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一望無際的“海上糧倉”嗎?你見過像艦艇一樣的深海養殖平臺嗎?你見過掛起來有兩層樓高的海帶嗎?
跟著我,坐船考察“中國水產第二大縣”的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遼闊海域,你會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既要靠海吃海,又要養海耕海”的實踐含義,也會具體感知農村中小銀行給予地方產業發展、群眾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持。
一人富帶動一起富
天高海闊,碧波蕩漾,海鳥飛翔。3月1日,我們乘船出海,半個小時到了連江縣大黃魚養殖專業戶盧統輝的深海養殖平臺。這個平臺如同一艘“旗艦”停泊在海面上,周圍十幾里是星羅棋布、形狀各異的養殖方陣,恰似眾艦拱衛,形成一個龐大的艦群,盧統輝是這個艦隊的“總司令”。
登上平臺,如履平地,感受不到絲毫晃動。平臺有三四層樓高,粗大的鋼架拱立在海面上,面積相當于三四個籃球場,四圍甲板寬敞平坦,可供百人參觀。船體中部安置著一個橄欖球形狀的巨大網箱,像大象的肚子,是平臺的主體。
盧統輝介紹,這里水深35米,平臺網深17米,錨定懸浮在海面上,網箱養殖水體1.58萬立方米,每年投放20多萬尾大黃魚,每年能夠產出400噸大黃魚,一公斤售價在200元左右。這里正對閩江入海口,水質好,營養豐富,大黃魚在網箱里自然覓食,隨意游弋,如同野生,所以肉質鮮嫩,口感爽滑,味道鮮美,是市場緊俏貨。他們從來不愁銷售,都是大飯店開船到平臺來收購。
這樣的平臺可以防15級臺風。盧統輝幾十年搞深海養殖,見證發展史。最早用的是木制魚排,一遇大風大浪木排就被打散了;后來更新用塑膠漁排,臺風一過就散架了;現在用鋼制平臺,任你狂風巨浪,我自巍然不動。
盧統輝說,這個網箱可以360度旋轉,如果下面有生長藻類或者網破了,可以旋轉上來處理。網箱用上人工智能,想要取魚,一按開關即可,想取多少取多少,不像從前要下海去撈,從早到晚累得伸不直腰。
一人富帶動一起富。盧統輝的公司長年聘請幾十個漁民,他的大黃魚苗及養殖技術普惠周圍鄉親,他的平臺建設在福州市和連江縣“百臺萬噸”工程建設中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盧統輝感謝連江農商銀行的大力支持,建一個深海養殖平臺需要投資1700多萬元,他建了兩個,農商銀行給他貸款1000萬。平常生產投入也很大,只要遇到困難,首先想到農商銀行。
銀企聯手推動產業升級
告別盧統輝的海上養殖平臺,我們坐船上岸乘車前往筱埕鎮官塢村,見到老支書林哲龍,他曾任兩屆全國人大代表,是帶領官塢村群眾“向海發展闖富路”的領頭雁。
20世紀80年代中期,官塢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漁村,每年漁民人均收入僅為150元,村集體負債5.6萬元,當時歌謠唱“有腳不踏官塢角,有女不嫁官塢男”。1987年,軍人出身的林哲龍被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帶領群眾向海發展,走出了一條以發展海帶鮑魚海參為主業,通過科技致富、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子。
年過六旬的林哲龍精神抖擻地帶著我們參觀,看村容村貌、海上養殖、生產車間和實驗室,給我們講解奮斗歷程、分享各種榮譽。他著重介紹了帶領群眾科技致富的經歷:
林哲龍最早領辦的是海帶加工廠,后來搞起了海帶品種培育。經歷數次失敗后,終于培育出以日本海帶為父本、本地海帶為母本的新品種“連雜一號”,這是中國海帶養殖業中唯一由漁民自己培育的新品種,現已推廣到全國各地。接著開發了“連雜二號”“海帶30烷醇”“南苗北移再南殖”等十幾項科研成果。憑此創新,村里一年增加2000多萬的收入。現在,官塢村創造了海帶育苗面積、養殖面積、加工產量三個“全國第一”,不僅讓官塢村老百姓生活富足,還帶動周邊25個村走上致富路。村黨委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殊榮,被中國科協、財政部授予“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集體,當選CCTV“中國十大魅力鄉村”。
林哲龍的群眾語言講得很溜。他說今天的官塢村,“種田不交稅、念書不收費、看病不大貴、老了發養老費,老百姓都喊共產黨萬萬歲!”他指出一個地方發展需要“五有”:有一個好班子(村兩委班子),有一支好隊伍(黨員干部和致富帶頭人),有一條好路子(產業加科技,海上加山上),有一套好制度(嚴格執行、長期運行),有一個好幫手(農商銀行)。
林哲龍不忘農商銀行的支持,他說:“我們村的發展離不開農商銀行的支持,最高時貸款7000多萬,最感恩的是,只要村集體和農戶遇到困難,總有農商銀行雪中送炭。”
連江農商銀行副行長周光明說:“支農支小是我們的定位,支持鄉村振興、助力群眾共同富裕是我們的責任。連江縣委正在帶領我們打造‘海上福州’橋頭堡,以工業化思維建設‘海上糧倉’,海上牧歌正奏響,農商銀行要擔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