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預制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其中,畜禽預制菜主要指使用豬牛羊禽肉及其副產品為原料所制作的預制菜產品。近年來,國內預制菜產業迅猛發展。廣東省依托政策東風、資源及市場優勢,從省級層面有組織地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而畜禽預制菜產業更是眾多企業爭先發力的賽道。本文基于實地走訪與問卷調查,探討廣東省畜禽預制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
廣東省畜禽預制菜產業基本情況
預制菜市場究竟有多大?在首屆中國國際(佛山)預制菜產業大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預制菜產業發展白皮書》中披露了一組數據: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廣東又處于何種地位?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預制菜產值達545億元,增速達31.3%,聚集了超6000家上下游企業,占全國8.5%。據《2022廣東統計年鑒》數據,2021年廣東牧業產值約占牧業及漁業產值總和的50%(牧業產值統計含豬、家禽飼養等,漁業產值統計含海水及淡水產品等)。假設按牧業產值占比進行估算,廣東畜禽預制菜產值約273億元。
為進一步了解廣東畜禽預制菜產業發展情況,基于問卷調研與實地走訪,獲取一手資料。當前廣東畜禽預制菜生產與銷售的企業涵蓋多種類別,49%的企業為專業預制菜生產商;上游農牧企業次之,占比達29%;零售企業、全產業鏈企業、餐飲企業分別占6%、4%和2%。
從生產主體、產品菜系、產品形態、產品原料、銷售渠道、銷售區域、產業布局等方面進行總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生產主體。調研數據顯示,當前70%的廣東畜禽預制菜企業年總營收在1億元以下,中小型企業數量居多。
其中,預制菜板塊營收占總營收30%以上的企業數量僅占調研企業總數的27%,27%的企業預制菜板塊營收占比不足5%。
細分具體企業類別可以發現,專業預制菜生產商、零售企業及餐飲企業等下游企業合計占比達57%,下游企業數量近乎上游農牧企業的2倍。
(二)產品菜系。粵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現代八大菜系之一,代表了廣東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在參與調研的企業中,94.12%主要生產粵菜類別預制菜產品,7.84%生產湘菜類預制菜產品,5.88%生產川菜類預制菜產品。可見,廣東畜禽預制菜企業產品的開發主要立足本土的資源及居民的消費習慣。
(三)產品形態。參與調研的畜禽預制菜企業的產品類型主要包括蒸品、湯品、炒菜、油炸、鹵制、腌制、水煮、燒烤食品等8個類別。
其中,蒸品類別產品數量最多,近半企業開發相關產品;湯品次之,約43.14%的企業開湯品類產品。
(四)產品原料。對主要原料做統計分析,58.82%的企業使用雞肉為預制菜主要原料,54.9%的企業使用豬肉為主要原料。當前企業開發雞肉類預制菜產品偏愛鹽焗雞,豬肉類預制菜產品以臘味為代表。
除了雞肉和豬肉,企業使用的原料還包括水禽類、牛肉、鴿肉、羊肉和雞蛋等。
(五)銷售渠道。參與調研的企業中,27%的企業主要銷售渠道為B端,20%的企業主要銷售渠道為C端,另有半數以上企業B端、C端并舉。由此可見,企業以B端銷售渠道為主,C端銷售渠道為輔。
B端銷售渠道涵蓋連鎖快餐、酒店、中小餐飲、團餐、代工、外賣店等,其中連鎖快餐、酒店和中小餐飲是企業最主要的B端銷售渠道。
再看C端銷售渠道。78.43%的企業通過電商平臺打開C端,60.78%的企業擁有商超銷售渠道,C端銷售渠道還包括自有門店、社區團購、社群團購、農貿市場等。
(六)銷售區域。據調研統計,目前廣東各大畜禽預制菜企業的產品主要銷往華南地區,廣東是最重要的市場。華東地區是畜禽預制菜企業重點關注的市場,超45%的企業選擇在華東地區打開銷路。
聚焦具體城市,廣州、深圳和上海三大一線城市是企業重點關注和挖掘的市場。廣深市場對廣東本地企業而言距離近、交通便捷,且研發的產品風味口感更符合省內消費者的喜好,而上海市場則因其消費力足,人口多元帶來飲食文化多元,所以各類口味差異較大的產品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市場空間。
(七)產業布局。2022年廣東率先規劃建設了11個預制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分別位于廣州、珠海、佛山、江門、惠州、肇慶、湛江、茂名、韶關、潮州10個地級市,形成廣東預制菜園區集聚式發展。
