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稻作文化 添彩津南
時間:2025-01-21 11:32:50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武少民 字號:【

  “撓秧號子起源于天津市津南區小站地區,是稻農們祖祖輩輩在田間撓秧除草時,為了解悶兒鼓勁兒即興哼唱并口口相傳、延續至今的一種民歌形式。其歌詞記載著小站稻的歷史,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已被列入天津市非遺名錄。”津南區委宣傳部有關人員介紹。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天津小站稻歷史悠久,因發源于津南小站地區而得名。2018年,天津市啟動小站稻振興計劃。2020年,小站“稻作文化”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年,小站稻成功入選當年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當地致力于農文旅深度融合,用小站稻寫出大文章。

  非遺傳承農耕文明

  鏗鏘悅耳的鑼鼓聲中,精妙高超的高蹺、生動活潑的旱船、絢麗多姿的竹馬、激昂熱烈的行云龍燈等輪番上場,1500余名民間藝人身著節日盛裝,神采飛揚,盡顯身手……這是2024年農歷正月十六(2月25日),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上演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媽祖祭典(葛沽寶輦會)”。

  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包括“葛沽寶輦會”在內的眾多非遺項目傳承著漕運文化,也沉淀著對小站稻振興的期盼。

  熠熠生輝的瓷器上,繪有精美的小站稻紋飾,而瓷器中盛放的就是小站稻核心產區的稻米。“得益于瓷器特有的材質和密封性,小站稻米放在里面一年也不會霉變、生蟲,稻米煮起來依舊芳香四溢。我們還持續推出了多款與小站稻有關的瓷器作品,比如傳播稻耕文化的小站稻藝術瓷、文創水杯、茶板、碗及瓷質書簽等。”陳氏制瓷第五代傳承人趙彥菊說,在津南有上百年歷史的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是天津市非遺代表性項目。

  津南區堅持以小站稻振興計劃為抓手,積極整合民俗文化游、都市農業游、現代工業游為主打品牌的“三游合一”精品路線,充分發揮非遺項目、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拓展更多文旅消費場景,將非遺項目、民俗文化、農業資源創新性轉化為文創產品、旅游活動、研學體驗等,展現津南風華。

  稻作文化魅力十足

  和面、篩粉、塑形、加料、蒸烤……不一會兒,一盤盤香甜軟糯的“米胖子”出鍋了。在小站稻會館種植核心區的稻田旁,大人和孩子們饒有興致地學習制作烤米花。“由小站稻產業延伸的研學項目非常火爆。每天都有一些企事業單位員工、學校師生來到這里,參加小站稻插秧研學、小站稻米糕制作研學等活動,學習稻作技藝,體驗傳統米糕制作工藝,感受稻耕文化魅力。”小站鎮宣傳委員李玲僮說。

  研學旅游是文旅教育跨界融合的新業態,作為小站稻的原產地,津南區以獨特的“兵米文化”為底蘊,立足資源優勢,精心打磨研學旅行產品。“在小站練兵園、小站稻會館種植核心區、迎新民俗嘉年華等園區,我們推出了以農耕、研學、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活動,通過DIY手工、戶外拓展、團隊游戲、游園參觀等多種形式,使研學活動更具趣味性、互動性、實踐性。”李玲僮介紹。

  繪就農文商旅融合新景

  稻田畫美輪美奐,讓游客嘆為觀止;稻田觀光小火車穿行于稻浪中,令人流連忘返……津南區小站鎮副鎮長魏蘆江介紹,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連續多年設在小站鎮會館村,吸引了數萬游客。

  “津南區積極改善生態環境,延伸拓展小站稻產業鏈條,致力于農文商旅深度融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蓬勃的文化活力。”天津市津南區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劉永華介紹,津南發揮“稻香源”示范種植基地的作用,借助“津農精品”展示中心進行小站稻品牌展示和宣傳,通過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地方特色“稻米節”等節慶活動,持續擴大小站稻品牌影響力。

  走進“日思”小站稻銷售點,只見小站稻產品形象包裝設計引人注目,具有天津自然地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農耕文化、小站稻地域標志、小站稻兵米文化等元素。據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浩介紹,公司通過平面設計、視頻拍攝、卡通形象設計等手段,結合形象包裝設計大賽、主視覺IP設計大賽、動漫形象設計大賽等活動,塑造天津小站稻品牌的“超級符號”,并貫穿于小站稻品牌化建設的全過程。

  “目前,除百姓青睞已久、耳熟能詳的精制、優選、有機系列外,我們還新增了小罐米等新品,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陳浩說,未來他們將進一步通過文化賦能小站稻振興,讓小站稻不但璀璨津門,而且飄香世界。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