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梨有多受歡迎?
時間:2025-03-21 09:20:42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尤星宇 劉淑慧 字號:【

  中國是世界梨的起源中心。作為一種古老而美味的水果,梨已經陪伴中國人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悠悠歲月。從湖北荊門的古老梨干,到湖南長沙馬王堆的珍貴梨核,再到新疆吐魯番的甜蜜梨香,梨子的身影無處不在。縱觀全球,中國更是世界最大的梨生產國,鮮梨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七成。那么,中國梨產業發展情況如何?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表現又如何?

  中國梨生產情況

  中國具有豐富的梨種質資源,現存品種資源約3000種。傳統栽培品種以酥梨、鴨梨和雪花梨為主。近年來,我國圍繞果實品質、抗病、抗逆、不同熟期等目標進行遺傳改良,相繼育成了“早酥”“皇冠”“玉露香”等180余個新品種,早、中、晚熟品種結構逐步改善,梨鮮果采收期延長了近兩個月,結合貯藏保鮮,梨鮮果已基本實現了周年供應。

  中國梨的種植分布廣泛,主要產區包括河北、新疆、河南、安徽、山西、遼寧、山東和陜西,占全國梨總產量的七成以上。

  2000年到2023年間,由于結構調整等原因,中國梨種植面積總體呈現逐年小幅下降態勢,從101.5萬公頃下降到91.0萬公頃,但得益于科技的發展、品種的優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梨的總產量持續增長,從841.2萬噸上升到1985.3萬噸,年均增長率4.7%。

  中國梨貿易情況

  中國梨不僅在種植規模和產量上長期位居全球第一,更是世界第一大梨出口國。2023年,我國梨貿易總額6.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6.3億美元,進口額0.3億美元,順差6億美元。2000—2023年,中國梨出口額總體穩步上升,2020年達到最高為7.5億美元,隨后小幅回落;中國梨進口額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近三年漲幅較大,年均增長率39%,主要是進口品種調劑滿足市場需求。

  中國梨產品深受世界各國消費者歡迎,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鮮梨是主要出口品類。2023年,我國鮮梨出口前五大市場依次為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中國香港和馬來西亞,出口額分別為1.4億美元、1.2億美元、5336.0萬美元、3950.3萬美元和2437.2萬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0.1%。

  中國鮮梨進口來源較為集中。2023年,中國鮮梨主要進口來自7個國家和地區,比利時是中國最大的鮮梨進口來源國,進口額達到1007.4萬美元,占進口總額的30%;其次是智利,進口額為917.5萬美元,占進口總額的27.4%;南非、荷蘭和新西蘭分別以800.4萬美元、242.2萬美元和233.8萬美元位居第三至五位。

  中國梨貿易展望

  中國梨產業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出口規模均穩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與生產規模相比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未來出口潛力巨大。今后,可以從產業提升、市場開拓和品牌建設等方面發力,爭取更大的國際貿易市場。

  一是提升梨產品品質。技術應用與品質提升息息相關,目前我國果園的平均綜合機械化率不超過30%,梨果機械分級商品化處理能力占果品總產量不足5%。建議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引導資金投入現代化農機研發與推廣,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增強梨精深加工技術創新能力,逐步推出功能型飲品、調味品、保健品等受國際市場歡迎的梨產品。

  二是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場。我國梨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市場,建議進一步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瞄準巴西、西歐、中東等果蔬需求較大的國家和地區,以中國國家農業展團形象“組團出海”,參加境外展覽展會、推介活動等,加強與國際市場的交流對接,提高中國梨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是打造梨果國際品牌。目前,國內已成功打造“隰縣玉露香梨”“碭山酥梨”“庫爾勒香梨”“萊陽梨”等多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下一步,要深入挖掘品牌優勢特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包裝水平,主動與國際農產品市場接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梨品牌。

 

  注:中國梨產品包括鮮梨(HS 080830)、梨汁(HS 20098915)、梨罐頭(HS 20084010)和其他加工梨(HS 20084090)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

  (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庫(FAOSTAT)、國家統計局、中國海關總署)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