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李嘉亮:種田“種出”的“科技達人”
時間:2024-04-24 09:48:00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楊怡晴 字號:【

  你見過“印刷播種”嗎?

  一種像印刷文字一樣,將稻谷整體“印刷”在遇水可快速分解的紙張上進行播種的方式,這不僅能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播種效率,而且播種均勻、成秧率高、秧苗質量好。

  李嘉亮就是推廣應用這項技術的人,一位新型職業農民,也是一個“科技達人”。

  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李嘉亮回鄉創業,成立了鑫亮水稻合作社,創辦鑫亮糧油發展有限公司,牽頭組建了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聯盟,開始水稻種植、農業社會化服務及糧油倉儲、加工、銷售等工作。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8年多的時間里,他不僅榮獲郴州市第七屆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還在2023年獲評了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

  愛思考 探索農業生產新模式

  法國作家帕斯卡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正是因為會思考,脆弱如人類才能屹立于宇宙萬物之間。

  李嘉亮常說自己最大的遺憾在于學歷太低,總是覺得自己書讀少了。但在生活與工作中,他從未停止學習與思考,也因此開創了自己的事業。

  他在持續思考中摸索農業發展脈絡,并以其獨特技術研發、糧食生產理念和管理思路顛覆人們對于傳統農業的認識。

  為了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同時也為了解決勞動力外出務工與種糧難以兼顧、單個種植專業合作社實力不強、種植專業戶小而全、機械化作業效益低等難題,李嘉亮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啟發,創造性地推出了機耕、機育、機插、機防、機收、清理、烘干、倉儲、加工和銷售等“十代服務”模式,并由此催生了“菜單式”半托管、社會化服務全托管和“保姆式”全托管三種社會農機服務模式。

  在這些新模式的助力下,不少人實實在在獲得了好處:

  農戶蘭志斌承包了40畝稻田種植早稻,在“十代服務”的幫助下,不僅減少了3600元的種植成本,還降低了1萬元的早稻育、插秧人工成本;

  農戶龍兆興自家流轉稻田78畝,在將78畝稻田交予合作社實行“保姆式”全托管的同時,他自己還在合作社擔任農機手,種田、服務兩不誤、兩頭賺……

  毫無疑問,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的助力下,讓糧食生產變得更高效、更便捷、更省事。如今,依托多種多樣的服務模式,李嘉亮的合作社已累計服務面積10.86萬畝,為農民增效256萬元。

  勤動手 成為小有名氣的“農民發明家”

  可以說,李嘉亮的許多項“壯舉”都源于他的靈機一動,但要將想法落到現實,需要強大的動手能力。

  李嘉亮剛剛從事水稻種植時,市面上還沒有烘干機,他就琢磨著自己動手做一個。他想起小時候,父親搞冶煉時用來烘干鐵粉、鐵渣的滾筒烘干機,心想“鐵粉鐵渣都能烘,稻谷肯定沒問題”。

  說干就干,李嘉亮親自設計、找材料、動手制作了一個長24米、直徑1.4米的滾筒烘干機,村里人笑稱這是做了個“導彈”。但就是這個做工算不上精細的“導彈”,一天可以烘干200噸的稻谷。

  一次次嘗試逐漸打開了李嘉亮的發明創造之路。短短幾年時間,他成功申報了24項農業技術專利、獲得17項專利授權。

  李嘉亮深知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技種田,才能獲得更好品質、更高效益,才能更加輕松。

  2021年,通過與湖南農大開展校企合作,李嘉亮所成立的鑫亮糧油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申報湖南省水稻全程機械化專家工作站,成為全省第一家農業生產機械化的專家工作站。不僅如此,李嘉亮還推動成立了全省第一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聯盟,助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這兩個“第一”,是李嘉亮農業事業道路上的“功勛章”,也有力地駁斥了所有曾經質疑李嘉亮“不會種田、瞎忙活”的聲音。

  敢當先 在農業領域“吃第一只螃蟹”

  李嘉亮自小就是一個敢闖敢干的人。年少時,他只身一人前往浙江自學印花技術后,開辦了自己的印花廠,由此積累了第一桶金。而當發覺印花廠的發展已經不順應時代趨勢時,他果斷放棄了奮斗多年的印染事業,選擇返鄉創業。

  自小在外打拼、充滿一身“初生牛犢不怕虎”闖勁的李嘉亮,在邁入農業領域后仍然不改“大膽”的本色。

  回到村子后,面對農村勞動力不足、影響糧食生產穩定的現狀,李嘉良決定流轉種植全村的耕地。在當時,他還自掏腰包完成了100多畝被“拋荒”土地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受李嘉亮此舉的觸動,村里免除了這100多畝土地4年的流轉費。

  2015年,剛剛涉足農業領域的李嘉亮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他與湖南農大達成了校企合作,將他所流轉的1000多畝稻田全部用來試驗“一粒谷、一根苗、一蔸禾”的“三一”栽培技術。隨后,他還帶頭搞機插秧、建設育秧工廠、“稻稻油”三熟制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示范等新技術、新模式。

  當時大家并不看好這些創舉,“還有人說我是在‘胡鬧’,根本不會種田。”李嘉亮說道。

  但李嘉亮心中暗暗算了一筆賬,人工插秧不僅人力成本高,而且質量無法保證。“收割時,我開著收割機明顯感覺到田塊中間的水稻密度過低,因為收割機開過去都不用踩油門。”他解釋道。

  而事實也證明,“不會種田”的李嘉亮的選擇是正確的。以“稻稻油”高效模式為例,李嘉亮累計推廣面積達3.56萬畝,畝均增效125元。在新技術示范推廣的過程中,李嘉亮積極吸納貧困戶為社員,共幫扶36戶貧困戶共179人采取該模式種植了780畝優質高產水稻,年戶均收入達6萬元以上,助力脫貧攻堅。

  從運用印染技術摸索出印刷播種,到開展“稻稻油”三熟制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示范,再到成立以推行社會化農機服務模式為特點的農業專業合作社,敢想、敢干、敢闖的李嘉亮成為遠近聞名的種糧好手,也是當地帶動脫貧攻堅與助力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