其中,具備畜禽類預制菜產業發展優勢的預制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有7個,包括廣州市南沙區預制菜產業園、肇慶市高要區預制菜產業園、佛山市順德區預制菜產業園、江門市蓬江區預制菜產業園、惠州市博羅縣預制菜產業園、茂名市化州市預制菜產業園及韶關市曲江區預制菜產業園,分別位于7個地級市。
廣東省畜禽預制菜產業主要優勢
伴隨消費習慣改變,政府大力扶持預制菜產業發展。作為全國畜禽養殖與消費大省,廣東畜禽預制菜產業發展擁有原材料優勢,而悠久的飲食文化、商業文明基因與科技力量則為廣東畜禽預制菜產業插上翅膀。
(一)“懶人經濟”興起,居民消費習慣改變。受新冠疫情與消費趨勢的影響,“懶人經濟”“宅經濟”加速興起,國內預制菜消費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實際增長2.9%。伴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消費習慣改變為預制菜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基礎。
(二)政策大力支持,出臺“預制菜十條”。2022年廣東發布《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明確提出建設預制菜聯合研發平臺、構建預制菜質量安全監管規范體系、壯大預制菜產業集群、培育預制菜示范企業、培養預制菜產業人才、推動預制菜倉儲冷鏈物流建設、拓寬預制菜品牌營銷渠道、推動預制菜走向國際市場、加大財政金融保險支持力度以及建設廣東預制菜文化科普高地。
為發揮標準化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廣東在全國率先立項制定5項預制菜地方標準,包括《預制菜術語及分類要求》《粵菜預制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預制菜冷鏈配送規范》《預制菜感官評價規范》《預制菜產業園建設指南》,并在2022年將11個預制菜產業園納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再次提出加強預制菜等食品加工全產業鏈市場主體培育。
(三)科研資源支撐,專業人才集聚。調研數據顯示,70%的畜禽預制菜企業擁有研發團隊,20%的企業委托外部研發或與專業公司合作,另有10%的企業尚無研發投入。細分不同企業類型,95.83%的專業預制菜生產商擁有研發團隊,而上游農牧企業中有57.14%的企業擁有研發團隊。
除了內部研發團隊,高校科研資源同樣為廣東畜禽預制菜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不少企業與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技術團隊合作。
(四)畜禽養殖大省,具備優勢種源。廣東是畜禽養殖大省。2022年廣東豬牛羊禽肉產量達475.82萬噸,比上年增長5.3%;家禽出欄13.37億只,排行全國第二;生豬出欄3496.79萬頭,排行全國第七。
在黃羽肉雞產業鏈上,廣東“四大名雞”包括清遠麻雞、封開杏花雞、信宜懷鄉雞以及惠陽胡須雞,均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在產業建設、品牌打造和品種改良上都獲得重要成就。從生豬行業的角度觀察,廣東擁有藍塘豬、大花白豬、粵東黑豬、小耳花豬等地方特色豬種,豐富的土豬資源有利于廣東畜禽預制菜產業多元化發展。
(五)畜禽消費大省,大灣區及國際市場廣闊。雞肉和豬肉為畜禽預制菜最主要的原料,這與我國肉類消費結構中的重要性相關。《2022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達25.2kg,人均禽類消費量達12.3kg,同年牛肉、羊肉人均消費量僅為2.5kg和1.4kg。作為經濟和人口第一大省,資料顯示2021年廣東居民家庭人均豬肉消費量達29.6kg,為全國居民人均的1.2倍;廣東居民人均禽類消費量達24.6kg,為全國居民人均的2倍。在調研中,部分企業表示未來將打通出口渠道,讓產品走向國際。
(六)粵菜文化發祥地,地方特色菜品具有開發潛力。粵菜是傳統四大菜系之一,廣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名揚天下,粵菜是廣東畜禽預制菜產品研發的重要方向。廣州酒家集團便是其中的代表,該公司開發各類充滿粵菜特色的預制菜產品,實現標準化和工業化。如清遠市晁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研發“濃香鵝筍煲”預制菜產品,甄選清遠英德特產麻竹筍以及清遠優質鵝種黑鬃鵝。源于廣東潮汕地區的“潮汕鹵鵝”同樣獨具特色。
廣東省畜禽預制菜產業主要制約因素
風口中的預制菜產業,應當警惕行業過熱,防止出現假冒偽劣及食品安全問題。預制菜企業看見機遇的同時,不能忽視行業現存的諸多痛點難點。
(一)農牧企業缺乏食品端經驗。許多擁有原材料優勢的上游農牧企業在食品端的開發上仍有許多不足,部分企業深耕產業鏈中的養殖端、屠宰端已久,踏進食品端后,產品開發或銷售均缺乏經驗,在產業鏈垂直打造上存在瓶頸,三產融合存在難題。
