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冬天里吃的瓜都有啥?冬瓜、南瓜、黃瓜、倭瓜……大家都能張口就來。有一種瓜知道的人不多,但卻很奇特,它就是金絲瓜。
這瓜特別讓人省心,不用動手切,自己就會成絲,即便是廚房小白都能輕松拿捏。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金絲瓜,以及了解一下這個瓜怎么吃。
懂事的金絲瓜,能自己“切絲”
金絲瓜也叫攪瓜、金瓜、面條瓜,它其實是屬于南瓜屬的一種蔬菜,目前在上海崇明島、江蘇睢寧、貴州貴陽和甘肅慶陽等地消費量相對較高。
金絲瓜起源于墨西哥或中北美洲地區,屬于美洲南瓜。據記載,在明朝萬歷年間,崇明島已有金絲瓜栽培,其他縣市的金絲瓜栽培直至清朝末期和民國初期才開始,當時稱之為珠瓜。目前在我國上海地區種植較多且歷史悠久,北京、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地也有種植。
我國金絲瓜的品種眾多,比如崇明金瓜、無蔓金絲瓜、攪瓜(主產河北、山東、江蘇北部等地)、短蔓攪瓜、華聯短蔓金絲瓜、白秋、金公主等,其中崇明金瓜受歡迎度較高,還演變出了很多地方品種。
當金絲瓜經蒸煮、冷凍或鹽漬后,果肉能攪拌成既像粉絲又像土豆絲一樣的金黃色或淡黃色絲狀,十分奇特。
這是因為在南瓜屬的植物中,瓜絲間薄壁細胞的層數可影響瓜絲的分離,淀粉粒含量的多少可影響瓜肉的脆嫩程度。
大家平時吃的南瓜瓜絲間薄壁細胞層數較多,且淀粉粒很多,蒸煮后易糊爛,因此不易成絲。而金絲瓜的每一瓜絲是由中央的維管束和周圍3?5層薄壁細胞組成,瓜絲間有較窄小的細胞將其分隔,連接瓜絲的薄壁細胞隨果實成熟而衰老解體,導致瓜絲出現分離。
但外界條件的影響,比如蒸煮、低溫貯藏、鹽漬等也均能促使瓜絲分離,這是由于經處理后瓜絲薄壁細胞失水,瓜絲收縮,從而將瓜絲間薄壁細胞拉破所致;特別是蒸煮后,細胞被殺死,細胞膜失去透性、水分外滲,細胞收縮,促使瓜絲間薄壁細胞破裂,瓜絲彼此分離。
所以做熟后的金絲瓜,只需要一攪就能變成“千絲萬縷”的狀態,瓜絲一般可達到18厘米?20厘米。在眾多南瓜品種中,能“懂事”到自己“切絲”還帶著“碗”的瓜,也就金絲瓜了。
金絲瓜的營養有什么特別之處?
金絲瓜是葫蘆科南瓜屬西葫蘆的一個變種,味道上和西葫蘆差不多,在營養上雖然和西葫蘆有些不同,但大多不相上下。
蛋白質。金絲瓜的蛋白質含量在常見蔬菜里算比較優秀的,我們平時常吃的蔬菜蛋白質大多每百克不超過2克,而金絲瓜蛋白質含量高達3.3克/100克,這可是西葫蘆的近4倍。
碳水化合物。西葫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大白菜差不多,僅為3.8克/100克,而金絲瓜的碳水化合物比西葫蘆還低,淀粉含量也更少,所以口感上比西葫蘆還要爽脆。
膳食纖維。金絲瓜和西葫蘆的膳食纖維含量都不高,分別只有0.8克/100克、0.6克/100克。
維生素C。金絲瓜和西葫蘆的維生素C含量都很低,分別只有1毫克/100克、6毫克/100克,無論是直接生吃還是烹調熟了再吃,對補充維生素C貢獻都不大。
礦物質。金絲瓜和西葫蘆相比,二者礦物質鈣、鉀、鎂的含量都差不多,在蔬菜中不突出。
但是金絲瓜的鋅含量還談得上優秀,高達1.77毫克/100克,是西葫蘆的近15倍。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常被譽為“生命之花”和“智力之源”。
吃上100克金絲瓜就能分別滿足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天鋅需求量的15%和21%了,還是挺不錯的。至于金絲瓜和西葫蘆的熱量,都不算高,屬于低熱量、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了,所以減肥控糖都能放心吃。
還有研究提到,金絲瓜的瓜肉中含有豐富的在其他常見瓜類蔬菜中未發現的小分子物質葫蘆巴堿和丙醇二酸,前者可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后者可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阻止體內脂肪堆積,有減肥和預防冠心病的作用。
金絲瓜怎么吃?
1個金絲瓜小的差不多有1斤,大的能達到5斤,可以像一般南瓜屬其他品種一樣食用嫩瓜,但大多數情況下以食用老熟瓜中的瓜絲為主。
金絲瓜口感大多較為清脆,沒啥味道,所以在吃上需要稍微花點心思,最常見的吃法就是涼拌金絲瓜。
可以將金絲瓜先橫切兩半,掏出瓜瓤和瓜籽,蒸或煮熟之后(約水開后10分鐘),取出立即放入涼水中,冷卻后用筷子或叉子沿一個方向攪動成絲狀,然后倒入醬油、醋、蔥油、蒜泥、胡椒粉等自己喜歡的調味品,拌勻再吃,有種吃涼拌面或者涼拌土豆絲的感覺。如果用的是冷凍過的金絲瓜,解凍后可直接攪拌成絲,無需蒸煮。
這種涼拌的金絲瓜,瓜絲色澤金黃、口感脆如海蜇,因此也有“植物海蜇”“素海蜇”的美稱。如果不喜歡涼拌,煮湯、煎炒、做餡均可。
金絲瓜是來自大自然饋贈的珍品,雖然營養不是很突出,但卻以“不用刀切,自然成絲”的獨特魅力為餐桌增添了美味和樂趣。你要不要獵奇嘗一個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