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安徽:科技賦能 融合創新 打造特色 “快車”
時間:2024-04-23 10:02:29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安徽省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省和調出大省,資源稟賦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目前,全省上下正著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發展,亟需大量金融要素資源投入保障,特別是廣大小微經營主體對普惠金融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如何破解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瓶頸,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是當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在研判新形勢、考察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安徽省建行、省征信公司,強化金融科技賦能,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著力推動安徽省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

  深入調查研究,探索構建平臺基礎架構

  如何有效破解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堵點、難點、痛點,安徽省以前瞻性視角開啟了路徑探索。2020年11月,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建行專赴河北、黑龍江等省專題考察,學習汲取先進地區做法和經驗,并結合安徽實際研究確定工作方案,于2021年1月向安徽省政府分管領導提交考察和建設“安徽省農村金融綜合服務(裕農通)”平臺(以下簡稱“省農金平臺”)的報告,得到了省政府領導的批示肯定。2021年3月,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與省建行簽署建設農村金融綜合服務(裕農通)平臺合作協議,通過軟件系統研發及硬件設施投入,逐步完善了平臺基礎架構和各項服務功能,于2022年3月完成平臺1.0版本建設,為后續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年10月,安徽省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建設“信貸直通車”地方版試點省,省農業農村廳立即向省政府提交專題報告,將建設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納入到全省整體平臺建設發展規劃中,該項工作也被列為省政府重要督辦事項。在省政府有關全省金融服務信息化建設總體部署要求下,在農業農村部的悉心指導以及省建行、省征信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安徽省以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系統架構為底板,充分發揮“省農金平臺”先發探索經驗及“安徽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省金平臺”)的資源統籌優勢,優化系統端口對接,統一數據標準,暢通運行通道,實現了“三位一體”(“省農金平臺主平臺”“農業信貸直通車(安徽版)”“省金平臺涉農專區”)同頻共振、同軸運轉、同向發力,高質高效打造獨具安徽特色及優勢的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2022年12月,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實現了測試版上線試運行、2023年7月正式上線運行,金融服務的規模與質量得到迅速提升。

  整合多維數據,構建“三農”數字生態

  “三農”主題數據庫作為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的核心工程,如何解決好涉農數據的科學高效收集、存儲和使用是平臺應用推廣的基礎,是農村金融服務最大的難點,也是各類金融機構關注的焦點。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認真謀劃平臺“三農”主題庫建設,會同省部金融科技機構,研究制定“三農”主題庫建設方案,并與省征信公司和上海磐榮公司簽訂三方共建協議。“三農”主題庫建設推進過程中,首先是要確定系統架構,科學設置存儲空間,做到存的有序、取的方便、用的安全。在具體實施中,一是確定主要來源數據,尤其是要聚焦與金融服務密切相關的維度數據;二是強化數據歸集與加工,做好數據合理歸類,并遵循保密要求適度進行數據加工;三是科學存儲入庫,按照立體式坐標體系,分行業、分區域、分群體、分層級建檔入庫;四是高效提取應用,優化系統功能,設置便捷操作索引,按照差異化服務需求,精準提取并輸送相關數據。

  “三農”主題庫按照立體式、多維度、系統性布局架構,正在加速建設之中,初步與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數據打通整合,實現基礎功能初級應用。同時,安徽省依托省“金平臺”打造“三農”數字生態,一是創新“金融碼”模式,與皖事通深度對接,在全國范圍內首創“金融一碼辦”服務,線下貸款的平均辦理時間從40分鐘縮短到5分鐘,大大提升農業主體辦理貸款效率;二是打造數字金融協同體系。構建“1+16”省市平臺線上服務體系,實現農業市場主體“一點登錄,全省漫游”、金融產品“一站發布,全域投放”、金融業務“一地辦理,全網跟蹤”、金融能力“一次構建,全省適用”;三是深化資源協同共享,實現“銀行系統全連接、金融政策全協同、戰新產業全覆蓋”的數字互聯體系構建。系列舉措有效提升了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的品牌價值。

