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鎮,承載文化記憶;一條鱖魚,“游”出綠色經濟;一方美景,繪就和美鄉村。前不久,走進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三門湖養殖片區,塘面上呈現一派魚躍人歡的豐收景象。養殖戶們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將打撈起來的鱖魚統一過秤,裝車發往全國各地。金口街黨工委書記熊傳勝介紹:“鱖魚是金口農業的‘金名片’,也是村民共富的‘錢袋子’。近年來,在完善養殖設施、攻關核心技術、擴大養殖規模、創新價值轉化等方面重點發力,形成一條品質優、產量大、收益好的‘金鱖’產業鏈。”
一座濱江城 傳承水文化
“蜀楚帆檣金口下,東南天地水鄉多。”金口是江夏唯一的濱江城鎮,依江而生,因江而興。歷史上的金口,是武漢最早的水運中心和貿易中心,商賈云集,舟楫穿梭,有“黃金口岸”之稱。如今的金口,西臨長江,東臨魯湖,金水河貫穿全域,水利設施完善,農產品運輸流通快捷高效。
“白頭漁父不解愁,往來捕魚湖水頭。”金口自古生態宜居、漁業繁榮,曾有3個欣欣向榮的漁業村,漁文化是金口經濟、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有力“紐帶”,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的漁民精神成了如今水產養殖戶的生動寫照。
金口坐擁“一江一河兩港八湖”的自然生態圈,依江、攬河、擁湖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賦予了金口得天獨厚的生態養殖環境。近年來,金口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統籌推進河湖岸線管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讓一域清澈水孕育一池生態魚。
一池生態魚 “游”入千萬家
“荻芽短短桃花飛,鱖魚上水鰣魚肥。”金口的生態鱖魚不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健康安全。早在2016年,金口依托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吸引多家企業落地。近年秉持“生態開發、綠色經營”理念,依托豐富的水資源、便捷的交通網,大力發展生態漁業,養出好水好魚,保證優質優價,實現增產增收。
為進一步提升鱖魚的品質和產量,金口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對水質營養、適宜發展漁業的水域,多實行獨立經營,承包給本地漁民發展養殖業;對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水環境良好的水域,由于投資量較大,多數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一批優質企業和合作社投資建設、生產、經營。
2017年,金口引入第一家生態農業企業霄垚農業,打開了鱖魚規模化養殖新篇章。無論是秋冬還是初春,來到霄垚農業大棚,10余個圈養池中飼養的鱖魚、鱸魚、赤眼鱈魚總是歡快地游動著;另一邊是一排排水槽,水槽下方喂養著羅氏沼蝦、泥鰍,水面上根據季節種滿了油麥菜、生菜、水芹等時令蔬菜,綠油油一片,長勢喜人。“這里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全年不停歇。”霄垚農業總經理龐在虎介紹,“用養魚的水種菜,用菜的根系過濾水,過濾后的水再養魚,這就形成了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為了提高水的質量,大棚內還設置了生物過濾器,從圈養池流出的水必須經過生物過濾器和生化池再流向水槽,這樣一來,養出的魚肉沒有土腥味,更受歡迎。
“鱖魚一直是水產品市場中‘身價’較高的品種,我們通過科研技術攻關,率先拉開了‘四季吃鱖魚’的序幕。”金口街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李亮說,“以往,鱖魚大多要等到秋冬季集中上市,夏季數量較少,市民很難吃到。我們通過組建農業產業聯盟,鏈接科研院所和高校資源,引進鱖魚工廠化周年繁育技術,破解鱖魚養殖的季節壁壘和餌料壁壘,實現鱖魚全年繁殖、四季上市,養殖收益提升30%。”
