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機制。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不僅圍繞鄉村振興作出了全面部署,還特別強調了要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
資金投入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資金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糧草軍需”,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就難以有效實施。
(一)資金投入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糧食安全不僅關系到國家的安全穩定,而且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石。糧食生產需要各種資源的協同投入,包括化肥、種子、農藥、技術、農機設備、勞動力以及水資源等。化肥是糧食的“糧食”,對提升土壤地力、保障糧食產量至關重要。種子被譽為農業生產的“芯片”,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優良品種選育推廣直接關系到糧食的產量和品質。在精準農業、智能農業裝備、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引進與應用中,創新平臺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顯得至關重要。勞動力作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其技能和素質直接決定了糧食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大中型灌區建設及配套節水改造等水利項目建設必須持續推進。這些糧食生產基本要素的有效利用,離不開穩定的資金投入作為后盾。
(二)資金投入是防止規模性返貧的關鍵手段
在脫貧減貧和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資金的投入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盡管我國已經取得了全面脫貧的輝煌成就,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在許多地區,產業基礎仍然薄弱,在面對外部沖擊時,如發生市場波動、自然災害等,容易陷入返貧的困境。因此,及時的資金投入不僅能夠幫助農民在遭遇突發事件或自然災害時迅速恢復生產和生活秩序,而且能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通過有效的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和轉型,從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確保鄉村振興的成果得以鞏固,助力鄉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資金投入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資金是鄉村產業持續繁榮與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森林康養、休閑農業等農村新興產業的拓展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質量、擴大市場影響力等。縣域電商直播基地的建設,需要購置直播設備、培訓電商人才、推廣鄉村品牌等。縣域商貿體系的建設、農村物流配送體系的完善以及農村客貨郵一體化發展等對于提高鄉村市場的流通效率,促進農產品銷售和流通十分重要。為當地農民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訓和教育機會,吸引優秀的人才到鄉村地區工作和創業均需要資金的持續投入來推動。
(四)資金投入是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的重要推動力
資金投入源源不斷地為鄉村建設提供動力與活力。鄉村水、電、路、氣、房等關鍵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居民享受現代化生活的基石。鄉村水源地的保護、水質的監測以及供水管網的現代化改造,可以確保鄉村居民享受到安全、可靠的飲用水。農村電網的升級改造和分布式新能源的發展,將為鄉村帶來清潔、高效的能源供應。農村四類道路建設——村內主干道、農村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將為鄉村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提供便捷的交通條件。煤氣等清潔能源的引入以及鄉村燃氣設施的建設,將有效改善鄉村居民的生活條件。鄉村住房升級改造,如廁所革命等,能夠為鄉村居民提供更加舒適、衛生的環境。除了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提升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鄉村學校的建設、農村醫療設施的改善與醫療人才的培養,以及養老保障設施的完善,都需要資金支持。
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來源
(一)財政投入:鄉村振興的穩固基石與堅實后盾
財政投入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從近年來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在農林水支出上的投入規模來看,政府對于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2019年財政支農金額為22862.8億元,占農業GDP的比重為18.4%,其中,中央財政支農金額為532.34億元,地方財政支農的金額為22330.46億元。2022年財政支農金額為22499.76億元,占農業GDP的比重為14.4%,其中,中央財政支出部分為249.55億元,地方財政支出部分為22250.21億元。從2019年到2022年,地方財政的支農金額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中央財政雖然支出金額相對較少,但其穩定的投入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這種中央與地方財政共同發力的格局,確保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
(二)金融機構: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金融機構在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23年末的數據顯示,金融機構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高達56.6萬億元,同比增長14.9%。各大金融機構紛紛推出針對農村發展的金融產品,如中國建設銀行的“裕農通”、中國農業銀行的“惠農e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推出的“郵e鏈”涉農信貸以及中國工商銀行推出的“興農通”等,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農村地區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也推動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小微金融企業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方面也表現積極,截至2023年8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67.7萬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為55萬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27.4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約25%。保險公司在鄉村振興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023年我國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規模為1430億元,為1.64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4.98萬億元,這不僅體現了農業保險在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金融機構在鄉村振興中的參與深度和貢獻。
(三)社會資本投入: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外力支撐
社會資本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力量。涉農企業和民間資本在鄉村振興中的投入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顯示出民間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響應和深度參與。截至2022年12月26日,全國范圍內鄉村振興基金的數量總計192只,遍布23個省,總規模高達1239.82億元,為農業產業升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等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如,2022年天津市鄉村振興基金通過25億元的政府引導基金,與金融機構、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本合作,共同發起設立若干只母基金,再通過設立子基金或直投的方式,最終形成規模100億元的鄉村振興基金和項目群,用以推動當地鄉村振興項目的發展。此外,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在內的農村經營主體以及個人投資者,也在農業生產資料、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等領域進行了大量投入。這些投入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經濟效益,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的建議
在中央統籌、地方主體基礎上,發揮市場作用,通過政府投資、金融支持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方式,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區域的投入力度,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不斷夯實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引導職能
為確保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首要任務是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在預算編制和資金分配的過程中,確保鄉村振興項目的支出在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中占據優先地位。土地出讓收入的使用方向必須明確并切實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服務,應將其重點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等關鍵領域,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支持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用于支持鄉村振興領域公益性項目,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流向鄉村振興。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加強財政資金合規性檢查和績效評估,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規范性,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效能
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需要構建與鄉村振興相契合的金融服務體系,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如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為金融機構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激發其參與涉農業務的積極性。明確支農支小的戰略方向,發揮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及農村信用社的主力軍作用,利用其深入基層、貼近民眾的獨特優勢,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精準金融支持。結合金融科技,引導大中型銀行深入鄉村,優化服務流程,降低成本,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機構需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針對農業產業升級、農村小微企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金融產品,推進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建設、探索新型服務方式和移動支付等。開設金融知識講座、編發金融知識手冊等,向農民普及存款、貸款、保險、投資等基本概念和風險防范知識,提升農民的金融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
(三)引導并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
社會資本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要健全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對接平臺,為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搭建橋梁、提供服務。充分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政府投資基金的杠桿作用,引導并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增強社會資本的投資信心。發揮保險等行業的“增信”作用,以“農業保險+信貸”“農業保險+期貨”“農業保險+擔保”等金融模式,完善和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探索通過與政府合作、全產業鏈開發、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等方式投入鄉村振興。打出財稅優惠、支持科技創新的組合拳,通過財稅減免等措施,鼓勵龍頭企業與定點鄉鎮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如村企互建、農產品收購、技術服務提供和就業機會創造等,構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實現產業鏈的共贏發展。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通過民辦公助、籌資籌勞、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形式,引導和支持村集體和農民自主實施或參與直接受益的鄉村建設項目。
(作者單位:史英輝,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龍文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