  目前,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共整合了村集體組織數據信息(收入、支出、收益分配等)共49萬余條,5500余家農業龍頭企業經營信息、8.3萬漁業養殖主體信息、宅基地新建、翻建住宅信息5.2萬戶、1.2萬畝,同時還接入了安徽省種畜禽生產經營、蠶種生產經營、農作物種子審批等各類審批、檢查、許可共11類102個字段涉農信用信息,額外提供79個字段的工商基本信息。同時借助“省金平臺”將安徽省內金融場景所涉及的和所需要的各類的政務數據進行匯聚,實現了對數據的有效的存儲和治理,已完成省級45個廳局單位數據對接工作,匯聚1200項數據資源;采集超60億條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在平臺發布政策4780項。初步實現了省部業務數據和涉農數據雙向共享,構建了良好的“三農”數字生態,豐富了金融服務的應用場景,有效提升了金融機構對各類農業主體的信用評價能力,降低了銀行客戶管理成本和信貸不良風險,加速涉農信用貸款、普惠貸款發展,最終增強全省農業主體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集成創新模式,彰顯安徽特色優勢

  一是強化省部協同,打造安徽樣板。在建設農業“信貸直通車”(安徽版)的過程中,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召開多輪業務研討會議,以農業農村部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系統參數為標準,研究系統工作方案,明確技術路徑及標準,打通對接障礙堵點,形成優勢互補、功能融合和服務協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安徽實際、創新本省特色:一是由行業部門主導上升至省政府高位推動,平臺布局下延至全省市縣;二是數據匯集渠道廣泛,綜合分析及應用價值更加精準高效;三是由單一信貸服務拓展至保險、擔保、投資更多領域,提供信貸+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四是平臺有省級行業主管部門業務系統基礎數據支撐,重點數據采集匯集高效精準,直接對接全省種糧一體化系統。

  二是拓寬服務維度,豐富服務功能。在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信貸專項服務的基礎上,結合安徽金融服務發展需要,在平臺上創設了農業保險、農業擔保、農業投資、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等功能模塊,統籌調配資源、推進聯動協作,綜合提升了財政、產業、金融政策效用,有效提高了各類金融產品服務的疊加效應,大大拓展了平臺的綜合服務功能。安徽版積極響應全省“三農”發展重點目標任務,適時調整優化功能布局,針對性推出了肉牛貸、生豬貸、糧食貸、茶葉貸、草莓貸、小龍蝦貸等農業特色產業鏈數字金融服務,更加精準地的服務農業產業發展,支持地方鄉村產業快速發展,加快鄉村振興進程。

  三是共建共推共享,提升規模效應。按照國家有關區域大數據平臺建設及涉農信息協同共享工作部署要求,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在建設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伊始,即同步整合各方資源,建立共建共推共享機制,與省大數據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部門加強協作,并積極發揮省建行、省征信等金融科技先鋒力量,探索設立全省“三農”主題庫,逐步歸集全省“三農”主體數據,加強數據分析整合,提升數據應用價值,推動數據共享共用。同時,加大宣傳督導,引駐匯集全省各金融機構資源,充實平臺服務主體。目前平臺已陸續引駐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省信用聯社、網商銀行、國元保險、太平洋保險、安徽農擔、省農發基金等139家銀行、11家保險公司、65家擔保公司。截至2023年末,平臺注冊用戶107萬戶,授信金額達339億元,貸款金額284億元,在省“金平臺”專區共上線金融產品422款,收到各類涉農主體融資申請合計95億元,實現融資對接36億元,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服務規模正在迅速擴大。

  四是聚焦精準高效,“四省一有”服務。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通過大數據分析建模及應用場景增信,精準鎖定涉農融資需求,幫促快捷對接金融產品,實現在線高效支用,創新開辟了“四省一有”特色服務模式,受到了廣大農業經營主體的普遍歡迎和基層農業農村部門的高度認可:一是省錢,平臺助推農戶貸款利率下降幅度達47%,融資貴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二是省時,平臺在線辦理貸款快則5分鐘放款到賬,融資慢問題得到有效改善;三是省心,過去農戶貸款受制于抵押物、擔保物的缺乏,很難獲得貸款或授信額度低,現在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評價提供純信用貸款,融資難問題得到一定解決;四是省事,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將手機變為“新農具”,一個App即可輕松申貸,融資繁問題得到基本化解;五是有尊嚴,農戶自助辦理線上貸款,直達銀行服務通道,“辦事不求人”“借錢有尊嚴”,農村金融服務的滿意度得到提升。

  下一步,安徽省將進一步強化金融科技賦能,不斷優化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安徽版),持續豐富平臺服務功能、完善“三農”主題庫建設、提升平臺服務品牌,圍繞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業產業發展多元化、多層次、高標準的服務需求,提供全鏈條、全周期、全方位的產品服務,不斷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深入發展,實現農村金融發展彎道超車,為全國提供安徽樣板經驗。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