。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產業落地農民富足的鄉村,是環境優美和諧共生的鄉村,是充滿活力繁榮發展的鄉村。于都縣在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中,逐漸將這個承載著人民期待的美好愿景從規劃藍圖變為現實樣板。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