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增草節糧 助力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4-07-04 10:17:45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曾詩淇 字號:【

  飼草產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畜牧業穩定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保障飼草料供給是保障肉蛋奶等農畜產品供給安全的基礎條件。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指出,加快推進糧經飼統籌,實施增草節糧行動,促進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牛羊肉和奶類供給保障能力。

  “大食物觀”下看飼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新時代的糧食安全是高水平的糧食安全,飼草作為重要的農業資源,通過草食動物將其轉化為肉奶,是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的重要舉措。

  據統計,2023年全國收儲優質飼草約6850萬噸,帶動減少牛羊精飼料消耗近1300萬噸,也有力支撐了我國牛羊生產穩定發展,牛奶產量持續增長。2023年,全國肉牛出欄5023萬頭,比上年增加184萬頭,增長3.8%;牛肉產量753萬噸,增加34萬噸,增長4.8%;牛奶產量4197萬噸,增加265萬噸,增長6.7%。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飲食需求加速向品質化、多樣化、營養全面化轉變,對草食畜產品優質蛋白質需求越來越多,未來動物蛋白消費還將持續增加。”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宗禮介紹,根據測算,要確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分別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的目標,對優質飼草的需求總量將超過1.2億噸,目前尚有近4000萬噸的缺口,飼草產業市場前景向好。

  撫今追昔,我國飼草產業優質飼草供應能力穩步提升、產業素質明顯提高、生產模式多元化發展、支撐保障作用有效發揮和綜合效益不斷顯現。據統計,2022年全國種植飼草產量0.99億噸,其中優質飼草達到0.78億噸,同比增長2.7%;飼草加工企業及合作社1646家,同比增長16.5%。

  “糧改飼”助力草牧業提質增效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畜牧業大區,是全國最大草食家畜養殖區。

  “肉牛存欄從2016年全國第5上升到第1,牛肉產量從第3躍居全國第1,肉牛全產業鏈產值達到750億元;奶牛存欄和奶產量居全國第1,羊肉產量是唯一過百萬噸的省區,肉羊產業鏈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繼奶業、玉米之后的第3個千億級產業,為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做出了貢獻。”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飼料飼草處處長巴特爾介紹,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糧改飼。近年來內蒙古以糧改飼試點為抓手,持續推動草產業做大做強,實現為養而種、種養結合,形成了種養互推的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糧改飼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實施‘以草代糧’發展草食畜牧業的重要舉措,更是推進‘增草節糧’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手段。自2015年開始實行糧改飼試點工作以來,目前已在21個省區實施,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全國畜牧總站首席專家聶善明說。

  山東是畜牧大省,2023年全省肉蛋奶總產量1685.56萬噸,畜牧業產值2974億元,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山東省扎實推進“糧改飼”工作,加快構建草畜配套、種養加一體的現代草牧業產業體系,為牛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飼草基石。

  山東省畜牧總站副站長陳華介紹,自實施“糧改飼”以來,全省累計落實省以上財政資金16億元,累計收儲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1148萬畝、3000余萬噸,項目實施區域從最初的8個縣擴大到120個縣,基本實現農牧業縣區全覆蓋,實施主體從119個增加到1200個,增加了9倍多。

  “糧改飼項目的實施,在牧業增產、農業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貢獻力量。”陳華說,全省規模奶牛場使用全株青貯玉米后,奶牛單產明顯提高,全省平均產奶量達到9.3噸,位居全國前列,每噸牛奶節約飼料成本約300元。規模肉牛場、肉羊場飼用全株青貯玉米后,每出欄一頭育肥牛羊,增收分別達到500元和80元。種植全株青貯玉米,較收獲籽粒玉米每畝增收50?100元,且減少了秸稈焚燒和亂堆亂放現象。增草節糧效果顯著。根據專家們測算,用于牛羊養殖,1畝全株青貯玉米的效能相當于1.3畝籽粒玉米,全省累計“糧改飼”1148萬畝,照此計算,相當于增收了344萬畝地的籽粒玉米。