近年,金口支持武漢楚田潤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7000萬元,在三湖村建成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鱖魚基地。楚田潤澤總經理吳澤虎感慨道:“在水產養殖領域,自然災害對農戶而言往往是毀滅性的打擊,其次便是病害問題,同樣不容忽視。我們不僅讓鱖魚‘游’上了產業鏈,更重要的是有效防范了鱖魚養殖的各類風險,帶動周邊更多養殖戶產出高品質鱖魚。”
有了企業的示范帶動,許多村民也躍躍欲試,三門湖片區最熱鬧,每年9月,養殖戶們紛紛下水、拉網、趕魚、收網……一條條魚轉眼成了圓鼓鼓的“錢袋子”。
三門湖養殖區水面總面積約3000畝,其中養殖鱖魚水面達2000余畝,通過整合片區三湖村、艾嶺村、姚灣村、三門口村等村灣資源,先后帶動60余戶村民參與水產養殖,實現年增收3萬~5萬元。養殖戶介紹:“有些養蝦的池塘里,還可以輪養鱖魚,1月至4月養殖小龍蝦,5月至12月養殖鱖魚。這種生態輪養模式既能提高水產品質量,又讓我們四季有收入。”
為了能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企業和村民采取改良捕撈方法、錯開捕撈時間等措施,實現既不降低水質,又能保證產量的目標,讓更多優質鱖魚“游”上市民餐桌。
一條產業鏈 鋪開致富路
“無風無浪安穩眠,湖中有魚魚得錢。”打通田間塘頭與商超餐桌的多元化通道,是推動鱖魚產業轉型發展的“快車道”。
近年來,金口堅持“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精端”的發展路徑,立足魯湖片區鱖魚產業基礎,以點帶面構建“育、產、加、儲、銷、旅”全周期全要素全鏈條魚產業生態圈,著力打造“金鱖”一體化發展高地。
種苗繁育。建成鱖魚工廠化繁育和飼料養殖中心,用于鱖魚親本和餌料魚親本養殖。目前,金口擁有12個育苗桶,年繁育鱖魚1000萬尾以上,為村民提供穩定優質的鱖魚苗種,周邊養殖戶年均增收達5萬元。
規模養殖。實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養殖模式,為農戶提供魚苗、飼料、技術、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實現村企共建、片區聯動、協同發展。截至目前,魯湖片區流轉鱖魚養殖面積約8000畝,建成高標準工廠化養殖車間5座、圈養桶57個,陸基養殖池8座,年產優質鱖魚近1800噸,綜合產值約1.4億元。
精深加工。依托金口非遺美食基礎和雷嶺片區十萬級凈化車間無菌生產技術,搶占高品質預制菜市場,推出金口生炸魚丸、鮮魚丸、鹵牛肉、臭鱖魚、臘白鰱、風干鱸魚等10余種特色預制菜產品,實現年產值7000余萬元。
冷鏈倉儲。針對鱖魚儲運難題,擴大冷鏈倉儲規模,革新鱖魚速凍技術,楚田潤澤率先引入液氮速凍技術,建成兩條水產速凍生產線,每小時可對8000斤鱖魚進行分揀和速凍處理。金口現有冷庫6座,可儲存鱖魚1200萬斤,完善的冷鏈設施為鱖魚品質和銷路保駕護航。
電商物流。搭建以霄垚農業電商基地、楚田潤澤養殖基地為核心的線上線下銷售網絡。線上銷售方面,組建3個直播團隊,設立7個直播間,搭建13個電商平臺,全年開展直播170余場,銷售額達5200余萬元;線下銷售方面,實現“訂單+代銷”模式,通過速凍降溫、停食暫養、水體環境參數優化等技術,破解活魚運輸難題,成為白沙洲及廣東等地市場的主要供應商。
餐飲農旅。堅持城鄉融合、產業聚合的農文旅發展方向,以長江片區、雷嶺片區、魯湖片區、南岸片區四大片區為核心,以“江南水鄉”“白馬牧歌”等農旅項目為切口,集聚式布局金口漁文化旅游體驗軸,通過開展垂釣競賽、舉辦文化活動等方式,打造兼具人文底蘊、生態魅力、產業活力的“鱖魚之鄉”,讓游客來金口觀水鄉風光、吃生態魚宴、享農漁之趣、品民俗文化、尋鄉愁記憶,體驗金口獨特的漁鄉風情。
從找準突破點到謀求新增量,從“核心競爭力”到“新質生產力”,在金口,“一條魚、一條產業鏈、一條致富路”的產業發展藍圖正在變成美好現實。
熊傳勝表示:“金口是江夏的‘菜籃子’,我們將堅持‘量’‘質’齊抓,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持續推動漁產業延鏈強鏈,不僅讓鱖魚長得好、賣得多,還要讓‘金鱖’叫得響、‘游’得遠,力爭成為‘江夏鱖’品牌領頭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