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在萊陽看農業新質生產力
時間:2024-04-25 09:30:58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苗春雷 字號:【

  不見農機手,只見“鐵牛”跑——3月10日,國內首個出口蔬菜全程無人智慧農場在山東萊陽開工,展示了不一樣的農業生產。

  從耕地整地、精準播種,到田間管理、收獲運輸,新一代全自主農業人工智能技術,讓以往的經驗種植實現了標準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從而形成現代農業生產的新質生產力。

  “在煙臺市農業農村局、萊陽市政府和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下,我們與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建設了這家智慧農場。今后將通過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發揮新動能新優勢。”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煙臺綜合試驗站站長、煙臺市農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長李濤表示。

  傳統生產,一半成本是人工

  “我們發展的勢頭很好,但是面臨瓶頸制約。”山東省萊陽市伊豪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凱向筆者表示。

  楊凱負責的伊豪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萊陽市團旺鎮,擁有土地500余畝,種植蘿卜、茄子、黃瓜等十多種蔬菜,專門向預制菜龍頭企業供應蔬菜原材料。

  楊凱說的瓶頸,指的是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用工難、用工貴等問題。他說,在用工最多的時候,需要雇五六十名工人,但他們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60歲。

  楊凱算了一筆賬,生產1畝蘿卜的總成本約為3330元。其中打藥、除草、收蘿卜、裝車等人工費用達到1750元,而包括耕整地等農機服務和肥料、種子、農藥等生產投入總計才1580元。這也意味著,人工費占了總生產成本的一半以上。

  “算起來,收蘿卜的人工費比后期加工車間里的成本還高。”楊凱說,“對我們來說,降低人工費,到了必須想辦法的時候了。”

  發展智慧農業,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現實所迫。因此,當楊凱聽說全程無人智慧化生產的時候,立刻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當地黨委、政府對智慧化生產也充滿期待。“團旺鎮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萊陽預制菜產業原料菜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發揮無人智慧農場的示范引領作用,將有力促進本地傳統蔬菜種植業轉型升級。”萊陽市團旺鎮黨委書記張夢竺表示。

  智慧農機,長著“眼睛和大腦”

  正在運行的無人拖拉機忽然暫停,不久后又重新前進。“這是看到前面有石頭等東西,自動進行了避障。”工作人員前往查看后,果然從土里翻出一塊石頭。

  自動避障的本事,源于拖拉機上長著“眼睛”。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智能化管理崗位專家吳華瑞研究員介紹,平臺上融合了激光雷達、北斗定位、多目視覺等先進裝備,讓無人拖拉機能及時識別周邊物體和人體成像,還能分析蔬菜作物的長勢并且精準對行,保障作物安全。

  不僅如此,無人拖拉機還長著高度發達的“大腦”。吳華瑞告訴筆者,平臺搭載的核心技術是蔬菜無人農場系統,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獨立控制,實現路徑自主規劃,完成遠程啟動、出庫、田間作業、自動避障、入庫等全流程作業,并具備國內領先的多機協同作業算法模型,可以進行同一環節的多機作業,也可以進行不同環節的多機配合,極大提高作業效率。

  “地里高低不平,很容易造成行駛路線偏差。系統自帶的算法,結合北斗定位和慣性導航系統,可以在幾毫秒內糾正偏差、作出補償,讓平臺回到正常線路上來。”吳華瑞表示。

  據介紹,這套系統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水平位于國際前列,并已走進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白俄羅斯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惠及當地人民。

  不到半小時,無人拖拉機就平耕了五六畝地。楊凱彎腰捻了一把土:“這活兒干得比咱們老師傅都好。土地又平整,泥土還很細,作業效率確實很高。”

  未來農業,新農人配上新農具

  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渡期。未來,新質生產力將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也必然走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的路子,實現從傳統種植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通過崗站合作,從農藝栽培和智能化方面協同攻關,為破解萊陽傳統蔬菜產區轉型升級瓶頸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吳華瑞表示,“這對未來勞動力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從業者必須掌握現代生產工具,要讀得懂數據并能夠對數據進行分析、決策。”

  吳華瑞認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勞動環境差、勞動強度高、勞動效率低。而集成了眾多智能裝備的智慧農業,具有超強“大腦”,解放了勞動力,符合下一步的農業發展趨勢。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就要讓更多新農人參與農業生產中,以最綠色的生產方式,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農產品。“也就是說,新農人得配上新農具,促進農業的現代化。”吳華瑞說。

  看著眼前的“鐵牛”飛奔,楊凱暢想了一下:用上智慧農機,風吹不到雨淋不著,坐在辦公室里喝著茶就能把活干了,想想都覺得美。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