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建議將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推進。
他介紹說,農業文化遺產地具有建設美麗鄉村的資源基礎。我國有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和多樣的生態地理條件,勞動人民創造了數量豐富、類型多樣的農業文化遺產。自2012年我國啟動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認定與保護工作以來,已先后分7批發布了188項、涉及31個省的215個縣區,其中25項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蘊含著人地和諧的生態文明理念、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技術與結構合理的生態文化景觀,對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例如,世界第一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掛牌村——浙江省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因其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世外桃源的生態環境,獲得了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100個特色村莊”和省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等榮譽。又如云南紅河哈尼梯田,2007年成為國家濕地公園,2010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8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其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四素同構”復合生態系統,結構合理、功能完備、景觀優美、產出多元,彰顯了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內涵和道法自然的農業生產方式,2023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助推鄉村振興案例和全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此外,在第一批“美麗中國”主題郵票上,就有江蘇興化垛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
他帶來的另一份提案將目光聚焦到陜西漢中稻田—朱鹮共生系統,他建議盡快啟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并積極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閔慶文介紹說,我國陜西漢中地區為保護朱鹮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朱鹮繁育、保護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幾十年前,受環境污染和人類獵殺等因素影響,野生朱鹮的數量急劇減少,一度降低到個位數。1981年陜西洋縣八里關鄉姚家溝發現了世界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1986年陜西成立了朱鹮保護觀察站,2001年建立了陜西朱鹮自然保護區,2005年7月國務院批準成立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40多年不懈努力,我國朱鹮種群突破9000只,創造了極度瀕危物種涅槃重生的世界奇跡,中國的朱鹮保護被國際公認為瀕危動物保護的典范之一。
從國際上看,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朱鹮種群發展到近700只,并利用佐渡島的生態地理條件,將林地、種植園、草地、稻田、濕地、灌溉池塘和灌溉溝渠等鑲嵌分布,共同構成了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通過推動傳統生態農業發展,重新構建了適宜朱鹮生存的棲息地,使佐渡島這一日本野生朱鹮的最后一塊棲息地重新煥發了生機。“日本佐渡島稻田—朱鹮共生系統”于2011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成功申報,既大大增強了農民與朱鹮和諧相處的信心,也有力推動了農文旅融合發展。
為此,他建議以跨越陜西洋縣和城固縣的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將保護區所涉及的19個鄉(鎮)、108個行政村,統一納入農業文化遺產范圍。通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和保護以及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的深入挖掘,更好打造農業文化遺產品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農耕文化傳承,提升當地居民的文化自覺性與自信心,賦能全面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提升中國稻田—朱鹮共生系統這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