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百鸚農業:做大“觀鳥經濟”
時間:2024-07-04 10:12:47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江謝繁 曾亦明 字號:【

  最近一部名叫《種地吧》的綜藝節目大火,十個年輕人從零開始發展農業,“做大做強”多次霸榜微博熱搜。而在福建晉江也有這樣一支充滿激情和創業精神的團隊——百鸚農業生態園的運營團隊。作為一個碩博比率高達36%的團隊,他們放棄大城市的優厚待遇,匯聚在一家連年虧損的農場,并將其發展成為集種植、養殖、加工、觀光為一體,年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新型農業經營實體。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另辟蹊徑 培育“觀鳥經濟”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步入百鸚農業生態園,鸚鵡自編自演說著吉祥話,逗得入園的游客喜笑顏開,紛紛體驗與鸚鵡互動的樂趣,感受它們輕盈地落在手掌上的奇妙觸感。“在童年的時光中,與這些羽翼斑斕的生靈共度時光,是我心中長久以來的夢想。”百鸚農業生態園總經理劉歡說,其從小對五彩斑斕的鸚鵡充滿了獨特的喜愛,便決定將自己的兒時夢想融入農業創業中,與他人分享快樂。

  作為一家以“鸚鵡”為主題元素的生態農業研學旅游示范園區,在百鸚農業生態園內,游客可以親手制作或購買鸚鵡食物,并進入不同主題的籠舍喂養鸚鵡,與它們進行對話和互動。同時,園區還將當地非遺木雕、非遺剪紙等非遺技藝與鸚鵡元素相互融合,推出鸚鵡主題非遺研學課程。在專業老師的現場教學下,游客可以親手參與鸚鵡木偶、剪紙鸚鵡、鸚鵡花燈等制作,在動手過程中學習傳統工藝的技巧,做到學中玩、玩中學。

  如今,通過培育“觀鳥經濟”,百鸚農業生態園吸引了大量游客,進而推出休閑旅游、非遺研學、農事體驗、農業科技推廣等一系列配套項目。“為發展鄉村旅游,我們成立了晉江蘿啵兔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種植戶、餐飲商戶、游樂設施等相繼進駐,形成了‘吃住游學購’一體的鄉村游產業鏈。”據劉歡介紹,園區克服了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每年春節期間,僅門票收入均可達到200萬元,而附近村民則通過到農場務工、開設小吃攤、承包水果種植等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當地村民的收入水平。

  多端發力 農業公益同行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鸚鵡的生存面臨威脅。”劉歡介紹道,百鸚農業生態園不僅為當地帶來了新的旅游業態,同時也積極參與鸚鵡保護事業。園區現擁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和人工繁育鸚鵡場所的中國野生動物管理專用標識資質,能夠自行繁育非洲灰鸚鵡等9種鸚鵡品種。目前,園區飼養各類鸚鵡1萬多只。

  “我們除繁育鸚鵡外,園區內還有馬匹、羊駝、錦鯉、梅花鹿等動物,作為晉江市和石獅市兩地的野生動物救助站,園區也救助飼養黃金蟒、隼鷹、畫眉、狐獴等物種,其中不少是國家一級、二級野生動物以及珍稀野生動物。”福建省引進海外百人計劃專家、海歸博士吳超峰介紹,百鸚農業生態園致力于保護和救助受傷、失蹤的野生動物。畜禽糞便還經過設備處理以及沼氣池發酵,形成沼液和沼渣,用于改善土壤和增加有機質,形成了“養—沼—種”一體的綠色農業生態鏈,實現可持續發展。

  同時,為拓寬營收渠道,百鸚農業生態園引進了休閑食品加工生產線,聘請科研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將園區田間地頭產出的新鮮食材送入加工生產線加工、烘焙、包裝。如今,百鸚農業生態園的休閑食品品類多達10余種,包括“多味花生”“蠶豆瓣”“美國青豆”“玉米片”等,產品遍布全國,加工廠年產值已超過1000萬。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園區多元化的業務不斷擴展,也為當地村民創造了穩定的工作機會。近年來,該園區通過規模化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戶就業,帶動就業及創業人數達246人,同時幫助1065戶農戶家庭實現了平均每年3萬元的增收。

  “我們推行園區業務多元化布局,通過科技賦能種植養殖,這條路走得還是很成功的。”劉歡自豪地表示,我們將在擴大園區發展規模、提升競爭實力上持續發力,力爭通過5年時間,將百鸚農業生態園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鸚鵡主題農業生態園。同時,我們還將深入挖掘百鸚農業生態園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做法,計劃在福建省內開辟3個生態園區,帶動更多群眾就業。

  鸚鵡農業生態園發展已在福建省嶄露頭角,先后獲得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三星級示范基地、福建省休閑旅游示范點、福建省農村青年創業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在第七屆全國農村創業大賽福建省選拔賽上,百鸚農業生態園的創業項目榮獲初創組一等獎。以“鸚鵡”為主題元素,開辟差異化賽道,打造“農業+旅游+科普”的農文旅教融合發展模式,推進多產融合……而這些,就是他們能在眾多農業生態園中脫穎而出的秘訣。

  (第一作者單位福建省農產品加工推廣總站;第二作者單位福建三農網)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