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湖南永順縣掘金“土特產”
時間:2024-07-04 10:13:26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包倫金 彭林 字號:【

  時序更替舒展生命的律動,生產勞作鋪展壯美的景觀。4月9日,筆者來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顆砂鄉旭東村,層林青翠,田疇煥新。該村黨支部書記田紹家正在“打包”剛孵化的一批鳳頭鴨鴨苗,準備送到合作農戶家中進行“寄養”。

  近年來,顆砂鄉旭東村錨定產業“賽道”,依托獨特資源品種,采取“合作社+集體經濟+農戶”生產模式,發展鳳頭鴨養殖業,助力特色產業經濟向善向好。

  特色產業描摹發展底色

  走進旭東村鳳頭鴨養殖基地,讓人眼前一亮——鳳頭鴨住進了豪華“套間”,喂食、飲水統一供應,采光、通風一應俱全,服務保障無可挑剔。

  這是旭東村家繁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培育新品的試驗形式,通過將雄性種鴨單獨“看管”,篩選出基因純度更高的鳳頭鴨,保障孵出的鴨苗品質更高。

  據介紹,鳳頭鴨品種十分稀有,因其頭頂白冠,足似鳳凰,得名“鳳頭鴨”,土司時期也曾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帝,又名“貢鴨”。鳳頭鴨以其獨特的外形和出色的口感,深受消費者青睞,當前售價能達到150元左右一只,市場前景廣闊。

  借助鳳頭鴨特色養殖業,旭東村乘勢帶動村集體經濟,按照合作社計劃,今年8月起鳳頭鴨進行規模化上市銷售,以10萬只銷售目標計算,預計年度將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近50萬元。除此以外,該村一方面繼續實施優質品種培育計劃,一方面探索鳳頭鴨深加工模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鳳頭鴨注入品牌含量。

  看準了就抓緊干

  清早,田紹家來到該村鳳頭鴨養殖基地,細心察看鴨子的長勢,然后將養殖基地新出的鴨蛋送往孵化基地進行孵化,再將孵化基地孵出的鴨苗配送給養殖大戶。作為鳳頭鴨養殖產業的帶頭人,每周二,田紹家都會重復這樣的流程,確保鳳頭鴨產量達標、如期上市。

  “只有找準定位、做出特色,才能脫穎而出。”談及該村為何發展鳳頭鴨養殖,田紹家思緒萬千。他介紹,在2018年至2021年湖南省農科院駐村幫扶期間,工作隊隊員在走訪過程中發現該村有6只鴨子與眾不同,經研究發現屬于品種稀有的鳳頭鴨,于是開始嘗試性繁殖培育,并定期進行基因檢測、提純復壯、擴大種群,同時完成了新遺傳資源品種的鑒定申報。

  了解到鳳頭鴨品種稀缺,品質優良,同時得益于省農科院的技術指導和幫扶支持,田紹家萌生了在村里規模化養殖鳳頭鴨的念頭。

  旭東村山林俊秀,清泉流淌,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非常適宜發展養殖業。看準了就要抓緊干,于是田紹家帶頭成立了合作社,利用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養殖鳳頭鴨。合作社一開始就精心謀劃發展思路,堅持生態、綠色、安全、環保的發展理念,采取“稻、鴨、魚”共生養殖模式,提升產品品質,走綠色循環農業發展道路。于是,轟轟烈烈的集體事業開始燎原。

  帶動群眾致富是硬道理

  來到顆砂鄉年豐村農戶尹文兵家中,只見屋內擺滿了鳳頭鴨孵化箱,鴨蛋整齊地排列槽架之上,孵化箱通過設置恒定溫度和濕度,確保最佳孵化條件。這是旭東村家繁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委托尹文兵管理的小型孵化基地。據悉,每臺孵化箱一次性能夠孵化4536只鴨苗,一個月便能完成一批次孵化出殼,該孵化基地6臺孵化箱每月預計孵化量將達到近3萬只,今年預計孵化10萬只。

  發展特色養殖,如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是道必答題。田紹家帶頭嘗試新品種養殖鳳頭鴨,從2019年起規模化養殖,到目前養殖總量超過6000只。如今,鴨苗孵化實現了穩定的量產,優良的品種、獨特的產業、廣闊的前景讓田紹家開始思考如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為壯大產業發展規模,往年合作社通過向村民免費發放鴨苗進行散養,由于每戶發放鴨苗數量少,產量有限導致村民養殖積極性不高。從今年開始,合作社計劃在本村挑選10多戶意愿強、有條件的農戶進行規模化養殖,每戶提供500?1000只鴨苗,待三個月成熟期后由合作社按照每只70元的價格進行回收,每戶純利潤將達到1.5?3萬元,有效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一方面為農戶免費提供鴨苗,另一方面進行兜底回購,讓農戶無后顧之憂,同時養殖期較短,不耽誤正常勞作生產,對于村民來說好處多著咧。”村干部王小玲向筆者介紹。

  除了帶動本村村民養殖鳳頭鴨,合作社還吸引了周邊村鎮農戶入伙,目前發展顆砂鄉白龍村、年豐村、上馬村,靈溪鎮司城村共33戶村民合作養殖,集體經濟勢頭正旺。

  從遠處眺望,青山綠水,農田屋舍,加工廠房盡收眼底,沿著“司城走廊”河道,顆砂鄉盡情描摹產業藍圖,一條生態、富饒、活力的鄉村經濟產業帶光彩奪目。

  近年來,顆砂鄉聚焦產業發展,持續深入優化營商環境,培育壯大實體經濟,不斷擦亮“土特產”金字招牌,破解集體經濟發展難題,激發鄉村發展動能,以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