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進大學校園,這項工作創新性、實踐性、復合性都很強。今天的會議,目的就是當面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和想法,邀請高校一起合作,共同把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進校園這項工作開展好。
聽了大家發言,很受啟發。我有“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大家的積極性很高,思想認識體現了政治站位。幾所高校都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進校園是高質量推進新農科建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舉措。大家都認為這項工作很有必要,并給予了積極回應,表達了協同推進的愿望。二是沒想到這么多高校已經行動起來,課程設置體現專業性。有的高校已經開設了課程,有的高校已經拿出來方案。三是沒想到和學校的建設發展高度融合,目標設置體現責任心。幾所發言高校都在說怎么干、怎樣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課程設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打造一流課程。讓我們對這項工作更有信心。借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主要講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進”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要求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生產者是第一責任人,要生產出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合格農產品。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落實屬地責任和監管責任。這項工作怎么會和高校教學課程設置發生關聯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涉農高等院校教學,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我們收集了多所涉農高校的課程大綱和教材,到5所高校開展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了解學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開設和學生培養情況,發現當前存在4個方面不足。
一是“四個最嚴”要求體現不夠。從2013年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了“四個最嚴”等重要指示論述,這些精神在涉農專業教學課程中體現不夠充分。
二是現行食品安全課程不能滿足農產品質量監管需要。據了解,開設食品安全相關課程的高校有480多所,但內容主要講的是食品加工、食品衛生、食品檢測技術和產品認證等方面,人才培養跟農業農村部門對農產品“三前”環節質量安全監管實踐目標不盡一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有關聯,有些領域是相通的,比如檢測,但是在很多領域,從監管角度和安全保障角度來看,是不一樣的。從監管職責來看,分“三前”“三后”環節管理,食品安全很多涉及生產經營許可,而農產品種植不需要許可。從監管對象上看,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和千家萬戶農民打交道,標準化程度低,受氣候、病蟲害等外來因素影響大;而食品安全主要涉及標準化、流程化、工廠化的企業。從解決的問題看,農產品質量安全關注的是農藥獸藥殘留問題,也有重金屬、生物毒素問題。食品加工企業更關注衛生等食源性微生物指標和食品添加劑等。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與食品安全的教學,其面向對象、學習內容、監管制度、培養目標等都有很大差異。很多學校設立食品安全課程,不能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人才支撐需求。
三是對禁限用藥物名錄、殘留限量標準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內容講得不夠,內容更新不及時。不少高校的種植園藝、動醫動科等專業,都沒有把禁限用農藥名錄、禁停用獸藥名錄、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等制度要求作為重點內容來講。農業農村部門正在大力推動現代種養模式轉型、減肥減藥控殘、重點品種整治等,這些最新實踐也沒有體現到教學中去。
四是對監管制度實踐關注不夠。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于2023年1月1日開始實施,里面有很多重大制度創新,包括:(一)農戶全面納入監管并明確法律責任;(二)對使用禁用藥行為引入拘留處罰措施;(三)常用殘留藥物超標問題和違規使用禁用藥物區分開,實施精準監管;(四)創設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五)明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是強制執行的標準;(六)制定統一協同的風險監測計劃。但有些教材還在沿用修訂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已經取消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仍還在講述,存在更新不及時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進校園活動,把監管部門需要強調的內容跟高校溝通設計好,講清楚現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需求,推動建設一支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政策制度的高水平專業教師隊伍,培養具有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意識和專業素養的學生人才。
第二個問題,“進什么”
剛才大家都講到一些建議,我想大概應當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新理念新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的“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走質量興農之路”“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大食物觀”等重要指示精神。目前,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培訓,都將其作為第一講,希望在涉農高校教學中有更充分體現。
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新制度新內容。希望能夠讓學生們更新知識,了解最新的法律規范和監管要求。
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禁限用藥物名錄及殘留限量標準。近年以農業農村部公告形式發布并多次更新了禁用農藥、限制使用農藥以及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或停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單等,我國還制定了1.3萬項農藥獸藥殘留限量標準,要讓學生掌握最新的安全用藥規定。
四是安全用藥生產技術。要向學生講述農藥獸藥安全合理使用、重點品種常檢出問題清單、減肥減藥技術、減抗替抗技術等內容,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農業生產要數量質量一起抓,不能單純為了追求高產,一味使用大水大肥大藥或盲目增加養殖密度。
五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制。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評估、監督抽查、檢驗檢測等。希望高校能夠發揮科研優勢,加強速測技術研發,開展風險評估、風險管控等內容研究。
六是農產品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注重“嚴優并舉”,“嚴”是嚴格監管、守住底線,“優”是優質供給、促進優質農產品發展。希望高校能夠開展農產品品質相關研究,講授農產品品質評價、分等分級、品牌認證、農產品“三品一標”等內容。
第三個問題,“怎么進”
去年我們向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發函征集了意愿,收到大家的積極反饋,我們擇優邀請了22所高校來參加今天的座談會。每個學校都很有優勢和特點,希望大家能夠積極參與,協同推進。
一是加快工作進度,抓緊時間進。一些教材在使用期間,標準法規和制度要求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內容更新不及時的問題。像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幾乎兩三年就修改一回,這需要高校教學緊盯監管實踐發展,及時更新課程內容。有條件的高校,爭取在2024年春季學期前就把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建立起來,也可以在原有課程基礎上添加、更新有關內容。首批參與高校要帶頭,盡快行動起來。
二是立足不同學校特色,有所側重進。這次進校園活動希望做到“農林牧漁并舉”,但術業有專攻,具體到每個高校,可以分別先從自己擅長、突出的領域抓起,特別希望在農學、植保、水產、畜牧等專業學科里要講殘留限量標準、禁限用藥物等內容。
三是上下協同聯動,統籌合力進。許多高校的工作開展計劃里,都提到了希望質量監管司組織專家團隊,針對專業課老師不擅長的內容,以客座教師、專題報告等形式,幫助開展相關內容授課。對這方面的需求,我非常認同。部藥檢所、中監所、質標中心都有很多專家,希望在標準法規、殘留限量等方面給予支持。省廳同志要積極配合好高校開展工作。部屬風險評估實驗室、檢測中心和 “三品一標”生產企業,要為實踐教學提供資源條件。通過進校園活動,爭取推動監管工作、高校學科建設、事業單位發展實現“三贏”。
四是加強協調支持,點面結合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進校園已經列到2024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重點。下一步,我們還將積極與農業農村部科技司、教育部有關司局溝通協調,到相關高校調研,由點向面盡快鋪開,推廣到其他高校。希望首批參與高校把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進校園作出引領、作出聲勢,讓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助力高校學科建設。
(本文系作者在2024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課程進大學校園”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略有刪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