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環抱京津,區位獨特,發展草牧業生產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近年來,河北省以保證糧食安全為前提,樹立大食物觀,秉持種草就是種糧的理念,堅持飼草種植與畜牧養殖相結合、科學研究與生產推廣相結合、擴面增量與提質增效相結合、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多措并舉推動糧改飼項目實施,引導農民開展種植結構調整,有力推動了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河北作為首批實施國家糧改飼試點政策的省份,自2015年開始,從最初的3個試點縣逐步擴大到2024年的64個項目縣,其中3個市實施整市推進;糧改飼實施面積由最初的28萬畝擴大到310萬畝,收儲量由最初的76萬噸增加至843萬噸,增長了10倍多;累計落實糧改飼收儲面積1870.69萬畝、收儲量4962.58萬噸。糧改飼項目實施為促進河北省奶業振興、草牧業健康發展、農民增收、生態文明建設等做出了巨大貢獻。
創新運行機制 提升產品質量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改飼工作,每年把糧改飼工作納入省委一號文件目標考核之一。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河北省畜牧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推進肉牛肉羊五年行動方案》等一系列規劃意見,均將糧改飼工作擺在全省農業結構調整的優先位置,對實施糧改飼項目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聚焦全株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種植、調制、評價、利用等環節,積極開展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質牧草與飼料作物品種引進及篩選試驗、青貯飼料加工質量安全控制、草食家畜科學飼喂等技術應用示范和相關技術推廣,為糧改飼項目實施提供技術支撐。充分利用電視、廣播、雜志、互聯網等媒體,開展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為糧改飼政策落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隨著全株青貯玉米推廣使用范圍不斷擴大,青貯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自2018年以來,河北省積極參加中國青貯飼料質量評鑒大賽,累計獲得金獎9個、銀獎5個、優秀獎17個,獲獎總數占全國近五分之一。在2022年的中國全株玉米青貯質量安全評價報告中顯示,河北省全株玉米青貯質量CSQS得分71.3分,位居全國各省第一。
創新典型模式 促進產業發展
河北省自糧改飼項目實施以來,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資源稟賦,集成了以威縣的君樂寶乳業公司與河北艾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為代表的“規模養殖企業+飼草種收儲專業化企業”種養結合模式、以豐寧縣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脫貧攻堅模式、以黃驊市林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鹽堿地改良以及“苜蓿—玉米(青貯玉米)—小黑麥(飼用燕麥)”飼草復種栽培模式等,在當地均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有效促進了河北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資金效益 實現種養雙贏
依托項目示范引領提升了種養效益。河北省推廣實施糧改飼,一是增加農民種植收入,種植戶每畝增收120?200元,種植效益提高11%?19%以上。二是推動種養結合,與籽粒和秸稈分開收獲、分開利用相比,每畝全株青貯玉米提供給牛羊的有效能量和有效蛋白質均可增加約40%。三是促進種植、養殖與農業機械化融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四是破解秸稈焚燒、亂堆亂放等農村環境問題,促進農業綠色循環發展。五是助力脫貧攻堅,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加速構建全省飼草產業優勢區域。圍繞奶牛、肉牛、肉羊生產需求,河北省建成一批優質飼草料生產基地,打造出壩上高原燕麥產業集群區、黑龍港流域苜蓿產業集群區和山前平原種養結合型飼草產業發展區,加快飼草種植規模的擴充,加速推進了草食畜粗飼料的本地化發展進程。
推動飼草產品呈現多元化的產業格局。近年來,河北省涌現了“滄茂盛園”“景益”等一批知名苜蓿草產品品牌。苜蓿商品草加工由原來的干草捆一家獨大,轉變為以苜蓿干草捆、苜蓿拉伸膜裹包青貯、苜蓿草顆粒、苜蓿草粉、苜蓿寵物飼草、苜蓿草餅、苜蓿草塊等多種產品。
壯大龍頭企業帶動全產業鏈貫通延伸。以君樂寶旗幟乳業為代表,基地建有年產3萬噸的嬰幼兒奶粉生產線和設計存欄8萬頭奶牛的規模牧場,該企業全球首創全產業鏈生產管理模式,即牧草種植、奶牛養殖、生產加工全產業鏈,真正零距離且全程自有自控。旗幟園區周邊布局了38萬畝牧草種植基地,不僅帶動了周邊種植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訂單種植的產業模式,拉動了經濟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