以肉雞為例,廣東是黃羽肉雞養殖大省,而當前黃羽肉雞養殖體量有所萎縮,主要與白羽肉雞的市場擴張有關。2022年全國白羽肉雞屠宰量達75億只,而黃羽肉雞出欄量僅為38億只,同比下降7.5%。白羽肉雞的競爭優勢不僅來自種源本身及快大型養殖的成本優勢,關鍵在于白羽肉雞產業的發展一直重視終端的食品銷售,而廣東黃羽肉雞產業未能突破發展瓶頸甚至出現市場萎縮,與食品端開發利用不足有很大關系。
(二)原料價格波動頻繁。由于食品端定價相對固定,無法像活禽價格一樣持續調整,一旦預制菜產品確定價格后就無法隨時更改,導致預制菜產品單價難以保持盈利。許多企業都認為,目前家禽價格缺乏穩定性,原材料價格不可控、波動幅度大,是畜禽預制菜產品的痛點之一。
(三)高利潤率產品較少。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廣東代表性的畜禽預制菜企業中,43%的企業表示預制菜產品售價為原料價格的1?1.5倍,33%的企業預制菜產品價格為原料價格的1.5?2倍,20%的企業預制菜產品價格為原料價格的2?3倍,僅4%的企業可以做到預制菜產品價格為原料價格的3倍以上。
針對廣東代表性畜禽預制菜企業最熱銷單品零售價進行統計,數據表明,各企業熱銷單品零售價多為50元以下,占44%;單品價格超過110元的預制菜產品占12%;價格最高的單品零售價達到150元以上,占比約4%。
在將企業所使用的畜禽原料與預制菜產品增值情況進行交叉分析后,可以發現,選用豬肉、雞肉兩大畜禽原料制作的預制菜產品價格多為原料價格的2倍以內,增值空間較小,選用鴿肉、牛肉等為原料實現產品高利潤的概率相對較高。
可以看出,目前高附加值的產品相對較少,若無法實現較高利潤,則食品端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提升。
(四)產品創新性不足導致同質化競爭。調研發現,目前廣東畜禽預制菜產品形態相對單一,多數企業的產品創新性不足。當前企業開發產品偏愛鹽焗雞、臘味。行業整體看產品類型較單一,許多企業難以突出自身產品的特色。
從研發推廣投入觀察,參與調研的企業中,投入低于100萬元的最多,占比為37%;投入達100?500萬元次之,占比為31%。
(五)自動化加工難以還原人工風味。預制菜可以依托智能化、自動化設備量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不過也會碰到難以完全還原人工制作風味,不符合消費者的期望,影響產品銷售。
(六)產品保鮮技術待完善。保鮮保質依然是預制菜產業的痛點難點。為保持風味口感,許多產品無法進行超高溫殺菌處理,仍以低溫速凍方式進行儲存,輸送過程需要冷鏈,成本相對高昂,擠壓了產品利潤。
數據顯示,74.51%的企業需要通過冰凍儲存產品;56.86%的企業儲存產品需要冷鮮保存。受制于肉品保質的困難,絕大多數企業選擇冷凍儲存,延長預制菜產品的保質期。
產品完全無需使用冷鏈的企業僅占18%,通過自有冷鏈或外包冷鏈儲存產品的企業占82%。由此可見,目前預制菜產業不屬于節能環保型,倉庫、運輸車等都是耗電環節,投資和運營費用巨大,業內對食材和產品的處理方式多通過全冷鏈速凍實現。
(七)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潛力待挖掘。從消費者年齡的角度觀察,參與此次調研的廣東畜禽預制菜企業中,65%的企業主要客戶群體年齡為30?40歲;18?30歲的客戶群體次之,占比達21%;40?50歲的群體較少,占比達14%。
可見,目前畜禽預制菜的消費群體多為30歲以上的中青年,18?30歲年齡段的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潛力尚待挖掘。
(八)地區間消費偏好存異影響市場開拓。部分畜禽預制菜產品的風味口感本身帶有地區特色,契合本土民眾的需求和偏好,但由于不同地區的消費喜好有所差異,廣東畜禽預制菜產品在省外打開市場空間時難免受限制。
以臘味和鹽焗雞兩大類產品為例,廣東省外的消費者覺得廣式臘味產品偏甜,他們更喜歡辣味和咸味的產品,而咸香的鹽焗雞還是廣東人吃得多,北方地區喜歡口感辣、口味偏重的產品。
(九)假冒偽劣威脅食品安全。資料顯示,2022年,國內現存預制菜企業數量已超7萬家。其中廣東省預制菜相關企業也已超過6000家。另有數據表明,2020年,國內預制菜注冊企業量在1.25萬家以上。短短2年,國內預制菜企業數量增長超5.75萬家。火爆的預制菜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濫竽充數的現象,需要引起行業的高度重視。產業成熟度提升最終要回到標準的建設及消費者的認知,而目前預制菜產業存在小、散、亂等問題,產業標準化程度不高,產業鏈分散,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完善。
廣東省畜禽預制菜產業前景分析與發展策略
廣東畜禽預制菜產業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本研究經過廣泛調研,提出九項發展策略。
