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柞水木耳:寫就脫貧“大文章”
時間:2024-04-24 14:24:44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陜西省柞水縣立足資源稟賦,把木耳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全縣上下同念“木耳經”,全力打造柞水木耳品牌,全面推進木耳產業發展壯大,讓小小木耳成為“如何脫貧”這篇“大文章”的破題關鍵,一路發展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大產業”。

  柞水縣地處秦嶺南麓,因境內盛產柞樹(耳樹)而得名,因柞水木耳而聞名華夏。柞水木耳栽培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柞水就開始了木耳生產。近年來,柞水縣依托品牌建設,持續做優品質,做靚品牌,全縣年發展木耳1億袋、產出干木耳5000噸,實現產值3億元,帶動6944戶貧困戶穩定脫貧,戶均增收5000元,現有木耳經營主體67家。獲得有機、綠色食品認證11個、良好農業規范2個,先后入選首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全國十大產業扶貧典型案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創新模式

  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柞水創新“兩借兩還”模式和“產業+就業+三變”模式,幫助農戶發展產業實現增收致富。針對部分群眾缺乏產業啟動資金的難題,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企業簽訂借貸合同,農戶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借袋還耳,借棚還耳”協議,村集體經濟免費提供木耳大棚和菌袋,木耳采摘結束后,農戶將成品耳上交村集體統一銷售,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銷售資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還群眾,群眾無須資金就能參與木耳產業發展。

  此外,不斷探索村企聯手共建、政府定點幫扶、群眾積極參與等產業發展模式,清算盤活農村土地、山林等資源資產,積極吸納各類資金,推進木耳產業區域化布局和合作化發展。通過“兩借兩還”“六型聯結”等模式,將70%以上的貧困戶“鑲嵌”到木耳產業鏈上,帶動貧困人員2.45萬人,實現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品種培優

  強化標準推廣應用

  柞水縣基于秦嶺文化IP優勢和“秦嶺柞木”菌材,培育“秦嶺柞木”為核心的柞水木耳。引進科研團隊,搭建了李玉院士工作站、木耳技術研發中心兩個科技平臺,加大柞水耳種研發力度,先后培育了柞水1號至柞水5號5個柞水特有木耳菌種,夯實了柞水木耳品質,為品牌打造奠定堅實基礎。

  為提升柞水木耳質量控制標準,制定頒布陜西省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柞水木耳》,建立部門聯村包抓、企業示范種植和產業全程技術服務機制,編寫技術手冊、明白紙、明白卡等,下發所有生產主體和經營組織,標準知曉率、入戶率雙雙達到100%,推動柞水木耳從傳統經驗生產轉為現代標準化生產,全縣建成木耳標準化示范園區2個、示范基地30個,帶動全縣木耳標準化生產實現全覆蓋,為柞水木耳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文化為媒

  講好品牌扶貧故事

  柞水縣舉辦木耳文化節、編排《木耳花開》漁鼓情景劇,編寫《柞水木耳賦》《木耳之歌》《小木耳大產業》歌曲,制作專題宣傳片等,以文化為橋梁讓柞水木耳成為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木耳品牌。組織屬地企業積極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東盟博覽會、中國楊凌農業高科技成果博覽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省內外大型展會,成功舉辦了柞水“小木耳·大產業”招商推介大會,廣泛開展品牌宣傳推介,深入宣傳木耳產業扶貧帶貧能力。一年一度的木耳文化節以“弘揚文化、促進發展、振興鄉村”為主題,通過直播展銷、種植采摘、非遺互動、品嘗木耳菜肴等方式,進一步增強人們對木耳文化的認同感,提高柞水木耳品牌的影響力,使柞水木耳走出陜西、走向全國,帶動木耳產業成為全國各地耳熟能詳的扶貧好產業。

  柞水縣深度挖掘木耳飲食、藥用、歷史等文化,拓展柞水木耳與觀光采摘、科普宣傳、健康養生等有機結合。在木耳生產核心區推行“木耳+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建設提升西川木耳博物館、主題公園、特色小鎮和金米田園綜合體,創新推出“賞木耳景、看木耳戲、聽木耳歌、吃木耳宴、品木耳情”系列體驗活動,多種形式講好柞水木耳品牌故事,全方位展示木耳產業鏈條增收致富潛力。

  在品牌的引領下,柞水縣走出特色化木耳產業脫貧致富之路,培育“秦嶺柞木”為核心的柞水木耳,加快品種培優,探索產業發展模式,推進木耳產業區域化布局和合作化發展,深度挖掘木耳飲食、藥用、歷史等文化,加快推動與觀光采摘、健康養生等產業有機結合,努力打造柞水木耳三產融合產業高地,穩步實現由脫貧向致富的跨越。

  (來源:《中國農業品牌創新發展案例(2022)》)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