  據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畜禽屠宰與獸藥飼料管理處郭麗鮮介紹,河北作為首批實施國家糧改飼試點政策的省份,自2015年開始,從最初的3個試點縣逐步擴大到2024年的64個項目縣,其中3個市實施整市推進;糧改飼實施面積由最初的28萬畝擴大到310萬畝,收儲量由最初的76萬噸增加至843萬噸,增長了10倍多;累計落實糧改飼收儲面積1870.69萬畝、收儲量4962.58萬噸。糧改飼項目實施為促進河北省奶業振興、草牧業健康發展、農民增收、生態文明建設等做出了巨大貢獻。

  探索成功模式推進政策落地

  為做好糧改飼科技支撐工作,推進糧改飼政策落地。2018年全國畜牧總站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共同實施了“糧改飼優質青貯行動(GEAF計劃)”,從種植、調制、評價和利用四個關鍵環節推廣關鍵技術,全面提升青貯飼料品質,并取得階段性成效。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張軍民介紹,自2018年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和全國畜牧總站對全國17個糧改飼省區糧改飼收貯主體持續開展玉米青貯質量評價工作,累計評價4300家牧場,檢測指標129000個,形成并發布《中國全株玉米青貯質量安全報告》6次,全面掌握了糧改飼省區青貯飼料質量安全狀況,2023年,我國糧改飼區域全株玉米青貯質量84%達到三級及以上水平。隨著糧改飼GEAF計劃有序推進,加快了青貯飼料調制技術規范化和標準化進程,建立了青貯全流程技術規范體系,實現科學指導生產。創建集技術評比、科技傳播、成果展示、信息交流為一體的全國性青貯評鑒公益平臺,創新以賽促推廣、以賽促發展的推廣模式,有效促進糧改飼政策落地。

  此外,糧改飼取得的成績與各地的積極推動密不可分。聶善明介紹,各地在實施期間總結了一些典型技術模式。

  糧草輪作、復種、混播等多樣化種植模式。河北利用夏播作物高粱、花生收獲空閑時間和休耕區、地下水壓采區冬季閑置土地,發展一年生越冬性牧草飼用小黑麥。山西晉南地區開展麥后復播飼草技術示范推廣。貴州玉米收割后混播種植“多花黑麥草+光葉紫花苕”,充分利用冷季型牧草與暖季型牧草組合,全年生產青綠飼料,獲取較高飼草產量。

  種養結合模式。內蒙古自治區按照“增麥增草、飼用玉米、復種綠肥、穩羊增牛”的思路,調優137萬畝耕地的種植結構,合理確定畜禽養殖規模,優化養殖結構,實現以種定養、草畜平衡。

  鹽堿地苜蓿規模化生產技術模式。山東結合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資源稟賦將“糧改飼”“振興奶業苜蓿行動”等政策和項目向該區域傾斜,凝集科研、生產及產業體系力量,全力推動黃河三角洲苜蓿規模化、機械化和商品化生產。

  全產業鏈推進模式。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縣通過強化聯農帶農、創建“牧草銀行”和牛羊產業園,大力推進“收貯企業+養殖場+合作社+農戶(幫扶戶)”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示范推廣飼草種植、收貯、加工和牛羊養殖等一系列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種養結合,草畜配套,飼草品質、產量顯著提高,牛羊養殖增產增效,實現了“種、養、加、銷”全產業鏈推進、協調發展。

  “2024年草食畜牧業整體承受著巨大壓力, 降本增效是今年的主旋律,糧改飼是提升青貯飼料品質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聶善明表示,下一步,全國畜牧總站將重點從調結構、增牛羊、增飼草、降成本、減豆粕等方面繼續做好糧改飼項目支撐服務工作。一是以拓面增量、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在鹽堿地發展飼草和現代畜牧業,拓展多元食物渠道,因地制宜利用鹽堿地,向各類鹽堿地資源要食物。二是適應農牧交錯帶不利于大面積發展糧食作物的自然條件,通過黑麥、燕麥等與糧經作物復種、輪作、間套作等耕作方式,增加干草供給,發展牧繁農育、種養循環的草食畜牧業。三是利用南方光熱資源豐富的資源稟賦,探索南方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南方草山草坡放牧成本低、乳肉品質高的優勢,增加優質飼草利用,更好支撐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