(一)明晰核心競爭力,鼓勵有條件的農牧企業延伸產業鏈。上游農牧企業積累了養殖端經驗,擁有做大做強畜禽預制菜產業的原材料優勢,可以根據自身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具體情況,延伸產業鏈,尤其重視食品端開發。把握全產業鏈的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有較大的優勢。
(二)下游企業建立多元原料渠道,可適度發展養殖業。畜禽原料價格波動頻繁使預制菜企業難以把控產品盈虧。調研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廣東畜禽預制菜企業中,33%的畜禽預制菜企業選擇自己養殖,30%的企業選擇直接采購畜禽原料,剩下37%的企業則自養與采購兩手抓,以此獲得穩定的原料供應。
為更好地把控原料價格,避免原料供應短缺,下游企業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畜禽供應渠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養殖端。
(三)打造高利潤產品,關注附加值高的消費場景與原料。目前畜禽預制菜產品增值空間尚待挖掘,可關注養生、禮品等附加值較高的消費場景。例如,不少企業關注“雞湯”類產品的研發;也可以選用營養價值更高、附加值更高的畜禽原料開發產品。
牛肉類產品的溢價除了本身營養價值,與潮汕牛肉火鍋等消費場景的流行相關。佛跳墻、盆菜等產品附加值高,是預制菜產品的頂流之一,除了營養價值豐富,關鍵在原料的多元化及高級餐飲的消費場景。
(四)創新研發畜禽預制菜產品,避免同質化競爭。企業開發產品應結合優勢資源,創新產品形態,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獨特產品,避免同質化競爭。以鵬昌集團為例,由于國內雞蛋行業內卷嚴重,2020年啟動了烘焙食品生產線,已開發了雞蛋皮蛋、各式烘焙食品等400多款產品。當前每個月會根據不同市場需求或客戶需求開發新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
(五)傳承古法技藝保持風味,應用現代技術實現量產。廣東畜禽預制菜產業發展既要繼承,又要創新,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產品特性,融合人工與現代技術為一體,最大可能還原產品的風味口感。
(六)產學研合作,加快常溫保鮮技術研發推廣。冷鏈保鮮成本高是畜禽預制菜產業痛點,部分產品可以采用國際上已經非常成熟的罐頭保鮮技術,經過高溫殺菌后可以常溫保存鎖鮮。未來廣東畜禽預制菜產業的發展需要產學研合作,加快常溫保鮮技術研發和推廣,提質增效。
(七)挖掘C端市場潛力,文化傳承與品牌宣傳反哺市場。過去,預制菜企業更注重B端市場,因為B端投入成本較低,而回報大,但在互聯網深刻改造各行各業邏輯的今日,企業可以在C端做出產品影響力,繼而打開B端市場。
企業應關注消費群體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年輕消費者購買產品主要是圖方便和性價比;而部分群體購買預制菜產品則是為了滿足情緒價值。C端市場開拓中應當用好電商平臺,通過淘寶、京東、拼多多、抖音等多種渠道,直接面向終端消費群體,樹立品牌形象。同時,開拓市場需要喚醒文化記憶,通過文化傳承與品牌宣傳反哺市場。
(八)制定標準體系,推動畜禽預制菜產品走向國際。當前,廣東畜禽預制菜企業主要開發粵菜類預制產品,保持了地區特色。同時,還應各類菜系兼容并包,根據不同市場對風味口味的需求,打造多元化的產品。
產業標準需要逐步完善。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與企業應當攜手共建,制定廣東畜禽預制菜標準,包括灣區標準、地方標準等,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品牌效應。
同時,需要重視龍頭企業帶頭作用,擴大市場影響力,培育一批有行業知名度的畜禽預制菜品牌,逐步開拓國際市場。
(九)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科普釋疑改變認知偏見。政府相關部門與行業協會應形成合力,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對威脅食品安全的假冒偽劣產品零容忍,進行嚴厲打擊。可以通過宣傳、科普節等方式改變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認知偏見,推動行業有序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銀仲智、倪軍、徐晴,廣東省農業對外經濟與農民合作促進中心;劉鑫、黃子民,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農村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